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浮游生物在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过程,尤其是前期蜕壳阶段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池塘水质状况,于2021年3、5、6月,在成蟹2~4蜕壳期,对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6属57种,浮游动物4类17属3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7×103~1.15×105cells/L,平均生物量为(14.99~1 837.30)10-4mg/L;浮游动物密度为1.21×102~3.79×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2.67~49.81 mg/L。指出,成蟹2~4蜕壳期,池塘水质为中污型水质;溶解氧和温度影响浮游生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个/L和32.1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个/L和5.20 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水质综合调控措施下,秋季、春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9—11月和2023年3—5月,对3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秋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4属,共检出浮游动物21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8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2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76×108cells/L和6.72 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72×104ind./L和0.48 mg/L,优势种有卷曲纤维藻、小球藻、双头针杆藻、啮蚀隐藻、束丝藻、薄铃虫、拟铃壳虫、湖沼砂壳虫等;在春季,青鱼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1属,共检出浮游动物7种。其中,原生动物1种、轮虫5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9×108cells/L和6.41 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9×104ind./L和0.19 mg/L,优势种有小球藻、卷曲纤维藻、双头针杆藻...  相似文献   

5.
于2021年1—12月对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评价了其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53属110种,其中硅藻门59种,绿藻门32种,蓝藻门8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金藻门1种;浮游动物4个门类25属36种,其中轮虫类23种,原生动物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种。浮游植物密度为4.70×104~2.68×106ind./L,均值为5.35×105ind./L。浮游动物密度为1.0~280.0 ind./L,均值为33.5 ind./L。指出,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名河蟹、大闸蟹[1]。中华绒螯蟹因含有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和胆固醇等多类营养物质而深受长江流域居民喜爱,其肌肉中蛋白质品质高且肌苷酸的含量丰富,雄蟹性腺中更是包含25种脂肪酸[2]。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的种业保护措施较薄弱,加上无序引种和苗种盲目放流,导致种质混杂和退化,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绿色发展[3-4]。国外水产选育多以种业企业为主体,投入大、效果显著;国内则以科研单位为主,这样会造成产业集中度低、良种化水平和覆盖率均较低、苗种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5]。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掌握东平湖与大汶河(35°30’~36°20’N,116°34’~117°2l’E)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2019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西部的东平湖与大汶河10个站位点进行野外调查,选择有效指标分析评价水质优劣。结果表明,东平湖与大汶河研究区域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优势度大于0.02的浮游植物共22种,其中绿藻门为8种,其次为硅藻和蓝藻门,分别为7种和5种,而裸藻门和黄藻门均为1种。东平湖与大汶河优势种组成的季节变化大体一致,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夏季与秋季主要以绿藻和蓝藻为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在4个月份均为优势种,其中3月份优势度最高。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为1.634×106 ~5.652×106 cells·L-1,平均为4.284×106 cell·L-1,东平湖的总细胞丰度平均值(4.540×106 cells·L-1)略高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 562 kg/hm2、1 404 kg/hm2和1 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  相似文献   

9.
2015年6–9月期间,对青岛市宝荣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车间的6个实验池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水体中微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和优势种演替特征,并结合养殖情况进行了讨论。共检出微藻5门28属49种(其中优势种14种),丰度范围为5.2×10~5–9.4×10~8 cell/L,生物量范围为1.23–208.00 mg/L,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2.44。多样性指数低于0.9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对虾易发病。不同养殖阶段微藻优势种种类不同,前期主要是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nphyta)和部分甲藻门(Pyrrophyta)的种类,中、后期以蓝藻门(Cyanophyta)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颤藻(Oscillatoria sp.)为主。对虾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微藻优势种演替,300 ind/m~2养殖密度(A1池)藻相稳定且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种,对虾生长良好;400–500 ind/m~2养殖密度(B1、C1和C2池)颤藻在中、后期演替成为绝对优势种,对虾易发病死亡。本研究为优化对虾工厂化养殖环境、指导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毛蟹、河蟹、大闸蟹等,为我国重要经济蟹类。“六月黄”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6月份上市的中华绒螯蟹,此时的河蟹性腺尚未发育成熟,仍处于蜕壳生长阶段,但肝胰腺饱满,味道鲜美,故称为“六月黄”。多数“六月黄”雌、雄蟹品质有较明显的差异,均未达到成熟河蟹的品质[1]。且不同年份或来自不同地点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差异很大[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