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度对白斑狗鱼早期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个不同温度组白斑狗鱼初孵仔鱼的14 d连续取样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的培育水温对白斑狗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增温对白斑狗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效果明显,且不会降低成活率,从而可缩短育苗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离子铜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综述了重金属离子铜(Cu^2+)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影响。高剂量的Cu^2+可造成鱼类胚胎孵化率降低和畸形率增加,对于仔鱼、稚鱼和幼鱼也有较大毒性作用,严重者可致死。文章分析了Cu^2+对各种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探讨了铜和其他重金属等毒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作用,对渔业水质监测和渔药的使用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鲢鱼早期发育阶段核组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鲢鱼早期发育的四个重要阶段:原肠后期、心跳期、出膜期幼鱼和眼色素出现期幼鱼的细胞核组蛋白。这四个时期细胞的核心组蛋白(H4、H2a、H2b、H3)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细胞分化的进程,H1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这四个时期中也可看到红细胞特有的组蛋白H5。文章讨论了组蛋白H1在鲢鱼早期发育阶段对细胞分化的可能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昼夜节律性及日摄食率。结果如下:黄颡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胃平均饱满指数在仔鱼前期、仔鱼后期和稚鱼期分别于21:00、3:00、6:00达最高峰,均于15:00达最低值。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仔鱼前期69.96%,仔鱼后期28.84%,稚鱼期10.00%。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给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的改良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白斑狗鱼热敏感组 (109尾)和耐高温组 (103尾)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对25个染色体中的InDel标记,以前两个PCA为协变量,利用MLM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与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InDel分布在内含子 (63.69%),外显子分布的InDel位点较少 (1.30%)。通过GWAS分析,发现5个位点与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显著关联,分别位于safb基因、未知基因LOC117593903和CLSTN2基因内含子中。其中9N del、4N del-1和4N del-2三个InDel位点均位于CLSTN2基因第3内含子,这3个位点在212尾个体中基因型分布高度连锁。本研究中发现的5个InDel突变可能会对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作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改良的候选分子标记。进一步在验证群体中利用KASP技术对部分位点进行了验证。发现9N del位点DD基因型个体在热敏感组中占优势,DI基因型个体在耐高温组中占优势,与简化基因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位于CLSTN2基因第2内含子的3个InDel位点可能影响CLSTN2基因的转录,该基因可能是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白斑狗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早期发育阶段的海胆是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海胆多巴胺(DA)能神经系统发育较胆碱能系统早,也比5-羟色胺能系统更早地调控海胆早期形态发生和游泳行为,因此,以早期发育阶段海胆为模式生物,对 DA 能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进行综述。DA 递质及其受体是 DA 能系统发育的重要基础,DA 及其受体合成后,DA 能神经元发育进入 DA 能神经元前体细胞期,该时期 DA 及1型 DA 受体(DRD1)均以直径1–2μm 大小颗粒形式(DA/DRD1-Gs)存在,且从旋转囊胚期至变态阶段在胚胎和幼虫表面均有表达;DA/DRD1-Gs 聚集后,四腕幼虫早期,DA 能细胞开始在下唇神经节和后口腕基部形成且具有轴突联系,八腕幼虫期其数量增至最大;此后,DA 能系统逐步发育直至成熟。海胆早期发育阶段形态发生受多种递质系统共同调控,而游泳行为则在不同时期由 DA 能神经系统单独或联合其他系统共同调控。最后,展望海胆 DA 能系统发育影响因子、DA受体发育调控功能及其功能通路、海胆早期三大递质系统在形态发生和游泳行为调控过程中的主次关系及其上/下调机制、神经毒物对 DA 能系统发育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鱼类胚胎发育阶段和仔稚鱼发育阶段消化器官变化过程,以及个体发育水平、饵料因素和环境因子对仔稚鱼消化酶的影响,有助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鱼类早期阶段消化系统的发育规律,为仔稚鱼初期饵料的开发提供消化生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滔  肖志忠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2012,36(8):1242-1248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2年培育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鱼种当年10月15日至翌年4月20日间体重的测定数据,对白斑狗鱼冬季生长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间白斑狗鱼平均增重(235.20±97.52)g,绝对增重率为1.26 g/d,瞬时增重率0.22%/d,证明白斑狗鱼鱼种与主要养殖鱼类鱼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冬季生长优势。利用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对2012年繁育的白斑狗鱼快速生长系F1代4个性状(体重、体长、体高及体厚)的测定数据,对生长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初步估算了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经130 d的养殖,选育系的绝对增重率和瞬时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系,选育系生长速度比对照系提高了10.54%,且选育系还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体重、体长、体高及体厚4个性状早期的现实遗传力在0.16~0.18间,显示遗传力较低,因此利用家系选育对白斑狗鱼进行遗传改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白斑狗鱼耗氧率、窒息点及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平均体重为(597.2±96.3)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的呼吸耗氧率、窒息点及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水温为3℃、8℃、13℃和18℃下,白斑狗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3℃时耗氧率最低;为(0.0047±0.000017)mg/g.h,18℃时耗氧率最高;为(0.029±0.0011)mg/g.h。当水温在13℃时,白斑狗鱼的昼夜平均耗氧率在(0.020±0.0031)mg/g.h,15:00耗氧率最低,11:00耗氧率出现最高值。Q10值的变化显示白斑狗鱼的耗氧率对温度具有敏感性,13~18℃时,Q10最小,此温度为白斑狗鱼的较适生长温度。在高温下(18℃),白斑狗鱼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达到(68.50±3.58)次/min;在低温下(3℃),白斑狗鱼呼吸缓慢,呼吸频率下降到(29.00±4.31)次/min。白斑狗鱼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水温为13℃,其窒息点最高为1.68 mg/L,水温为3℃时,其窒息点最低为0.82 mg/L。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白斑狗鱼的肝糖元含量、肝胰脏中的乳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糖元含量由(67.70±6.66)mg/g降至(41.83±3.72)mg/g。乳酸含量由(0.36±0.0041)mmol/gprot降至(0.15±0.0034)mmol/gprot。肝胰脏中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酶活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小幅缓慢下降,分别由(21.51±0.69)U/gprot和(22.34±0.43)U/gprot降至(19.04±0.62)U/gprot和(18.10±0.41)U/gprot。  相似文献   

11.
白斑狗鱼雌性化诱导和雌雄同体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开发白斑狗鱼雌性化诱导方法,实验将750尾白斑狗鱼仔鱼随机分为5组,其中4组为实验组,分别从不同的发育时间(孵出后第10、20、30和40天)开始投喂用20 mg/L雌二醇浸泡过的水蚯蚓,另外1组为空白对照组,投喂正常水蚯蚓。各实验组喂饲17β-雌二醇30 d,然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鱼进行正常饲养。至206 d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鱼进行成活情况统计,然后分别进行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用20 mg/L雌二醇浸泡过的水蚯蚓对白斑狗鱼仔鱼具有非常明显的致死效应,成活率由对照组的43.5%下降到14.3%±8.3%;30 d喂药组和40 d喂药组获得较高的雌雄比例,特别是30 d喂药组最高,达到了15∶7,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的关键时间点可能在孵出后的30~40 d;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很高比例的雌雄同体现象,即在同一性腺中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初级卵母细胞(第Ⅱ时相)和精母细胞,而且这些卵母细胞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推测其性别分化过程中存在雌性先熟的幼体雌雄同体现象。本研究将为采用激素诱导手段生产白斑狗鱼全雌化苗种以及探讨白斑狗鱼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is not considered an endangered species in Italy, but since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e decline of this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northern pike populations are needed. In this paper, genetic diversity was analysed in 10 Italian and 2 East European northern pike populations by means of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Data indicated an appreciabl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spite of a low genetic variation, and agreed with the low level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already observed for this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North Europ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tests revealed genetic peculiarities of the Italian populations, even though signals of recent contact between populations were found and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anthropic impacts, particularly to the stocking practice. This investigation represents the first approach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of Italian pike populations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reported results could be of interest for futur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of this species in Italy.  相似文献   

13.
长非编码RNA(lncRNAs)作为一种新的表观遗传因子,在研究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对白斑狗鱼(EsoxLucius)性别特异性lncRNAs基因Novel01784进行克隆,获得了全长共1328bp的序列。在线预测工具CPC2和CPAT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能力。通过Blast比对分析将其定位在9号染色体,且位于sp2和Abcc10基因之间,根据其位置关系将其命名为lincRNAAbcc10。从共定位分析结果显示, lincRNA-Abcc10可能参与调控离子运输、卵泡细胞发育和线粒体活性,其表达模式与部分邻近基因相似。其次,对白斑狗鱼lincRNA-Abcc103个时期在8个组织中的q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卵巢中特异性表达,随着时间增长表达量逐渐下降,说明其可能在卵巢早期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对白斑狗鱼126 d卵巢核质RNA分离, qRT-PCR结果显示, lincRNA-Abcc10分布于细胞质内,可能以顺式或反式方式调控邻近基因的翻译水平。最后,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linc...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人工养殖条件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塑造机制,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 开展长江鲟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水蚯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在门分类水平, 长江鲟未开口摄食阶段肠道优势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 开口摄食第 10~40 天期间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在属分类水平, 未开口摄食至开口摄食第 20 天期间肠道菌群较为单一, 潘多拉菌属(Pandoraea)占比绝对优势地位, 占比超过 88%; 开口摄食第 30 天, 长江鲟肠道菌群发生重组,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达到峰值, 主要优势菌属变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Procrustes 分析显示, 开口摄食第 40 天长江鲟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水蚯蚓微生物群落组成趋于一致性, 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进一步通过 SourceTracker 物种来源分析发现, 长江鲟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开口摄食第 10 天有 18.97%来源于生物饵料水蚯蚓, 开口摄食第 20 天下降至 0.15%, 开口摄食第 30 天上升至 51.22%, 而在开口摄食第 40 天高达 97.55%。本研究表明, 采用生物饵料水蚯蚓投喂长江鲟, 开口摄食第 30 天是其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转折点, 肠道菌群特征发生改变, 由高度的保守性转变为良好的可塑性。继续投喂至第 40 天, 其肠道菌群与生物饵料微生物群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长江鲟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调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 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 μm/d.其他各日...  相似文献   

17.
黑鲪早期发育与摄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早期发育及摄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5.4~16.0℃、盐度30~32、pH8.4的培养条件下,黑鲪初产仔鱼全长为6.07±0.25mm,腹部有残存的卵黄囊;1日龄仔鱼全长为6.21±0.31mm,大部分仔鱼进入摄食期,开口饵料为经小球藻强化过的褶皱臂尾轮虫;20日龄仔鱼全长为8.81±0.40mm,开始增投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鱼进入快速生长期。依照TL=aD3+bD2+cD+d方程式,对仔鱼个体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得到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96D2-0.0415D+6.7503(R2=0.9877)。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PNR)发生在产出后第4天(3日龄),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为2d。黑鲪仔稚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1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5日龄仔鱼摄食高峰则出现在16:00,12日龄仔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相应的摄食率高峰出现在16:00,19日龄仔鱼在12:00~0:00出现摄食率高峰,24日龄稚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30日龄稚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16:00,且16:00的峰值明显高于12:00,24h内摄食率达到100%。结果表明,黑鲪仔稚鱼无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全天摄食型,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RT-PCR、RACE和PCR技术从大口黑鲈胃组织中克隆得到ghrelin基因的cDNA。该基因全长434bp,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21bp,编码107个氨基酸的前肽,2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位于第27位到第46位氨基酸处。前肽和成熟肽的氨基酸与已报导的舌齿鲈进行同源性分析,相似性分别为85%和90%。为进一步了解ghrelin基因在鱼体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本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ghrelin基因在大口黑鲈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ghrelin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就有少量表达,但直到体节出现之前表达量均较低。出膜第4天ghrelin基因出现大量表达,第12天ghrelin基因表达量更显著增加,出膜第4天和第12天的表达量分别是受精卵时期表达量的206.77倍和531.20倍。出膜第4天正是大口黑鲈仔鱼开口觅食期,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由完全利用卵黄囊营养转为从外界觅食阶段,到出膜第12天,仔鱼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善,完全依靠外界营养提供能量,由ghrelin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可推测其可能参与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  相似文献   

19.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early larvae of Priolepis nocturna are described. Three pairs of P. nocturna began spawning 41 days after acquisition and maintained a 5–10 day spawning cycle lasting beyond several months. Spawning was initiated by the female who signaled her readiness to spawn by displaying to the male. Egg clutch size averaged 1578 ± 51.23 eggs and ranged from 268 to 3121. Egg length averaged 0.82 ± 0.01 mm total length (TL) and ranged from 0.75 to 0.90 mm. Egg width averaged 0.51 ± 0.51 mm total width (TW) and ranged from 0.49 to 0.52 mm. Fertilized eggs were ovoid in shape and attached to the ceiling of provided shelters via adhesive filaments at the proximal end. Hatching rates averaged 97.3 ± 0.51% and ranged from 91.9 to 99.8%. Larvae measuring 1.89 ± 0.04 mm TL hatched 121 ± 0.5 h post fertilization and did not rotate position prior to hatching. Skeletal elements of the chondrocranium were simplistic and dominated by the hyoid, hyomandibulosymplectic cartilage, ethmoid and Meckel's cartilage in first feeding larvae. No elements were added to the cranial architecture by 5 days post hatch (DPH) when larvae measured 2.05 ± 0.04 mm TL. First feeding larvae consumed only dinoflagellates and tintinnids suggesting that feeding was constrained by a poorly developed feeding mechanism. Embryology and larval development are described to 5 D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