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根廷滑柔鱼雌性个体肌肉和性腺组织能量积累及其生殖投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雌性个体肌肉组织和性腺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其分配规律。结果显示,足腕、胴体、卵巢、缠卵腺和输卵管复合体等组织的能量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2.75±0.60)、(23.42±0.68)、(25.15±2.08)、(21.49±1.46)和(25.12±3.02)k J/g。不同性腺成熟度等级,足腕、胴体和缠卵腺等组织的能量密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卵巢和输卵管复合体等组织的能量密度则差异显著。足腕、胴体等肌肉组织能量在性腺成熟度III期时达到最大值,卵巢、缠卵腺和输卵管复合体等性腺组织在I~III期时的能量积累缓慢,随后能量积累增长迅速,在生理性成熟后期(V期)或功能性成熟期(VI期)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性腺生长发育,肌肉组织能量占比逐渐下降,性腺组织能量占比逐渐增加。在性腺成熟度III~V期时,雌性个体肌肉组织能量部分转化用于性腺组织的生长发育,但这种生殖投入方式不影响肌肉组织的完整性。研究表明,阿根廷滑柔鱼生殖投入以外源性为主,但发育过程中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性腺发育对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3.
根据2012年1-4月西南大西洋公海鱿钓渔船随机采集的666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对其鱿钓渔获的群体组成、形态特征、雌雄性比、缠卵腺及性腺发育等渔业生物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鱿钓渔业阿根廷滑柔鱼渔获群体胴长为91~351 mm,呈双峰分布,雌、雄性平均胴长分别为243.6 mm 和214.5 mm,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雌雄性比为1.26:1,以雌性个体为主;雌性群体性成熟以Ⅱ期为主(57.9%),Ⅲ期以上个体为42.1%;雌性性成熟度、缠卵腺发育程度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认为缠卵腺长与其重量存在幂函数关系,且雌性性成熟个体缠卵腺指数明显大于未成熟个体;雄性个体性腺随着个体生长逐步发育。根据个体大小和性成熟状况推测,调查期间捕获的阿根廷滑柔鱼群体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 SPS)为主,混有少量的夏季产卵( SSS)群体。 相似文献
4.
5.
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海上生产调查分析了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⑴公海渔场3月前后的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盼望生渔获物性成熟个体体长方面都有所不同,据此推测3月前后公海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种群,1-2月以SSS种群的个体为主,3月后则为SPS种群的个体代替;福克兰渔场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和雌性渔获物成熟个体体长情况表明福克兰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群体和公海渔场3月后的群体同属SPS种群。⑵体重测定的结果表明渔获物的个体大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生产者应据此在不同的渔汛阶段调整对钓钩和钓线的使用。⑶阿根廷滑柔鱼主要在夜间捕食,尤其以黄昏刚入夜和黎明前为主,生产者应注意对昼夜间生产时间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2011年西南大西洋拖网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1年1月~4月双拖网船在西南大两洋作业时采集的901尾阿根廷滑柔鱼(lllex argentinus)样本,对其渔获群体组成、摄食等级、胴长-体质量关系以及性腺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个体大小随采样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大趋势;小胴长组阿根廷滑柔鱼的摄食能力较大胴长组弱,摄食等级的高低与其繁殖高峰期有关。阿根廷滑柔鱼雌、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91.6mm和182.6mm,性腺成熟度为Ⅴ期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处于Ⅲ、Ⅳ期个体的平均胴长。综合分析推测,该研究采集的901尾样本为南部巴塔哥尼亚群体和夏季产卵群体的混合样本,在拖网作业后期,渔场补充了部分大个体的夏季群体。 相似文献
7.
个体差异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7-2008年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采集的560对阿根廷滑柔鱼耳石样本,以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背区长(DDL)、背侧区长(DLL)、侧区长(LDL)、吻侧区长(RLL)、吻宽(RW)、吻区长(RL)、翼区长(WL)和翼区宽(WW)作为耳石各区生长指标,以耳石MW与TSL之比、RW与RL之比、WW与W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外形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研究性别、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等个体差异对耳石各区生长和外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间TSL、MW、DLL、DDL、RLL、RL、WL和WW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样本内不同性腺成熟度、不同胴长范围间TSL、MW、DLL、LDL、WL和WW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W/TSL、RW/RL和WW/WL的变化在不同性别、不同性腺成熟度和不同胴长范围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胴长组301~350 mm可能是耳石各区生长的拐点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最大熵模型分析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2008—201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得到的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分析捕捞主渔汛期间(1—4月)阿根廷滑柔鱼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年份分布差异的原因。模型运算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潜在分布区域的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南北方向上,2008年和2009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广泛,而2010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且主要分布在45°S以南的区域。Jackknife检验表明,SST是影响阿根廷滑柔鱼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SST等温线分布可用来表征海流的强弱进而影响阿根廷滑柔鱼的分布,其中12°C等温线可以作为寻找渔场的一个指标。SSH等高线分布及其涡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阿根廷滑柔鱼分布。chl.a只能间接地反映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分布,不能很好地作为表征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分析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分布及其差异原因应主要观察SST和SSH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测量了491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和耳石重量(雌性274枚、雄性21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对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的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耳石中心为黑色,呈水滴形;从核心到侧区边缘,轮纹宽度由窄至宽,亮度由明至暗;侧区到北区边缘,轮纹则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根据生长纹的宽度和颜色的明暗,可将整个耳石分为3个区域,即后核心区、暗区、外围区。不同群体间耳石总长(TSL)和最大宽度(MW)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性别间无差异。冬季产卵群TSL和MW的生长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耳石重量(SW)的生长存在群体和性别间差异,冬季产卵群雌、雄个体SW的生长分别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分别适合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表示。两个群体的TSL、MW、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而SW的绝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相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年龄段内冬季产卵群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基本上都大于秋季产卵群,雌性个体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要大于雄性个体。 相似文献
10.
探究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脂肪积累及对生殖能量的贡献,对于掌握其生殖投入策略及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采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脂肪萃取技术,测定分析阿根廷滑柔鱼雌性个体的胴体肌肉、消化腺、卵巢和输卵管卵子等组织脱脂前后的能量密度,以及各组织的脂肪质量分数、脂肪能量及其占比。结果显示:各组织能量密度在脱脂后均显著下降。在性腺发育过程中肌肉组织和输卵管卵子的脂肪质量分数及其能量占比稳定,消化腺的脂肪质量分数及其能量占比随着性腺发育显著下降,卵巢的脂肪质量分数及其能量占比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在Ⅳ期达到最大值;性腺组织与消化腺的脂肪质量分数、脂肪能量及其占比等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肌肉组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阿根廷滑柔鱼的脂肪质量分数及脂肪能量积累存在组织特殊性,脂肪积累对生殖能量有重要贡献,性腺与消化腺组织间的脂肪积累密切相关,佐证了生殖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收入型的投入策略。 相似文献
11.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生长速度快、终生一次繁殖产卵、生命周期短的大洋浅海性头足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物种。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阿根廷滑柔鱼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泵”作用。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阿根廷滑柔鱼具有索饵–生殖洄游的生活史特征,并采取收入–资本混合型的生殖投入策略,即以现场摄食饵料吸收转化的能量投入为主、肌肉存储能量投入为辅。在不同的栖息海域与生长发育阶段,阿根廷滑柔鱼具有不同的食物组成。本文扼要概述阿根廷滑柔鱼的组织能量积累特点、能量积累过程的食物组成变化以及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作为能量传输者的生态角色。同时,探讨了阿根廷滑柔鱼能量积累需求与洄游、摄食策略的关系,并对阿根廷滑柔鱼作为海洋食物网能量传输者的生态角色在气候变化、渔业活动背景下的变化做了展望分析,可为持续开发该种类资源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阿根廷滑柔鱼体长、体重组成以及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在西南大西洋(57°W—60°W,41°S—47°S)的柔鱼生产资料,对阿根廷滑柔鱼的体长与体重组成,以及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渔场(60°W—61°W,45°S—47°S)与北渔场(57°W—58°W,41°S—42°S)柔鱼的优势体长分别为20~21cm与23~24cm,优势体重分别为100~200g与大于400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2.7×10-3L3.628与W=4.9×10-2L2.792,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重要的头足类渔业之一,对其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进行标准化是对其资源评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2000~2010年我国在西南大西洋的产量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表温,表温水平梯度,海面高度,叶绿素浓度),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广义加性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其CPUE进行标准化。GLM模型结果表明,年、纬度、表温以及交互项年与纬度对CPUE影响最大。GAM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年、月、经度、纬度、表温、海面高度以及交互项年与纬度、年与经度对CPUE影响较大。根据AIC数值,包含上述8个显著变量的GAM模型为最佳模型,对CPUE的解释率为49.20%。高CPUE出现在夏季表温为12~16°C、海面高为-20~20cm、46.5°~48.5°S海域。研究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更适合用于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CPUE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与种群结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 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利用耳石微结构研究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大约为1年,渔获物主要由冬生群(6—7月)和秋生群(3—5月)组成,不同年份捕捞群体有差异。不同产卵群体、不同性别的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冬生群,雌、雄个体胴长的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线性函数来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则分别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拟合最适;秋生群,雌、雄个体的胴长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用指数和对数函数拟合为最适。随着日龄增加,阿根廷滑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生长呈现下降趋势,绝对生长率则呈增加趋势,同一日龄段内,雌性个体的胴长与体质量生长率都稍大于雄性个体生长率。 相似文献
15.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适宜栖息地模型比较及其在渔场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7年1–5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表温(SST)、海面高度(SSH)等海洋遥感数据,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并对2003–2007年1–5月的HSI值与实际产量和作业次数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AMM和GMM均拟合较好,HSI>0.6时,A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例分别为86.75%和89.82%;G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例分别为84.30%和85.80%,AMM稍优于GMM。利用2008年1–5月的阿根廷滑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IS>0.6的海域,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4%以上,作业次数占总作业次数的68%以上;基于SST和SSH的AMM 栖息地指数模型可用于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为该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Remotely sensed mesoscale oceanograph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llex argentinus in the South Atlant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mesoscale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around the Falkland Islands (Islas Malvinas) in the South-west Atlantic,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commercial squid fishery for Illex argentinus operates. Spatially referenced fishery data and satellite-derived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ry (AVHR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 were examined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I. argentinus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fishery was examined for the period 1989–96. Three consistent areas of high abundance were observed to the north-east (shelf-break region) and north-west (shelf region) of the islands, and close to the northern coast of East Falkland. Areas of 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s (thermal gradients) extracted from remotely sensed satellite images wer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mesoscale oceanographic activity and compared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fishery. I. argentinu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reas of thermal gradients, commonly seen at the interface of Falkland Current and Patagonian shelf water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is analysis allow the overlay and analysis of physical oceanographic and fishery data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fisheries oceanograph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