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真姬菇三个选育菌株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 11个随机引物对三株新选育的真姬菇菌株进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应用RAPD技术分析不同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 ,从分子水平上验证真姬菇新菌株遗传基因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真姬菇子实体的每个担子上着生四个担孢子;从分离获得的78个有性孢子单核体之间的交配结果分析,真姬菇属于四极性担子菌;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真姬菇菌株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还发现真姬菇的A因子和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A和B因子,其重组率皆为1.3%。  相似文献   

3.
姜雪  庞惟俏  杨洋  郭德军 《北方园艺》2016,(22):152-156
以采自黑龙江省的2株野生紫色食用菌B5和BF8菌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香蘑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香蘑在分子水平鉴定和品种亲缘关系的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B5和BF8子实体、菌丝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株菌株的28SrDNA高保守区序列和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3%和89.84%。B5菌株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BF8鉴定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它们为同属不同种的2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4.
在真姬菇培养料中分别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钙源,测定不同处理真姬菇培养料灭菌前后pH,观察真姬菇菌丝长势,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统计子实体产量.结果表明,培养料添加轻质碳酸钙或贝壳粉,真姬菇发菌速度较添加石膏或氢氧化钙快,且添加贝壳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添加45%稻草适栽筛选出的5个姬菇菌株进行不同生长方式下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结合栽培农艺性状研究,以探明姬菇各个生长阶段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及范围,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与品种特性之间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漆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菌袋培养阶段漆酶活力各菌株间无显著性差异,子实体阶段漆酶活力下降两个数量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及其子实体,分别达到了28.75IU/mL和35.37IU/g。菌袋培养阶段各菌株间纤维素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姬菇31号和姬菇王两菌株田间栽培农艺性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选择5株来源不同的野生鸡腿菇和2株生产菌株,通过形态观察、拮抗试验、ITS序列分析,对7个菌株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比对;并对菌丝生长状态、结实性、子实体品质差异评估。结果表明,菌株野23-1和野11中具有子实体洁白、质地坚硬、可溶性多糖含量高、耐贮藏等优点,可为筛选驯化出野生质优、高产的鸡腿菇新品种提供亲本,也是极具进一步驯化商业开发价值的野生菌株。  相似文献   

7.
米糠添加量对真姬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米糠添加量对真姬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糠添加量在0~40%范围之内,随着米糠添加量的增加,真姬菇的发菌期逐渐延长,产量明显增加;当米糠添加量达40%时,真姬菇产量最高,每16瓶达2.391kg;当米糠添加量达50%时,真姬菇平均产量与最高产量在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发菌期过长且子实体生育后期易开伞。  相似文献   

8.
郝涤非 《北方园艺》2011,(11):168-170
以真姬菇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研究了5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真姬菇母种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粉PDA培养基效果最好,培养温度25℃可行,液态培养速度虽快,但易老化或污染,固态培养较易控制。  相似文献   

9.
工厂化栽培真姬菇配方及菌丝培养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6)
通过设计7个工厂化栽培真姬菇不同配方、4个不同菌丝培养期,观察菌丝长势,统计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应用DP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配方2、4是比较适宜工厂化栽培真姬菇的配方,菌丝培养期100 d,有利于提高商品菇产量。  相似文献   

10.
屈国良 《食用菌》2008,30(2):36-37
姬菇是从日本新引进的优良品系,已成为辽宁出口创汇的主栽品种。外商对姬菇的商品性要求很高。一等姬菇菇盖直径小于2.5cm,要求菇盖肥厚,菇柄实心。商品性好的姬菇,既畅销,又价格高。这样在栽培上就要求生长出个头小、数量多,敦实肥厚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11.
真姬菇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生质体融合与漆酶转化体系筛选到一株真姬菇融合菌株(金山1号),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pH及含水量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该菌株的漆酶活性、生产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金山1号在PDA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活力较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5,最适含水量60%~65%,漆酶活力为3.95 U·mL-1,生产周期可缩短3 d~5 d,生物学效率72.86%,与真姬菇相比提高了17.15%,表现出该融合菌株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供试菌株朝鲜桑黄(Phellinus linteus)、韩国桑黄(Phellinus linteus)、中国桑黄(Phellinus baumii)、中国桑黄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和斜生褐孔菌(Phaeoponus obliquus)的rDNA ITS区域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及BLAST分析比对后,认为中国的药用真菌鲍氏针层孔菌(桑黄)与朝鲜桑黄、韩国桑黄是同一物种,即鲍氏针层孔菌(桑黄)(Phellinus baumii),而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是另一种桑黄。  相似文献   

13.
应用ITS2序列片段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TS2序列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探讨利用ITS2条形码序列对木瓜及近缘物属植物鉴定的可行性。对试验样品进行DNA提取纯化、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得到22条ITS2序列,将所得22条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8条木瓜及其近缘植物的ITS2序列用Clustal X软件进行比对,BioEdit软件人工校正;利用MEGA5.05软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K2P距离法构建NJ和ML树,评价序列的鉴定效果。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种内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 ~ 0.0274,平均0.0029,木瓜及近缘属植物种间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011 ~ 0.112,平均0.075,种间距离明显大于种内距离;构建木瓜及其近缘属各物种NJ和ML系统进化树,二者结果一致,各物种均聚为一支,形成单系类群,支持率均在50%以上。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木瓜属及其近缘属植物。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 序列石斛材料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栗丹  李振坚  毛萍  严秀锋  淳泽  马欣荣 《园艺学报》2012,39(8):1539-1550
 以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 区)作为DNA 条形码对石斛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收集获得43 个石斛样品,其中35 个为已知鲜样品,8 个为待确定种的干样品。从35 个鲜品中获得在GenBank 中未公布的海南石斛、华石斛以及秋石斛中的两个品种‘白花红心秋石斛’和‘紫红条纹秋石斛’ITS 序列。ITS 序列差异与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ITS 同源性的高低,与形态的相似性成正相关。以舌唇兰属为外类群,并从GenBank 中获得其他20 个石斛种的ITS 序列,对35 个已知样品和8 个待检测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 个已知样品分为5 支,其中大部分石斛种(24 个)聚在一支。竹叶石斛和苏瓣石斛聚在一支;华石斛、聚石斛和小黄花石斛聚在一支;短棒石斛单独为一支;竹枝石斛与‘白花红心秋石斛’和‘紫红条纹秋石斛’聚在一支;海南石斛和木石斛聚在一支。根据ITS 序列,大多数样品分组与传统分组相同,但按传统分组不在石斛组的重唇石斛、钩状石斛、鼓槌石斛和叉唇石斛分在了石斛组,并确定了檀香石斛分在石斛组。确定了8 个石斛干样品所属的种。  相似文献   

15.
樱属植物种质资源系统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涛  王志龙  林立  林乐静 《园艺学报》2015,42(12):2455-2468
以11株野生樱属植物为研究材料,观测其花、叶和果实等主要植物学特征,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测结果表明,编号为1、3、4、7、8和9号的单株彼此间差异相对较小,果实均为紫黑色,但1、4和8号的萼筒为管状且1和4号的叶柄覆有较多短绒毛;5、6和11号彼此间差异相对较小,果实均为紫红色,但6号萼片明显长于萼筒,11号花柱上覆有较多绒毛;2和10号在性状上显著异于其他植株。初步判断1和4号为毛叶山樱,3、7和9号为山樱,6号为尾叶樱,11号为浙闽樱,10号可能为黑樱桃,2、5和8号待定。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形态上较接近的彼此间亲缘关系较近,同时推测出5号可能是浙闽樱和尾叶樱的变种,8号可能亦属于山樱。DNA条形码分析得出ITS的种间变异程度较大,可作为鉴定樱属植物的标准条形码。聚类结果与SSR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序列比对后得出8号是山樱或山樱变种,5号应该是浙闽樱和尾叶樱的变种,由于NCBI数据库信息缺失,故2号无法鉴别出,可能是新种或变种,有待后续研究。此外研究还发现,2和5号可能是优良的变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后续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博慧  孙晓霞  牛建新 《园艺学报》2015,42(8):1448-1456
为明确库尔勒香梨萼片脱落和宿存与kfpMYB基因表达的关系,以其花器官为材料,根据库尔勒香梨kfpMYB基因cDNA序列及梨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通过PCR获得了该基因长度为1 659 bp的基因组DNA序列和2 440 bp的上游调控序列,利用PLACE和PlantCare数据库进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kfpMYB启动子序列中存在一些与激素调节相关的元件,如脱落酸响应顺式作用元件ABRERATCAL、DPBFCOREDCDC3和EBOXBNNAPA,赤霉素信号抑制因子WRKY71OS、GARE-motif和TATC-box,生长素诱导有关元件NTBBF1ARROLB和TGA-element。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kfpMYB转录水平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BA、ETH、GA、NAA和果树促控剂(PBO)对kfpMYB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这些调控元件参与了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糖酵解和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斑玉蕈菌丝的GAPDH表达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添加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克隆了斑玉蕈GAPDH的DNA和cDNA序列,结果斑玉蕈gpd基因长2 724 bp,对比基因组DNA和cDNA序列知其中有7个内含子、8个外显子;其理论分子量为36.15 kD、编码蛋白质含338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8.24。  相似文献   

18.
以‘轮台小白杏’果实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1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使用 RACE技术克隆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aCCD1。该基因长为1 885 bp,开放阅读框(ORF)1 644 bp,编码54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为61.699 kD。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PaCCD1与甜瓜等其他已知功能的CCD1相似,具有4个保守的组氨酸残基、2个半保守的谷氨酸残基和1个天冬氨酸残基。活性位点分析表明,PaCCD1编码的蛋白存在多个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进化树分析表明,PaCCD1与AtCCD1(拟南芥)及碧桃等的CCD1在同一分支上,其中与PpCCD1(碧桃)和CmCCD1(甜瓜)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aCCD1在杏幼果中表达量最高,在花中表达量次之,而在根、叶和1年生枝条中不表达,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杏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PaCCD1的表达均显著上调,主要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和β–大马酮的含量显著增加。将目的基因通过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了体外表达蛋白,饲喂类胡萝卜素的底物特异性测定发现,PaCCD1蛋白能较快吸收β–胡萝卜素产生二氢–β–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能吸收叶黄质产生β–大马酮。据此推测PaCCD1是控制杏果实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