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地膜覆盖和裸露种植的方法,对不同试验地块土壤样本菌相、花生生长期土层温度等生长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土壤中含黄曲霉菌数量不同,且不同地块菌株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不显著;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较大,且产毒菌株越多,受黄曲霉毒素污染越重。从果针下扎到收获期间,覆膜种植土层温度高于裸露种植是导致覆膜种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实际生产中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以达到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从源头上解决花生霉菌污染问题,对三种不同剥壳模式下的花生籽仁进行霉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籽仁中霉菌数量与剥壳模式有关,通过改变现有剥壳模式来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连续5年全国13个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数据为材料,分析适合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的抽样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不同花生主产省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与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在一定精确度保证下的最优抽样方案。结果显示:我国各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差异显著,污染程度与样本标准差呈正相关。以安徽省为例,在满足一定抽样精度要求下,最优抽样方案为选取8个花生主产县市,每个县市随机选取8个村,每个村抽取1个样本。  相似文献   

4.
2009-2010年对全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了普查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开展了我国与CAC、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和主要贸易国不同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对我国人群直接食用花生的致癌风险和对产业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对我国人群摄入产后花生导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年发生率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经济和产业造成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制定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以及促进花生生产、贸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立防范出口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GMP设想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可以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因此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本文通过对出口花生全过程可能造成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控措施和建议 ,提出建立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良好操作规范 ) ,以期最大限度从源头上预防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根据AA级绿色食品特点和农时操作的具体要求,1999—2002年对AA级绿色食品花生田除草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夏播花生田利用覆盖物和不同地膜防除杂草的效果均较好;春播花生田覆盖黑色地膜和无色增温地膜,除草和增产效果显著。花生收获前15d人工揭除地膜,不影响花生产量并可有效减少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黄曲霉的生态特征及与花生的亲和性、受黄曲霉毒素(AF)污染的花生籽仁形态、花生贮藏流通过程中防止AF污染的途径以及污染花生的低毒化处理方法,为花生生产、商贸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了一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专用装置,分析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臭氧脱毒技术和脱毒效果,包括通气方式、臭氧浓度、处理时间和花生水分含量对脱毒的影响等。结果表明,T-1(即下部通入臭氧气体,上部排气)方式下,臭氧浓度6.0mg/L、处理时间30min、花生水分含量为5%时脱毒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和B1脱毒百分率分别为65.88%和65.90%,脱毒效果显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装置和技术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环境友好,适用于花生及粮油制品黄曲霉毒素脱毒。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2018年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及收获后花生荚果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在烟台、青岛、临沂、泰安、枣庄及菏泽等花生主要产区进行土壤、花生荚果的采样,对土壤、荚果果壳、花生籽仁的黄曲霉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并对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33%~33.33%;花生果壳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10.89%~27.78%;花生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11%~11.56%;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为5.01~26.80 μg/kg。数据分析得出: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与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极强的相关性;与花生果壳和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中等程度相关。本研究对解析花生种植区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发生原因,精准预警与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花生消费国和生产国,黄曲霉毒素是影响花生安全消费和出口贸易的主要风险因素。开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技术研究,变事后污染脱毒为事前预警防控,不仅可以减少大量脱毒费用,而且还能显著减少因化学、生物脱毒造成的二次污染所带来的消费安全风险,是目前花生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收获前预警、收获后预警及全程预警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应用暴露限值法评估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暴露限值法(MOE, margin of exposure)评估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在取样检测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浓度数据和收集整理、花生消费数据以及毒理学资料基础上,应用MOE法评估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致癌风险无显著差异,儿童属于高风险人群。与低剂量外推方法相比,MOE法计算结果更便于后期应用。MOE法值得在黄曲霉毒素等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中国西南花生产区黄曲霉菌分布、产毒力及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从云南广南、西藏察隅、四川蓬安采集177份花生、土壤样品,共分离鉴定出黄曲霉菌206株,分析其分布及产毒特征,并调查71份产后花生样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四川蓬安花生产地黄曲霉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检出率和菌落数分别为50.0%、212.0 CFU/g,西藏察隅黄曲霉菌分布最少(18.1%,52.8 CFU/g)。菌株产毒力研究结果表明,88.6%的菌 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产毒类型以B族毒素为主,尤其是AFB1,其含量在0~8500μg/L,平均产毒能力排序为:云南广南(4393.4μg/L)>西藏察隅(1991.0μg/L)>四川蓬(1259.3μg/L);不产毒菌株占11.4%,均来自西藏察隅。对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研究发现,西南地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轻,阳性样品检出率为7.0%,AFB1含量在0~7.2 μg/kg;四川蓬安花生样品AFB1检出率为4.2%,含量0~7.2 μg/kg,云南广南AFB1检出率为16.7%,含量0~2.1 μg/kg, 西藏察隅样品未检出AFB1。西南产区黄曲霉菌检出率越高、菌落数越多,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收获前花生黄曲霉综合预防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桂元  梁炫强 《花生学报》2003,32(Z1):386-389
根据花生收获前黄曲霉感染因素,探讨了收获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遗传控制等一系列措施,综合预防控制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花生编码磷脂酶D的类PLD基因的鉴定和部分测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生工业界认为收获前花生黄曲霉素养素的污染是全世界花生工业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干旱胁迫是加重花生花曲霉真菌侵染和毒素污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选育花生抗性品种将使美国花生工业处于优势地位。在这一研究报告中,我们鉴定出了一个新的类PLD基因,它编码磷脂酶D。在植物体中,这个酶是负责干旱诱导降解细胞膜磷脂的主要酶,克隆的PLD1片段有1069个核甘酸对长。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PLD基因有很高的同一性,包括相似的保守序列特征,比如两个HXKXXXXD基元,对花生PLD基因特性需要从遗传和生理上作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花生耐干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荚壳是花生抵御黄曲霉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为建立花生荚壳抗黄曲霉侵染的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强侵染黄曲霉菌AF2202接种花生荚果,通过对不同接种菌浓度和培养时间的比较分析,发现接种浓度为2 ×106孢子/mL、培养7d的组合方案可以有效区分花生荚壳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性。利用所建立的鉴定方法对276份遗传变异丰富的花生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接种鉴定,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方法鉴定花生荚壳抗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初步发掘出2份具有荚壳抗性的特异花生种质。  相似文献   

17.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of peanuts i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s in peanut production in China. Applying non-aflatoxigenic Aspergillus flavus strains, based on competitive exclus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reduce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in pre-harvest peanuts. Two non-aflatoxigenic A. flavus strains collected in China, which have been proved effectively reducing aflatoxin in the laboratory, were mixed with high aflatoxin producer to the soil in peanut growing season. The two non-aflatoxigenic strains significantly (P ​< ​0.05) reduced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in peanut kernels under both normal and drought stresses in two fields. Compared to control, the total aflatoxin (sum of aflatoxin B1 and B2) was reduced 26.7–99.12% in field 1, and 84.96–99.33% in field 2. The aflatoxin was reduced 84.96–99.33% under drought stress in two field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e non-aflatoxigenic A. flavus strains could be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s for reducing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子中单宁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白藜芦醇等与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及毒素合成有关。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脂氧合酶基因等均参与了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过程。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多组学结合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开展花生黄曲霉抗性研究,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花生黄曲霉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