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化螟是泗洪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扩粳压籼,粳稻面积不断扩大,加之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等因素的适宜,三化螟发生逐年加重.2000年大发生,为害程度之重为历史少见.现就其发生特点和原因作如下浅析: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16%二嗪.辛乳油防治水稻三化螟的最佳剂量,进行了不同浓度16%二嗪.辛乳油防治水稻三化螟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6%二嗪.辛乳油防治三化螟的效果明显,最佳用量为540g/hm2。  相似文献   

3.
汉中稻区稻螟主要以二、三化螟为主.国内对二、三化螟全代起点发育温度和有效积温未见报道.为探讨汉中地理种的起点发育温度和有效积温,提高稻螟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我们对安康市有代表性的灯下螟虫发生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二、三化螟全代起点发育温度,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可推出两害虫的发生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水稻三化螟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发生发展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省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四种。其中以三化螟近年来持续大发生,为害最严重。二化螟也有上升趋势。根据去冬今春气候温暖,越冬幼虫死亡很少,存活数量很多的情况,今年这两种螟虫都可能是个大发生年。为了彻底消灭它们的危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作者根据我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规律,以及多年生产实践和群众性的治螟斗争经验,将二、三化螟虫调查方法及药剂防治指标,整理写成本文,仅供我省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6.
危害罗江县水稻常见的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据50年代以来的记载,3种螟虫在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螟相对稳定,多年平均约占种群数量的3%,二、三化螟种群数量随耕作制度改变和品种布局的调整,变化幅度大.现将二、三化螟演变原因与混发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江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79-279,281
药效试验表明 :防治水稻 3代三化螟 ,在 3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内 ,水稻破口 2 %时喷药较水稻破口 5%时喷药 ,防效可提高0 .43~ 2 .53个百分点。防治 3代三化螟以三唑磷、二嗪农等有机磷的单剂或混剂防效较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2015—2020年间,水稻一代三化螟在寻甸县同一地区的发生趋势。结果表明,近6年来水稻一代三化螟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分析,螟虫下降与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本地气候条件有关。防治水稻一代三化螟应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农业措施、化学农药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耕作制度、培管水平、水稻生育期、气候条件均可影响三化螟种群的消长,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有不断放宽的趋势,应用抗虫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天敌数量、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均可控制三化螟种群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化螟是邗江区水稻生产上的灾害性害虫,2000-2001年在邗江稻区发生猖獗,灯下蛾量,田间卵量超过历史同期水平,三化螟为害程度民水稻品种布局的变更和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人为因素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三化螟的防治最为突出和明显的措施采用“避”与“治”相结合的方法,“避”即通过农业措施使水稻易遭三化螟危害的生育期避开,“治”即在三化螟卵孵盛期,高峰期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三是在各代螟蛾盛发期点灯诱杀;四是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螟除净1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3.
利用性诱剂监测三化螟成虫,是一种减轻监测劳动强度、提高监测准确率的新方法。试验通过观察性诱剂逐日诱蛾量变化情况,并与田间剥查法推算成虫发生期相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三化螟成虫发生动态,能解决水稻类型田复杂、三化螟发育进度不整齐、不良气候和光源等因素影响监测准确率的矛盾,是取代田间剥查法的一种先进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即单、双晚并存,早、中、晚混栽面积的加大,各代间的桥梁田增多,品种间熟期的交错,致使水稻危险生育期均与三化螟蚁螟盛期相吻合,造成我乡稻作区第2、3、4代三化螟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虽然一些农民施了药,有的甚至连续喷施3、4遍药,但是收效甚微,加之近年来气候因素,如冬暖、春旱、夏涝、秋季高温,也有利于三化螟危害。水稻三化螟难治,在平常农业生产上应采取那些对策呢?  相似文献   

16.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三化螟近年来在我县回升速度较快。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再度猖獗的主要原因是:(1)品种布局的调整,利于三化螟的发生;(2)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为再度猖獗提供条件;(3)常年冬季偏暖,气候条件适宜;(4)防治认识不足,造成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据此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21,(8)
正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发生最多、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方式演变和肥水管理的强化等,水稻螟虫在一些地方发生趋重,应采取综合得力措施防控。1.螟虫发生规律水稻螟虫的产卵期、卵孵化期如与水稻分蘖和孕穗、抽穗期相遇,水稻受害会多而重,反之受害会减轻。双季稻栽培区,食物源丰富,有利三化螟的繁殖,  相似文献   

19.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猖獗规律及其监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曾几度猖獗,是由稻植制、品种布局、药剂防治、气候等四要素的综合效应决定的。稻植制和品种布局是基础,其中尤以早栽稻和迟中稻的作用最为显著。白穗轻重的基础是螟情,关键又是破口抽穗与盛孵的吻合度,籼粳间无原则区别。预防三化螟的核心是压基数。通过高强度狠治一代,把全年三化螟主力围歼于秧池和早栽大田,改中稻早栽避螟为迟栽压基数控螟;新型栽培对三化螟可趋利避害。监控区各年代三化螟发生程度的曲线为“L”型,非监控区则为“U”型。监控区三化螟第三次中度以上回升期推迟了5a,发生程度下降1-2个档次。  相似文献   

20.
锐劲特对多种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锐劲特对多种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初探薛智华张夕林张谷丰张建明张洪进(通州市植保站226300)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三化螟是通州市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三代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和二代二化螟、三代三化螟常年在8月中下旬发生,防治适期基本接近,这是开展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