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豆生殖生长时期,从植株主茎下部3—4节位起随节位升高比叶重、全氮含量逐渐增加。开花结荚期,下部和中上部节位叶片叶绿素a b含量较低,中部较高;中下部叶片叶绿素a/b比值较低。鼓粒期,植株中上部叶片的比叶重,叶绿索含量、叶绿素a/b比值明显高于中下部叶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个密度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大豆不同粒位籽粒的粒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籽粒的单粒重呈现明显的粒位效应。在多粒荚内,基粒的粒重最小。2、3和4粒荚的第2粒位籽粒的粒重比基粒分别高10.6%、14.8%和17.3%。光富集和高密度增加基粒粒重的幅度高于其它粒位的籽粒,增幅为17.7%~27.9%,但并未改变其原有的粒位粒重特征。大豆的不同粒位粒重在主茎上呈明显的"纺锤形"分布,下部节位上的籽粒单粒重略小,而中部节位上的籽粒单粒重较大。多粒荚内不同粒位的粒重空间分布曲线的变异程度小,1粒荚内的籽粒大小受光照和密度影响最大。高密度条件下,上部节位的不同粒位籽粒对光照更加敏感。不同粒位的籽粒大小与灌浆顺序并无直接关系,受荚内同化产物均衡分配机制的调节,粒位数的增加减小了单个籽粒的增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豆植株光合性能与干物质及荚粒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邹冬生  郑丕尧 《大豆科学》1991,10(3):217-225
大豆生育期间,群体中的单株干物质日增量、单株光合速率及单株光合面积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日增量在开花期以前和鼓粒期以后受光合面积的支配,而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则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制约。 群体中的单株各节位间,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平均光合面积、总光合势和总光合量与荚数、粒数及总粒重的高低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以中上部节位最大,基部和顶部节位最小。各指标间,以总光势和总光合量与籽粒数及总粒重的线性正相关较强,达显著水平。 结果还表明,盆栽植株各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和荚粒形成量,均优于群体中的单株各对应节位叶。  相似文献   

4.
新疆高产春大豆鼓粒的粒位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高产春大豆鼓粒的粒位差异,明确粒重增加的规律,2015-2016年在田间研究了金元20、11-109、新大豆27和黑农61,4个中熟高产春大豆品种(系)主茎不同节组荚、同节异荚、三粒荚各粒的鼓粒进程及单粒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主茎基部1~3节的荚最早开始鼓粒、鼓粒期最长、单粒重最低,顶部倒1~3节荚始粒期最晚、鼓粒期最短,单粒重介于基部1~3节与顶部倒4~6节之间,顶部倒4~6节荚的始粒期和鼓粒期介于基部1~3节与顶部倒1~3节之间,其单粒重最大。主茎荚始粒期、鼓粒期的差异随节位的差异而增大,节组间最大差异分别为9~24 d和6~15 d;同节位的大、中荚比小荚始粒期早、鼓粒期长、单粒重大;三粒荚各粒增重速度和单粒重均表现为中远近粒位;鼓粒进程及单粒重的差异表现为同株异节同节异荚同荚异粒。鼓粒过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单粒重实现的,鼓粒的粒位差异大,增加大豆单株鼓粒期,对高产有利。春大豆产量5 000~5 600 kg·hm-2的单株鼓粒期为45~60 d。  相似文献   

5.
刘宣承  尹腾蛟 《大豆科学》1989,8(1):101-106
本文分析了10个特用大豆品种的几个生理性状与小区籽粒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鼓粒初期叶绿素a、(a+b)含量与小区籽粒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9、0.6799;光合速率、叶氮(%)、比叶重与小区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苗期和鼓粒初期的比叶重对小区籽粒产量有较大的负效应,开花期和鼓粒末期的比叶重对小区籽粒产量有较大的正效应。从24个因子中经逐步回归筛选得到一个含有6因子的回归模型:Y=4.0311+0.1625x_4+0.5569x_5-273.1188x_9-278.8875x_(10)+274.7645x_(11)-0.7925x_(10)用此模型模拟小区籽粒产量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丽华  章建新 《大豆科学》2006,25(4):425-428
在田间条件下,R6期采用铝箔遮光处理,对三个早熟大豆材料中、上部节叶片、荚、叶柄进行遮光处理,研究叶片,荚、叶柄对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遮光节粒重下降幅度为10.4%~33.3%;叶柄遮光节粒重下降仅为1.0%~8.9%;荚遮光与叶片遮光粒重降幅相近为27.3~40.0%。粒数比单粒重对遮光反应更敏感。荚的光合作用主要在鼓粒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中国辽宁省与美国地理纬度相近、结荚习性相同的中国和美国大豆品种各4个,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豆高产的株型特征.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的节间较短、株高较矮,分枝数较多.美国大豆品种的叶片性状比较好,下部叶片为卵圆形,由下向上叶片逐节变长,中上部叶片较细小.美国大豆品种的荚数显著多于中国大豆品种,而百粒重却显著低于中国品种.在荚粒分布上,美国品种植株上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小,下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大,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美国大豆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中国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吉林省1923到2004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并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都随育成年代而增加,从不同生育期来看,花期和结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明显,苗期和鼓粒期变化不明显;而比叶重在花期和鼓粒期明显高于苗期和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和产量呈正相关,苗期和结荚期次之,鼓粒期呈负相关.比叶重在四个生育期都和产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性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9.
化学催熟剂对套作大豆收获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荫品种南豆12为材料,在"玉-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在R7前期、后期两个时间点喷施乙烯利、立收谷、克无踪3种化学催熟剂对大豆机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喷施时间,3种催熟剂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衰老、植株叶片脱落和各器官脱水干燥,这为套作大豆的机械化收获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对照相比,喷施乙烯利能显著促进叶片的脱落,且对产量影响最小,但籽粒脱水缓慢;克无踪次之;而立收谷在加速籽粒脱水方面效果最为明显,至第9天籽粒含水量即降至适宜机收的水平,比对照提前了9 d,但显著降低百粒重和平均单粒重。此外,3种催熟剂对大豆籽粒的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自然脱落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套作大豆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催熟剂,保证大豆的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麦上 4叶以倒 3叶面积最大 ,与其它叶片面积极显著正相关 ,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最密切。去除全部叶片使粒重下降 ,各品种粒重的下降值相近 ,与叶片大小关系不大。叶面积越小 ,单独去除某叶片后粒重下降越多。芒对籽粒的作用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植株中上部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爽  张贤睿 《大豆科技》2000,(1):10-10,29
大豆叶片是光合作用生产干物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系数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已有许多报导。对于生产1克风干籽粒所需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早在60年代初日本学者家藤一郎(1962)在《豆类》一书中曾有所描述:生产1克风干籽粒所需叶面积为100~340平方厘米,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5个不同铁效率品种生育期间新叶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及收获后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百粒重、籽粒铁含量,以总结石灰性土壤上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的黄化规律,确定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鉴定指标。结果表明:根据叶片黄化规律,可将品种分为1级、2级、3级、4级。V2~V4期不同品种新叶平均叶绿素含量1级2级3级4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至R1期时,2级品种新叶已经复绿,而4级品种的植株已全部死亡;R1~R6期,1级与2级品种新叶平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2级3级4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铁效率类型品种平均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1级、2级品种平均百粒重、籽粒Fe含量差异不显著;2级、3级、4级品种以上各性状平均值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苗期为大豆叶片缺铁黄化的敏感时期,可将苗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含量共同作为大豆铁效率鉴定指标,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生物量可作辅助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大麦后期叶片和芒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上4叶以倒3叶面积最大,与其它叶片面积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最密切。去除全部叶片使粒重下降,各品种粒重的下降值相近,与叶片大小关系不大。叶面积越小.单独去除某叶片后粒重下降越多。芒对籽粒的作用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油菜花角期叶片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去叶处理,研究了不同部位的叶片对油莱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角期叶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随生育阶段的推进而不断减小的;主茎叶对角果数影响较大,分枝叶对每角粒重影响较大,并且主要是分别影响了分枝上的角果数和每角粒重;对主茎上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主茎叶大于分枝叶,对分枝上籽粒产量的影响是分枝叶大于主茎叶,而对全株产量的影响仍是分枝叶大于主茎叶。  相似文献   

17.
化学调控对夏大豆株型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夏大豆播前用200~1000mg/L钼酸铵溶液拌种,始花后7d每升水加20~100mg烯效唑和100mg亚硫酸氢钠喷施叶片。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降低株高,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增加茎粗和根瘤数,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光合速率、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其中以500mg/L钼酸铵拌种溶液和每升水加50mg烯效唑和100mg亚硫酸氢钠喷施叶片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8.7%。  相似文献   

18.
对半野生、半栽培及栽培大豆叶片某些光合特性指标的比较研究表明,半野生大 豆叶面积指数依次降低,而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随品种的进化而增 3种类型大豆叶片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苗期和结荚期较低,开花期较高, 类型大豆的光合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但以栽培大豆日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荚数垂直分布的关系,以及去叶对各节花、荚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顶节外,主茎上叶面积大小、花数、成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顶节花数和荚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节花荚数多,叶片却很小,倒2节的花数和荚数形成具有明显的劣势;去幼叶后垦18、黑农41、吉育60的本节花数、成荚数都大幅度下降,成荚率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垦18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开叶后,分别对第7节和第9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黑农41和吉育60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叶后,分别对第8节和第10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去刚全展开叶大幅度降低对应节位的成荚数和成荚率;主茎中部节位叶片的伸长和停止时间早于同节豆荚,并随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大豆主茎中部各节的成荚数受制于相邻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又分别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协调大豆主茎上各节叶片与花、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加大豆的单株成荚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以18个西南大豆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降雨室模拟夏播大豆收获期的连阴雨天气,在R8期处理大豆材料以诱发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大豆主要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种皮颜色、种脐颜色及结荚习性显著相关;与株高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霉变抗性影响较大的3个性状为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株高、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亦间接通过单株荚数和主茎节数对霉变抗性产生显著影响。主茎节数多、株高较高、单株荚数多的深色小籽粒无限结荚大豆种质对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的抗性较好;种皮种脐颜色、结荚习性、脂肪相对含量可作为筛选抗籽粒田间霉变大豆种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