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数量较大,本病症状与大肠埃希氏菌病极为相似。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细菌学、血清学检查鉴定,动物回归试验,首次证明引起那曲地区牦牛死亡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  相似文献   

2.
牦牛大肠埃希氏病俗称"牦牛瘦死病".该病在那曲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引起牦牛高热、寒颤、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喘气、呼吸困难、呻吟、下痢等,病程较长的可见神经症状,先是兴奋不安,后沉郁、昏迷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资源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9年间西藏那曲地区牦牛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牦牛数量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牦牛数量占畜群比例的19%~29%,牦牛数量占畜群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畜种群结构的调整已经达到"发展牦牛(含黄牛)、适度发展山羊、减少绵羊、控制马"的总体原则,为那曲地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牦牛副伤寒活疫苗区域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副伤寒活疫苗区域免疫试验辛宏(执笔)汪海(同仁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1300)据资料记载,牦牛副伤寒病在我县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性流行,病原主要为牛病沙门氏菌和圣保罗沙门氏菌,流行季节以5~9月发病率较高,对畜牧业生产发展危害较大。1994年4月,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天山南坡山区部分地区牦牛抽样监测,牦牛弓形体病抗体阳性率为64%(16/25)。  相似文献   

6.
班玛县牦牛焦虫病防治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班玛县牦牛焦虫病防治报告律旭东,才让当智,拉毛杰(果洛州牧科所,玛沁,814000)前些年,牦牛焦虫病在班玛县流行,危害严重,1980~1987年因患焦虫病死亡牦牛1.2万余头。我所和班玛县畜牧兽医站曾于1980~1982年在该县进行调查,确诊为焦虫...  相似文献   

7.
药物配合气管切开治疗牦牛巴氏杆菌病陈玶(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西宁,810001)牦牛巴氏杆菌病,我省已基本控制,但由于内源性感染和强毒菌株的存在,各地牛群仍时有发生,近年来呈地方性散发。据调查资料[1]统计,1994~1995年我省19个县(市)的3...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牦牛隐孢子虫病流行规律,笔者于2006年5~6月对我县牦牛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粪样采集随机采集德加、二塘、巴燕、石大仓4个乡镇的102户农户散养的牦牛新鲜粪样190份(其中35份为腹泻牦牛粪样,46份有腹泻病史牦牛粪样),每头份20~200g左右,分装于干净塑料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拉萨市牦牛、绵羊体内棘球蚴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对2016年11月底采自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嘉黎县的5只绵羊体内的5个棘球蚴包囊、15头牦牛体内的18个棘球蚴包囊分别分离棘球蚴原头蚴或生发层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ad1基因,通过测序获得nad1全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已公布的棘球属的nad1全基因序列为比对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牦牛和绵羊的23个棘球蚴病原nad1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细粒棘球蚴狭义种(G1基因型)nad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6%~99.8%,23条nad1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22447。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0.2%~0.4%;与棘球属其他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14.9%~19.8%。有5个样本的nad1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变异位点发生序列转换。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牦牛和绵羊的棘球蚴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其nad1基因变异小,序列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10.
青海果洛地区牦牛藏羊布鲁氏菌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05年,果洛州存栏牲畜223.45万头(只),其中牦牛102.41万头,藏羊117.04万只。1994年全州布鲁氏菌病防制达到“控制区”标准。为了掌握本病近10年在果洛地区的感染率,从2002年起开展了对牦牛和藏羊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牦牛焦虫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焦虫病是由焦虫引起的蜱传性血液原虫病。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型,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或废绝,出现血红蛋白尿。诊断以血液涂片查到焦虫虫体为准。预防的关键是消灭蜱及焦虫。治疗用贝尼尔(Diminazene,Berenil)、附红康(Diminazene Aceturate Injection)等药物。牦牛发生焦虫病多表现为急性型,病情重,死亡快,死亡率高,易产生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控制一起牦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一起牦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流行王纯拥魏玉明(甘肃省张掖地区兽医站734000)我区牦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很少发生,国内关于本病的报道也不多见,临床上常因误诊,导致防治措施不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994年3至5月份,我区肃南县大河区发生本病流行,接连...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青海省牦牛弓形体病的感染情况,对来自12个县(市)的614份牦牛血清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阳性样品47份,阳性率为7.65%,表明青海省牦牛普遍存在弓形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摸清新疆部分地区牛(牦牛)感染新孢子虫病的情况。方法从阿勒泰市牛场、104团三分牧场牦牛、乌鲁木齐种牛场的随机抽样48头份血清,采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direct-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阿勒泰市牛场感染率为53%(9/17),乌鲁木齐种牛场感染率为0%(0/15),104团三分牧场牦牛感染率为0%(0/16),总感染率为18.8%(9/48)。结论新孢子虫病已经传入新疆地区,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从心肌酶活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机体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脂代谢方面比较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较高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49份,在河北省红松洼牧场(较低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29份,检测25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个牦牛群体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较低海拔地区牦牛相比,较高海拔地区牦牛血液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球蛋白(GLB)、肌酐(CRE)、尿酸(UA)、丙二醛(MDA)、葡萄糖(GLU)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及白球比(A/G)极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心肌酶活性、机体代谢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较高海拔地区的牦牛长期身处低氧环境,逐渐产生高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用IHA,CFT,AGP方法对玛沁地区9种牦牛病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口蹄疫为0%(0/96),牛肺疫为0%(0/91),牛白血病为0%(0/92),牛衣原体病0%(0/92),牛弓形虫病0%(0/89),牛锥虫病0%(0/93),兰舌病0%(0/90),牛粘膜病11.49%(10/87),牛传染性鼻气管炎17.53(17/97),两种病均属首次检出。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县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感染和流行情况,2010年3月至5月在大通种牛场和海晏地区采集252份牦牛血清样品,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大通种牛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23.42%,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65.45%;海晏县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阳性率为19.86%,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率为4.96%。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方式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了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和牦牛藏羊1∶2混牧(MG1∶2)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研究了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对家畜日增重的影响以及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和藏羊暖季增重、牧草营养和家畜采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牦牛和藏羊的日增重显著大于牧草枯黄期(P<0.05);2)牦牛和藏羊日增重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而牦牛暖季增重在YG下最高,在MG1∶2和MG1∶6相对较高,藏羊暖季增重在MG1∶2中最高,在SG和MG1∶4相对较高;3)不同放牧方式下牧草营养和单位面积家畜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一家畜放牧单位面积增重SG最高,牦牛藏羊两种家畜混合放牧则MG1∶2单位面积增重最高。综上,牧草枯黄期牦牛和藏羊的补饲对于维持其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MG1∶2对于牦牛和藏羊生产是一种较优的组合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牦牛双稠吡咯啶生物碱中毒的确诊WinterHetal首例牦牛双稠吡咯啶生物碱(PA)中毒的诊断在不丹王国进行,该中毒病在不丹一些地区相当严重。该病诊断最初是基于病理学检查,以后通过对甲醛固定的肝组织进行硫合吡咯代谢物的化学检验而被证实。在不丹考察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