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盐都县地处全国啤酒原料的主要产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的腹部,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啤酒大麦的主要产地,常年种植啤麦30万亩以上。啤酒大麦每亩可容纳的有效穗数比较多。穗部着粒密度较稀,小穗(花)结实性较稳定,每穗粒数少,增粒增产潜力小,籽粒灌浆期长,粒饱、粒重高。根据盐都县常年啤酒大麦穗粒结构情况看,年度间每亩穗数变幅大,千粒重稳定性差,但每穗结实粒数较稳定。1981~1997年平均有效穗为41.0万,变幅为9.08万(36,7万~45.78万)海穗结实粒数为对.22粒,变幅为3.21粒(19.09~22.3粒);千粒重为4…  相似文献   

2.
系统介绍了两优289母本核心种子生产、海南冬季繁殖技术,以及父本生产繁殖技术,为两优289制种生产提供合格优良的亲本。2013年繁殖不育系1892S 15.3 hm~2,平均有效穗数226.5万/hm~2,每穗总粒数165.5粒、实粒数138.9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3.0 g,产量5 788.5 kg/hm~2,纯度达99.98%以上。  相似文献   

3.
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形态与产量形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两个高产两系组合与两个三系对照组合的比较研究表明,该两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以下形态及产量形成特征;剑叶较长,穗下节间长,基部节间短且茎壁较厚,叶片直立性好,叶披垂度小;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干物质总积累量大,但茎鞘物质转运率小,总库容大,源库比较小;群体穗数少,穗粒数多,粒重小,结实率稍低。  相似文献   

4.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 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 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 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日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中籼高产组合两优培九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优势特点,栽培上各项措施必须依照其特点,在稳定适宜苗数基础上,提高总颖花量,主攻大穗。采取扩行减苗使 1~6 节位分蘖形成大穗,肥料上满足需要,挖掘产量潜力,在倒 3 叶和倒 2 叶期施好穗粒肥,以氮磷肥混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充分发挥大穗优势。  相似文献   

6.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7001S与常规优质晚粳2277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70优双九的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早熟晚粳类型,全生育期125d(双季)~145d(单季)。作单晚,5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上旬收割,有效穗315万/hm2,每穗134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6月18~20日播种,10月下旬即可让茬,有利于下季作物适时播种,有效穗390万/hm2,每穗125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米质优,出糙率8…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5,(4):48-49
为了进一步挖掘湘两优2号的增产潜力,探索湘两优2号在湖南宁乡县生态区域的合理种植密度,进行了湘两优2号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湘两优2号的栽插密度越大,有效穗数越多,但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减少,纹枯病病情指数越高,以栽插16.5万蔸/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总氮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前期施肥量,增加后期施肥比例,即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为7:3时,可提高成穗率,使穗粒协调而高产。在这种配比下,平均1kg纯氮产稻谷52.7kg,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临澧县通过3 a 的实践,总结出了香两优68 高产栽培宜采用“高群体、多成穗、增粒数”的生长发育模式和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早促蘖、争多穗、攻粒数、保后劲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两系粳杂双晚超稀播壮秧的分蘖穗型质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粒;穗粒重降低0.15~0.41g。综合粒、重等因素,穗质量为主茎>第1节位分蘖>秧田期一次分蘖>本田一次分蘖>二次分蘖。提高穗质量除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外,要以促进低节位分蘖和同伸的二次分蘖早生快发为重点,其次要控制9节位以上分蘖及其同伸的二次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金两优3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两优36是以籼稻光敏不育系HS-3为母本,早籼品系946为父本选配的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穗大粒多、产量优势强等特点,2000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豫粳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物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建立高质量的群体。9750kg/hm^2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每公顷有效穗数34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均衡施氮,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相似文献   

13.
对两系晚杂培两优288进行了旱育抛栽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氮肥运筹比例等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288在浙江常山旱育抛栽种植,抛栽密度以25~35苗/m^2为宜,纯氮用量应控制在150.00~168.75kg/hm^2;氮肥运筹要注意穗粒肥的施用,其中基肥、蘖肥、穗粒肥之比以3.5:3.5:3.0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两系杂交稻Y两优5866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了3种栽培密度 (每667m~2插2.0万丛、1.43万丛、1.22万丛、)对Y两优5866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Y两优5866的有效穗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下降,而不同栽培密度对Y两优5866的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栽培密度过低或过密,产量均降低,每667m~2栽培密度为1.43万丛(20.0 cm×23.3 cm)的产量最高,为615.33 kg,较2.0万丛(16.7 cm×20.0 cm)、1.22万丛(23.3 cm×23.3 cm)分别增产3.36%、15.81%,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双本插高产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2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租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33.23粒,结实事85.18%。  相似文献   

16.
70优04     
70优0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晚粳组合。1994年4月1日通过审定(省级),定名皖稻26。母本是7001S,父本秀水04是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引进的常规稻。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晚粳型,全生育期130(双季)~150天(单季),株高98.6~107cm,株型紧凑,叶片挺秀。分蘖较强。作单晚亩有效穗21万,每穗133.9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亩有效穗26.4万,每穗124.3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感稻飞虱。适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朱运昌  廖伏明 《杂交水稻》1990,(3):32-34,28
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主要表现比品种间杂种更为穗大粒多,在44个参试组合中,约有75%的组合平均每穗180粒以上,每穗200—250粒的组合占40.91%,通过导入广亲和基因,结实率已提高到70%,单株干谷增重十分显著,表现出巨大的增产潜力。但每穗200粒以上的组合,结实率及籽粒充实度偏低。在近期内,选用平均每穗180—200粒左右的组合较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各部位可溶性物质舍量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对19个小麦品种于晴天的上午8:00~8;30,下午5:00~5:30取样,用便携式汁液分析仪测定穗、穗下节、旗叶和旗叶鞘汁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穗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7.5%~12%;穗下节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0.08%~O.12%;旗叶可溶性物质的变化范围为11.5%~17.5%;叶鞘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12%。穗、穗下节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穗数和产量相关不显著;旗叶、叶鞘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穗数无显著性相关;穗/旗叶可溶性物质含量比值与穗粒数、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数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竹转68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基因枪法将抗病基因“水稻碱性几丁质酶(RC24)基因”转入籼稻保持系籼B,选育出了具抗稻瘟病特性的转基因水稻品系竹转68。该品系还表现出穗大粒多的高产特性,平均每穗总数粒比竹籼B增加103.6粒,每穗实粒数增加84.4粒,增长率分别达83.8%和86.6%;与竹籼B相比,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增强;稻米品质好;且竹籼A具有恢复能力,而失去了竹籼B的保持特性。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粳屉锦A×湘晴,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米质优;每亩总颖花量在2500万以内产量随总颖花量的提高呈线性增加(r=0. 9020**),就扩库而言,增穗比增粒的作用大.每亩穗数在13. 95~19. 08万范围内,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7*),培育壮秧,促进早发,争取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扩大库容量是杂交粳稻屉锦A×湘晴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