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重庆市土地资源现状及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合重庆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赋权并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水平较低,但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重庆市未来大规模的农民市民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对农民市民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土地,因此土地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大量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弃耕抛荒。国家统计年鉴公布2022年重庆市耕地面积为187.02千hm2,全国耕地面积为12 786.19千hm2,重庆市耕地面积只有全国耕地面积的1.46%。国家统计年鉴2020年公布的重庆市户籍登记人口数为3.2千万人,全国户籍登记人口数为14.1亿人,重庆市户籍登记人口占全国户籍登记人口的2.2%。重庆市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因此土地的使用效能提升显得格外重要。土地使用效能提升主要靠机械化生产、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产业园等来实现,这与土地的高度集中使用及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有关。土地流转过程及流转期结束面临着流转企业失约的问题,农民无奈持续耕种本身拥有的土地,也没有收到流转资金,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于农民权益的保护。本文重点研究农地流转保险及农地流转履约保证金,旨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护农民权益、加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今年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上做出了两项重大决策:一是鼓励城郊农民以土地置换社会保障;二是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制度,实行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改革措施一经出台,立即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被部分学者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6,(24)
正在山东滕州,近年推出了"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股份式土地托管模式,为耕地找到了专职的"田管家",既提高了产出效益,又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土地托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滕州土地托管新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农户把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农民依靠土地生存和繁衍,土地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信心和保障。新中国初期的土地革命使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经营自主权得到解放,按劳分配成为现实;当前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延续了农村土地改革的步伐,为实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1.以"三权分置"为遵循一是落实集体所有权,就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初级阶段实际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二是稳定农户承包权,就是确保在承包期内,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强迫农民放弃承包的土地,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实现形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新苏南模式下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苏南地区"两个率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在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新苏南模式下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小,地区差异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增加苏南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好又快"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主体地位,完善征地补偿和土地流转制度;三是要保障农民房屋的用益物权,培育农村房屋产权市场;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开发针对农民的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通过对重庆市部分区县的抽样调查发现,现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仍归原土地承包人所有,既不利于提高种粮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发展粮食生产,也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此,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与土地流转进行政策协同,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农地流转市场,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认真把握好土地流转的政策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严格遵循《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政策要求,深刻理解"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牢牢把握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政策底线,使土地流转既符合国家政策,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自2008年以来重庆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对重庆市2008—2017年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分析年间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呈上涨的趋势,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2012年全部由负值转为正值,但是在2016年以后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陷入了低水平增长。对此提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可利用土地面积,优化品种结构,促进智能农机研发,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实现新时代下重庆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土地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实权化。农地实权化采取承包者用书买的方式获得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即MBO方式,探讨、论述了农地MBO方式的合理性及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十大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蔡志荣  任蒴  张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59-3161,3206
探讨了土地流传的十大关系。其中,在农户与政府关系中指出,由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没有话语权,提出应以农民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只应履行其服务和监管职能;在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关系中,侧重于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指出土地流转的客体就是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和深化改革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只是发展规模经营和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途径,只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加快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中指出,现阶段我国不适于进行新土改;在附期限的土地承包与永包制、私有制关系中指出,永包制、私有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应该继续坚持附期限的土地承包方式;在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是自然过程,不应带有强制性,否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企业与农户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在农户之间进行,公司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在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绩效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流失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合法原则,规模经营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土地流失到少数人手中;在小农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关系中指出,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模式未必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就要重新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系、结构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土地占有关系频繁变化;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村落决定于耕作半径;代际构成包括祖孙父子三代;顺应天时,不过度消耗。中国近代历史上小农经济之顽强有突出体现,越是艰难越是顽强。现代环境下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均随条件变化升华:生产能力改变着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改变着"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发展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转化,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导致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仍是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因此,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小农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农村价值、小农经济形态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将农民工从农民中分划出来,将农民工视为一个特别群体,并以此为支点分析其在破解三农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农民工经济”应当包括外出打工经济与回乡创业经济两个部分,而发展“农民工经济”的关键就是在二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发展农民工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大量的农民工留守子女面临着教育危机,他们心理压力大,家教薄弱,少年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应改革户籍制度,让有条件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入城市,就近入学;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留守子女父母应经常与临时监护人、学校及老师沟通。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中等收入者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禀赋在农村社会中处于中上位置,因而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然主体性功能。农民中等收入者作为实然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文化知识等资源,以农村经济组织和文化社会组织为中介,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完善村民自治和乡风文明教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政策确认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将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 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运用产权 理论来分析此次农村土地改革的原因,使得农户在明确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同时,促进农地的有 效流转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农民协会不仅受宪法保障,而且是实行民主政治、建立有限政府、构建农村市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应通过准确定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建设等途径,推动农民协会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异地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明的形成,城市化的方式可分为本地城市化与异地城市化,异地城市化是落后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思路。异地城市化的主要障碍是对农民工的就业与教育歧视,发展异地城市化的主要对策就是对农民工实施“国民待遇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