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的防护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来县的庄园式沙地防护林网为试验基点 ,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嫩江沙地治理与示范” ,对防护林网内的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 ,防护林网的增产效果及防护面积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沙地防护林网内以系统聚类法分成的高产区、增产区和平产区 ,玉米的茎高、穗长和底径的差异极显著 ,高产区可增产 310 .5 % ,增产区可增产 14 2 % ,防护作用明显。为增加防护面积 ,达到防护面积 90 %以上的防护目标 ,应在网格内增设复合林带 ,在樟子松林带内栽植杨树大苗 ,以进一步提高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2.
黄泛沙地小网格林网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津县黄泛沙地的农田防护林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网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产量指标等的测定,研究了农田林网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各个林网内小麦的平均籽粒产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麦田,300m×4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大,26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次之,13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小。通过对夏津县黄泛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明确农田防护林在黄泛沙地起到防风固沙兼顾生产效益的防护作用,为黄泛沙地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立标准地、走访农户的方法研究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辽宁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能减轻农作物受风沙危害;在彰武冯家镇得力村玉米平均增产35.0%,花生平均增产40.6%;昌图县三江口镇庄稼窑村玉米平均增产为17.8%,花生平均增产23.9%。在风沙区,农田林网比带状防护林、块状防护林对农田的防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标尺法对杨树和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地表风蚀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对于表层土壤具有保育作用。这2种农田防护林网在防护距离、防护效能上有一定差别,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表层土壤风蚀量小于杨树农田防护林网,杨树防护林网内风蚀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20 m处,风蚀深度3.1m;樟子松防护林网内风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100 m处,风蚀深度为4.17 m。  相似文献   

5.
农田防护林是平原绿化的组成部分。在护堤抗风,加强抗御灾害天气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小气候环境条件,保障垦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产方面,防护林带(网)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且可为人民生活和建筑提供用材。最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农田防护林在迅速发展,防护面积不断扩大。1979年在斗门县白藤湖垦区营建4,000亩试验林网,近年扩展到邻近的白蕉东湖垦区、平沙农场、乾务、莲溪区及新会县小岗、沙堆区和崖南围垦区,农田林网防护面积达十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6.
1 .4 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1.4 .1 模式概述 在荒漠、半荒漠绿洲以及半干旱区沙地农田通过营造防护林网 ,防沙治沙 ,保障农业生产的模式。1.4 .2 模式适宜条件 绿洲及沙地农田。这里因干旱多风 ,易风蚀沙化 ,即使有灌溉条件也难以高产 ,须营造农田林网 ,制止风蚀 ,改善环境 ,保障作物正常生长。1.4 .3 技术思路 绿洲及沙区的农田林网有特殊要求 ,为取得良好的防护效果 ,要注意不同沙区农田林网的结构、宽度、有效防护距离、树种选择及合理配置。1.4 .4 主要技术措施   ( 1)林网形式 为有效防治风沙 ,一般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林…  相似文献   

7.
通过3 a对农田林网防护效应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环境具有综合的改良作用:(1)可降低风速25.8%~39.7%;(2)可调节林网内气温;(3)可减少网内蒸发量达10.7%,提高网内相对湿度2.0%~5.8%;(4)可调节林网内地温;(5)可降盐改土,加快土壤脱盐进程。林网内0~5 cm土层内土壤含盐量为无林区的7.64%,5~10 cm土层内为无林区的11.50%,10~20 cm为无林区的21.13%。  相似文献   

8.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9.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风沙区农防林对于风沙区的小气候条件、风蚀沙化程度以及农作物的产量效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章古台处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缘,探索章古台沙地防护林体系的数量指标,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章古台沙地农防林的防护效益的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区农防林具有明显的防止风蚀沙化的作用;改善了农田林网内的小气候条件;促进了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的试验与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试验地农田防护林网内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进行了全方位的测定和分析,比较了防护效益的大小,找出了最佳防护区域及农作物产量、品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海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海门市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总体布局、建设形式、林带断面结构、复合农田林网、苗木良种繁育、滩涂开发等6个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完成了“以江海河堤林带为骨架、农田林网为主体、成片林为基地、四旁树木相配套”的带、片、网、点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使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1.8%,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8.9%,村庄内绿化覆盖率达49.3%。因有沿海防护林体系保护,棉花年增产19%,水稻年增产12.9%,“三麦”增产8%,玉米增产6%,年净增产值2369万元。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农田防护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与面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农田防护林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和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现有林网规划不合理,在达到防护成熟时,林带树高不能满足对所需防护的空间范围形成有效防护的要求。如果要形成有效防护,就需增加主、副林带的密度。一般风速条件下,中等立地条件主林带的间距应为270m,副林带间距以400m为宜。并得出开发区防护林网在降低风速20%~50%的条件下,有效防护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6.55%,13.54%,10.65%,7.54%,4.87%,2.59%和1.12%。  相似文献   

13.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内蒙古中磴口县新开发乌兰布和沙地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作了评价。试区土地开发建立防护林体系后,森林覆盖率由零增加到26.4%。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网增产效益显著,林网内小麦、籽瓜、甜菜的单产分别比林网外提高45.77%、155.71%、25.0%。2)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6年后,即可盈利,第10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2.2217×10^4元。3)年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浮尘日、尘卷风日、大风日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总土地面积1224万亩,其中荒漠化面积占64%。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奈曼旗全旗上下齐参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旗有林地面积达到450万亩,有效治理沙地5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68%,林草覆盖率60%。主要作法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大面积荒漠化地区,营造网格状防护林体系。该旗东北部兴隆沼(时称穷棒子梁),方圆面积78万亩,雁不落,兔不卧,一片茫茫沙海。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已建成主干林带4条212公里,副林带1044条999.8公里,形成32个网络。如今造林保存面积36万亩,森林覆盖率45.6%,林草覆盖率76.6%,有效防护面积46.8万亩。在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区建设生物经济圈。选择平坦地块,以户或联户为单位,在四周营造防护林,内部打井配套。按“水、草、林、粮、经”五配套的标准,综合建设,种植林粮、牧草和经济作物。到目前,全旗建成生物经济圈14835处,71.7万亩。在高大沙丘、流沙、半流沙、沼地区,进行沙地综合治理。主要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飞播牧草。目前人工造林9万亩,种草2万亩,禁牧38万亩,综合治理面积30万亩,占沙地面积的60%。在居民较多的沙沼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我省平原地区,经过五十年代重点改造沙荒,六十年代有计划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直到七十年代向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发展。防护林占地面积达197.3万亩: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3306.41万亩,占适宜面积的44.58%,其中农田林网实占地面积166.6万亩。但七十年代以来营造的农田防护林面积大,而树种单一,栽植树种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芹河沙地小流域防护林生长情况的调查研究 ,认为杨树、榆树、刺槐等在沙地小流域中生长情况良好 ,防护效果显著 ,是沙地小流域治理的适用树种  相似文献   

17.
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白音花沙地草牧场防护林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分析得出:草牧场防护林保护下的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距林带不同距离及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也不同。研究表明:草牧场防护林不仅提高了其防护范围内的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水分供应状况,而且可有效调控沙地土壤水分,提高沙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沙漠边缘防护林减轻沙尘暴损伤农作物效果及表现,为沙尘暴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定位站的沙尘暴风速观测数据,调查了杨树(Populus gansuensis)林、枣(Ziziphus mauritiana)树林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防护林结构参数、农作物受害指数和表现,分析了其防护效能。结果表明:沙尘暴经过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防风固沙林,其风速降低率平均为46.28%,最大风速降低高度在3 m处。疏透度25%~30%的防护林防护效果较好,玉米受害比例与防护林疏透度自大至小次序一致:杨树林>枣树林>沙枣林。沙枣林防护距离为树高的3.3倍,枣树林为1倍,杨树则只有树高的1/2。沙枣林后玉米的受害比例与杨树林差异显著(P<0.05),3种防护林后作物受害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沙尘暴伤害程度为玉米>向日葵>小麦。防护林透风系数及均匀程度决定其防护效果,抗性较强农作物也可减轻沙尘暴损害。  相似文献   

19.
桂林村农田防护林建设以林网为主体,进行林、田、水、路和渠的综合治理,林带采用“窄带少行”,减少占地面积,防护效益显著。效益观测结果表明:在防护林庇护下,改善了气候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主林带背风面风速可降低29%—43%,全年平均气温提高0.5℃,冬季提高1℃,地温年均提高0.5—1.0℃,早稻年均增产29.2%,晚稻年均增产17.7%。  相似文献   

20.
    
<正>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林业六大生态工程体系之一。而木麻黄防护林则是东南沿海防护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沿海沙地经常风沙肆虐,当地群众饱受其苦。新中国成立后从50~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种、营造木麻黄防护林,使沙地的生态环境、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东南沿海7000多公里的海岸带上已建立起雄伟的绿色长城,成为沿海地区有力的生态屏障。不论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