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返青期 对地力较差的麦田及高产麦田的弱苗,应追施返青肥,浇返青水要根据墒情灵活掌握.浇过冬水的麦田,春季土壤墒情适宜,可只追返青肥,不浇返青水.若土壤墒情较差,追肥一定要和浇返青水结合起来.每亩施标准氮肥15~20公斤,开沟深施.高肥、高产麦田的壮苗或旺苗,在返青期要适当进行控制,防止旺长;过旺苗还要采用镇压、深耘断根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一要加强三类苗管理三类苗应抓住冬前未封冻的有利时机,优先管理,促根生长。要及时划锄松土,提高地温。对于底墒较好的晚茬麦田,一般不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对于底墒较差的晚茬麦,应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施适量化肥。二要及时浇好越冬水浇冬水有利于沉实土壤,保证麦苗安全越冬,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争取管理上的主动。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区,应适时浇好越冬水,黄淮海麦区在11月底、12月初适宜浇冬水。对底施氮、磷  相似文献   

3.
墒差浇冬水对于抢墒播种的麦田,冬前应浇灌一次冬水。浇水时间不应过早,过早水分蒸发多,不能满足小麦越冬的需要;也不应过晚,过晚易造成麦苗受害。一般掌握在土壤夜冻昼消时进行,浇冬水后保证地面不能积水结冰。暄地进行镇压对于秋种时耕地较深,镇压不实和实行秸秆直接还田的麦田,冬前用镇压器进行1~2次镇压,以沉实土壤,弥补裂缝,粉碎坷垃,防止冷空气进入土壤,免遭冻害。压麦时间一般掌握在麦田土壤封冻后,选择在晴天中午以后进行为宜。盐碱湿地要划锄对于麦田土壤盐碱及底墒湿度大的麦田,及早进行中耕划锄1~2次,以破除板结、疏松地表土壤…  相似文献   

4.
<正> 1.返青期 对地力较差的中产以下麦田。尤其是没施冬肥的脱肥弱苗应追施返青肥。冬前和冬季降水过多或浇过越冬水的麦田,若春季土壤墒情适宜时,可不浇返青水。及时追施返青肥,一般在土壤返浆期施用,若土壤墒情较差时,追返青肥一定要和浇返青水结合起来。施肥量一般可亩施标准氮肥10~20千克,要开沟  相似文献   

5.
1998年秋季干旱较重,尤其是北部冬麦区,所以,在种麦前一般都浇了底墒水,或种麦后浇"蒙头水",出苗齐全.但出苗后,阴天多,日照少,加之气温偏高,造成旺长现象.10月10日以前播种的小麦,一般都带蘖过冬,以致分蘖过多,群体过大.因此,加强麦田早春管理,严防小麦遭受冻害和倒伏,是夺取今年小麦丰产的关键.根据目前苗情和气候特点,提供以下几点麦田管理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1浇足底墒水棉花播种后出苗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充足的土壤墒情。今年以来,吴桥县一直没有效降雨,且风多风大,气温较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棉田失墒严重。因此,在播种前必须浇足底墒水,确保一播全苗。2精细整地保全墒计划种植棉花的地块必须要进行秋耕,春季播种前还要进行精细整地。棉田浇水后晾晒几天,等地表出现白斑时及时旋耕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水肥调控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条件下一、二类麦田的春季水肥施用方法,即在冬前浇好封冻水的前提下,推迟浇返青水,在小麦拔节前进行第1次随水追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6-17
为探讨适合黑龙港流域小麦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在枣强县恩察镇西七吉村安排了小麦不同灌水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冬前一水情况下,只要底墒能保证出全苗,就趁墒播种浇冻水。春季灌水浇一水情况下,拔节期浇水增产效果显著;浇二水情况下,造墒播种增产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春季管理的原则是控旺促弱,在促进个体生长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管理上要因天、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1搞好麦田镇压保墒对于未浇冻水或浇水偏早、墒情较差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选择睛好天气时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起到提墒保墒作用。2严重干旱麦田要抢浇"保命水"对于干旱严重的麦田,要选择睛好天气,早浇返青水,以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春季管理的原则是控旺促弱,在促进个体生长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管理上要因天、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1搞好麦田镇压保墒对于未浇冻水或浇水偏早、墒情较差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选择睛好天气时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起到提墒保墒作用。2严重干旱麦田要抢浇"保命水"对于干旱严重的麦田,要选择睛好天气,早浇返青水,以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春季管理的原则是控旺促弱,在促进个体生长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管理上要因天、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1搞好麦田镇压保墒对于未浇冻水或浇水偏早、墒情较差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选择睛好天气时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起到提温保墒的作用。2严重干旱麦田要抢浇"保命水"对于干旱严重的麦田,要选择睛好天气,早浇  相似文献   

12.
在水肥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探索目前黄淮麦区高产麦田的水分高效利用模式,在安阳市采用以当地常规模式为对照的4种施肥灌溉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安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豫北地区,栽培模式1(N210 kg/hm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产量为5 847.0 kg/hm2,是小麦高产高效的较佳模式;其次为CK(浇4水),表明在4种栽培模式中,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是豫北生态类型区较为适宜的高产高效灌溉模式,与CK相比,该模式不仅省水、省肥、省工,而且产量较高,在豫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小麦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异常苗情,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难以实现高产。 一、干旱苗 发生在墒情不足或结构不良、容易透风跑墒的麦田。主要表现是:叶色灰绿,心叶迟迟不长,呈现“缩脖”现象,严重时小麦停止生长,次生根少,分蘖困难。对这样的麦田要分析缺水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底墒好,因土壤悬空透气而造成吸水困难的麦田,要镇压提墒,使根系与土壤密接;对底墒不足的麦田要及时浇好分蘖水,对水源不足的旱麦,要采取镇压提墒和划锄保墒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二、脱肥苗  相似文献   

14.
一、原因近几年,笔者发现部分地块小麦出现叶片发黄、干尖等黄弱苗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土壤干旱造成的弱苗此类弱苗多发生于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又未浇越冬水的麦田。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灌水为主因素、品种为副因素的裂区试验。主因素水平为蒙头水+冬水和播前造墒水两种不同模式,鉴定当前山东省主推品种的节水抗旱高产能力。结果证明,济麦22号表现产量最高,达到544 kg。试验的主因素中灌水模式差异显著,浇底墒水的效果显著好于冬水,在干旱条件下保苗是第一目标。浇冬水显著地提高春季分蘖,但是不能显著增加成穗数。通过对土壤水分的监测,浇2水小麦需要从土壤种吸取114 mm水分,占总耗水18%。浇冬水和造墒水的水效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1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冬麦区推广种植. 2栽培要点(任丘及附近地区) 2.1播前准备.(1)精细整地:整地要做到上虚下实,保证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2)足墒播种:播前墒情不好的麦田应浇足底墒水.(3)配方施足底肥:中上等地力麦田每亩施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1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每亩施45%(12-18-15)复合肥50公斤.施用有机肥较多或长年秸秆还田的麦田,化肥数量可酌情少施.施底肥时,应该结合耕地深施,以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施肥深度在20~25厘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华北地区干旱形势不断加剧,特别是冬春连旱直接影响了小麦生长。因此,春季麦田管理应紧扣抗旱保苗,因地因苗抓好麦田管理工作。1重旱麦田注意浇水保苗对没浇越冬水,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次生根长不出来或很短,出现点片黄苗或死苗的麦田,要赶在日均气温稳定在3℃、白天浇水后能较快渗下时,抓紧浇水保苗,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8.
<正> 本规程适用于中高肥水麦田栽培管理。 1、选用优种。目前主要选用冀麦38号、冀麦36号,示范石新162(或163)、4185、3235、4041等高产品种(系)。 2、浇足底墒。如无较大的降水过程,应浇足底墒水,亩灌水45—50方,保证播前土壤耕层含水量在17%—18%左右。 3、施足底肥。亩施粗肥4—5方,碳铵30—35公斤或尿素12.5公斤左右,过磷酸钙125公斤以上(磷酸二铵亩用25公斤以上,补施碳铵10公斤或尿素5公斤),硫酸锌(或微肥)1—2公斤,亩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5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9.
1.春季麦田管理1.1返青期(2月下旬-3月初)在冬季浇足冻水的情况下,不浇水施肥,以增温保墒促苗早发为主。1.1.1及时锄化提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麦苗早返青、早生长。1.1.2促控结合对播种早群体大、麦苗长势旺的麦田可在早春镇压,促旺苗转壮;对徒长麦田采取深耕断根(10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20.
1时间 浇冬水过早,易导致麦苗过旺生长,不抗冻;浇水过晚,土壤冻结,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不利.小麦浇冬水以"夜冻昼消"时最为事宜,一般掌握在日平均气温3℃~4℃时进行,在一天当中应选择在9时~16时浇.具体时间各地应根据麦田墒情、气温高低、麦苗生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