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对行间覆膜栽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并没有改变土壤根际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种类的变化,仍是细菌总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十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增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R1、R2、R1时期,总数量高峰出现在V2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速率N、速效P、速效K的含量高于不覆膜(CK).因此,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之一,是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碳的含最,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促进了大豆牛长发育,提高了大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导致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高油大豆优质高产同步旱作栽培体系,进行了抗(耐)旱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系)筛选,土壤水份对高油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的影响,蓄水保墒耕作技术研究,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影响等单项研究及对高油高产抗旱单项栽培技术组装研究.结果如下: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抗(耐)旱高油大豆品种黑农37、黑农41、黑农44、舍丰40、垦农4、红丰11、黑河27、合丰47;黑农41品种,任何生育时期受到干旱胁迫都会对其产量和油分含量造成负面影响,其干旱胁迫影响程度表现为:结荚-鼓粒期》鼓粒期》结荚期》花期》苗期,以结荚~鼓粒期干旱胁迫影响最大,可使单株产量下降27.1%,油分下降12.6%;秋翻秋起垄整地是较好蓄水保墒耕作技术,较春搅茬起垄有较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4.28%~16.67%;黑农44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垄上穴播为20~25万株hm-2,垄上双条播为25万株hm-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栽培技术,其增产幅度为13.55%~25.4%;提出建立高油大豆高产高油同步旱作栽培技术体系的最佳模式:以高油品种黑农44为核心,在蓄水保墒的秋翻秋起垄的耕作基础上,配之穴播 优化施肥(N7 P14 K10) 抗旱种衣剂 抗旱叶面肥 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3.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因素。通过对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大豆根系以及大豆植株高度的调查,表明大豆行间覆膜以后,地温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大豆植株根瘤数增加、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增加,从而促进了大豆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种植266.7hm2,经过一年生产示范,覆膜大豆增产显著,在今年低温、干旱条件下,实现hm2产量2646.3kg,比垄三栽培hm2增产732.6kg,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及其好处。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上千旱胁迫的危害,本实验为旱作农业寻找合理的地膜覆盖方式,有效发挥地膜覆盖的抗旱作用。通过覆膜穴播与膜际条播方式种植大豆,以不覆膜种植为对照,比较两种覆膜方式对于大豆生长发育、抗旱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上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20.8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16%、150.00%及20.43%;行间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16.9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2.68%、141.76%及16.98%。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抗旱性能等显著地高于不覆膜种植,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并且两种覆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豆行间覆膜增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概念,适应区域。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技术主要包括品种的选择、种子处理、科学施肥、适时播种、农膜使用、田间管理以及适期收获。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垂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超高产田的冠层垂直结构与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可使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的植株叶片功能期延长、LAI和LAD增大、Pn和叶绿素提高,冠层内光分布均匀合理,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透光率增大,避免下层叶片早衰,提高光合能力,获得更大产量。不同覆膜处理在冠层各层中对叶片功能期、LAI、LAD、Pn、光合有效辐射量及透光率均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这一规律与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及技术要点,同时初步分析了增产原因。5a来依安县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推广达到10万hm^2,平均产量达165.4kg/667m^2,比对照田148.5kg/667m^2增产11.38%。实践证明,45cm双条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的增产机制,以垦丰15、垦丰16两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进行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研究了覆膜阶段土壤水温状况及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大豆生育前期内呈“U”型变化,在增加耕层含水量、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覆膜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综述黑龙江省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通透栽培、大垄行间覆膜、膜下滴灌、全程机械化和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增产原理及存在的不足,展望黑龙江玉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12.
李爽  孙占祥  张莹  杨宁  冯良山  刘洋  白伟 《玉米科学》2009,17(5):121-123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垄膜沟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保水增墒、减少无效蒸发,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种技术种植的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比常规地膜覆盖增加0.75个百分点,比裸地增加3.32个百分点。春玉米单株总叶面积比常规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分别增加了881.70 cm2和714.39 cm2,为春玉米增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垄膜沟种技术可提高玉米经济性状指标,增加产量,试验单产达11 847.39 kg/hm2,较裸地种植增加了2 681.62 kg/hm2,增产29.14%;比常规地膜覆盖种植增加了484.37 kg/hm2,增产4.25%。  相似文献   

13.
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均匀灌溉、固定隔沟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进行灌溉,每次单沟灌水量分为60、45和30 mm 3个水平,以不灌溉为对照,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可极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大豆产量,交替隔沟灌45 mm的R4期光合速率、产量与交替隔沟灌60 mm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从节水增产增效角度分析,交替隔沟灌溉45 mm的灌溉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一膜一管四行大豆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下采用小管径小流量φ12-1.6L/h滴灌带与常规大管径大流量φ16-2.8L/h滴灌带对膜下滴灌大豆进行了4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φ16-2.8L/h滴灌带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产量等方面均高于φ12-1.6L/h滴灌带。  相似文献   

15.
寒旱区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材,研究了全膜起垄侧播(地膜全覆盖种在垄的两侧,双行)、半膜起垄顶播(覆盖垄,不覆盖垄沟,种在陇上,单行)、全膜起垄沟播(全部覆盖,种在垄沟,单行)和露地起垄顶播(CK)(起垄,种在陇上)4种栽培模式对其产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3种覆膜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促进马...  相似文献   

16.
甜菜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明确了覆膜移栽纸筒苗栽培方法具有覆盖地膜和育苗移栽双重效应,促进甜菜早发棵,早封垄。提早进入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糖分积累期;改善了甜菜光合性能,增加了光合势、净光合率和光合产物经济系数,比不覆膜移栽纸筒苗的增产31%,产糖量增加27.12%,投入产出比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天水市山旱地马铃薯主栽品种天薯10号获得高产的有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地膜覆盖相比对照能提早出苗、成熟,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增产率60.0%~96.7%。黑膜半膜覆盖栽培下的产量最高,为22 969 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1 297 kg/hm2,增产率为96.7%;商品薯率、株高、单株薯重、纯收入最高,生育期最长,病害较轻。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以9个大豆稳定品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大豆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在36~5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了大豆的产量,但当密度增加到50万株·hm~(-2)时,大豆的增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节水栽培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定薯1号为试验材料,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乡和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两个试验点设置了白地膜全膜双垄沟播种、黑地膜全膜双垄沟播种、白地膜半膜垄上播种、黑地膜半膜垄上播种、白地膜半膜垄侧播种、黑地膜半膜垄侧播种和露地种植(CK)共7个处理的节水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黑膜全膜覆盖的出苗率、大薯率、产量和成本均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模式,折合产量30 326 kg/hm2,较对照增产8 537 kg/hm2,增幅达39.2%,大薯率达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