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优良草坪新品种在昆明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个冷季型草种在昆明地区进行了引种适应性评价.结果如下:(1)5个草坪草从播种到出苗所需时间不同,多年生黑麦草出苗最快,高羊茅次之,剪股颖、早熟禾最慢.同一草坪草在幼苗期和成坪后生长速度不同,不同草坪草在幼苗期或成坪后生长速度也不同,高羊茅、黑麦草的草坪自然高度都相对较高,各个草坪草品种间存在差异.(2)早熟禾、匍匐剪股颖的叶片质地最细,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最粗糙.草坪各个品种之间的密度存在差异,表现较好的有火龙、21世界、优美、碧盛、高地和太阳城.(3)早熟禾、剪股颖盖度较黑麦草、高羊茅要好.(4)黑麦草的再生性最好、高羊茅次之,剪股颖、旱熟禾最慢.(5)黑麦草、高羊茅叶绿素含量较高,与外观表现一致,各个草坪草品种的均一性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进了国外8个苜蓿品种,在2003年至2005年对其产量、株高、营养价值、越冬率、越夏性、抗倒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8个苜蓿品种在郑州地区均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其中WL232和猎人河是推广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3.
10个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出籽率随密度增加而升高;不同品种的空杆率、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不同变化.综合分析来看,品种中单901适宜密植(密度为69 000株/hm2)且产量高(达10 138.70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水稻发育的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试图找出研究耐热品种和热敏品种差异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分别在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了高温胁迫处理。灌浆结实期发生高温胁迫,品种间差异较大,耐热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64%)明显高于热敏感品种(32%),耐热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41%),而热敏感品种减少幅度较大(减少了16%)。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产量性状的差异在灌浆结实期表现的尤为突出,耐热品种还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谷重,而热敏感品种反之。灌浆结实期可能是研究水稻耐热性差异的一个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农艺措施对旱地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 ̄1990年在山西省屯留试点进行了不同农艺措施对旱地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是影响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品种、密度和播期。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可用于尾矿植被恢复的高羊茅适栽品种,采用质量浓度为200 g/L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对8个高羊茅品种作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千粒重、胚芽长等11个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不同品种种子的抗旱性能。结果表明,8个高羊茅品种抗旱性强弱依次为:凤凰、维加斯、易凯、锐步、天霸、新秀、凌志Ⅱ、探索者。凤凰抗旱评级为一级,高抗旱;维加斯和易凯抗旱评级为二级,抗旱;天霸、新秀、凌志Ⅱ和探索者抗旱评级为三级,中抗旱。因此,在贵州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先推荐种植的高羊茅品种为凤凰,其次为维加斯。  相似文献   

7.
贵州优良牧草品种筛选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2004年在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对6个优良地方牧草品种和5个引进品种进行了生长特性观测和室内营养成份分析,通过11个品种的产量表现和营养价值分析,地方草种91-82苇状羊茅、宽叶苇状羊茅、93-6扁穗雀麦、纳雍鸭茅和引进品种交战2代苇状羊茅、Stampede鸭茅、Painte鸭茅生长状况良好、产草量高,适宜贵州南部及相似生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3个玉米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出籽率(r=0.7389)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单穗粒重(r=0.7199)和行粒数(r=0.7092);关联度最小的是穗位高(r=0.598);其他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都介于0.6~0.7之间。说明出籽率、单穗粒重、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位高与产量的关系最远,相对于其他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对甘肃黄灌区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密度,于2015-2016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种植试验得出: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对宁玉524、辽单588、高玉818、先玉335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在密度9.75万、11.25万、12.75万株/hm 2处理下两年测得的数据均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出现趋向性变化。表现为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有所减小。其中空秆率、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高种植密度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不同生态区224个谷子品种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1.20%~110.70%,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籽粒颜色、穗重、穗粒重、码粒数、单株草重、米色、穗型、茎秆粗度、籽粒形状、植株颜色、穗颈形状、穗码密度、穗粗、护颖颜色、刚毛长度、穗颈长度、穗长、刚毛颜色、花药颜色、倒二叶宽、抽穗期、千粒重、株高、伸长节节数、叶姿、倒二叶长。单株穗粒重与穗重、单株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用Ward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发现,当欧式距离为19时,224个谷子品种可以分为六大类群,第Ⅰ类群(83份材料)生育期较短,属早熟类型,千粒重较大,穗较粗,但其他性状属于中等水平;第Ⅱ类群(64份材料)生育期相对较短,穗重、穗粒重在各类群中处于较高水平;第Ⅲ类群(41份材料)生育期最长,属晚熟类型,株高较高,分蘖较少,产量较低;第Ⅳ类群(25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株高较低,分蘖数较少,产量属中下等水平;第Ⅴ类群(1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刚毛较长,叶片较窄,株高较高,分蘖数较多,单株草重最大,千粒重和产量属中上等水平;第Ⅵ类群(...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耐热性品种济麦20和鲁麦21为材料, 于花后5~9 d进行高温处理, 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的积累、粒度分布及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积累量, 显著降低籽粒淀粉、支链淀粉含量, 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比例。高温对济麦20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程度较鲁麦21大。灌浆期高温使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的体积、数量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 B型淀粉粒这3指标则显著降低。高温处理后, 济麦20籽粒蔗糖合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而鲁麦21上述酶活性则高于对照。济麦20、鲁麦21籽粒上述酶活性分别于花后15 d和20 d开始低于对照。与其他淀粉合成相关酶相比, 高温对籽粒GBSS活性的影响程度较小。两品种处理间籽粒蔗糖含量及SS、AGPP、SSS和GBSS活性的变化趋势, 与其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期高温使籽粒淀粉积累量降低, 主要因高温抑制了籽粒灌浆中后期的淀粉合成, 这是由籽粒蔗糖供应不足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下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的水稻逆境响应基因OsMsr1的表达与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植物的逆境反应机理和发现新的水稻耐逆基因, 采用Affymetrix水稻表达芯片(含51 279个转录本)分析了超级稻两优培九母本培矮64S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全基因组在低温、干旱、高温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水平, 筛选出众多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降低的基因。OsMsr1 (Oryza sativa L. multiple stresses responsive gene 1, GenBank登录号为EU284112) 是其中一个受高温、低温与干旱诱导、在各生长发育时期与组织器官均显著上调的基因, 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表达水平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所得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吻合, 因此, 此基因为一多逆境响应基因。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包含其完整ORF (open reading frame)的cDNA克隆。根据其ORF序列进行预测, 此基因编码一个包含89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蛋白, 分子量约为10 kD, pI约为5。搜索有关数据库, 在水稻、玉米、小麦与拟南芥中找到有高相似性的基因, 但功能未知, 也未发现相同与类似的已知功能的基因保守结构域。对其可能的启动子序列分析, 发现5个与逆境反应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因此, 我们认为该基因为一新的水稻耐逆候选基因, 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常规低温敏感型杂交稻汕优63和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幼苗期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处理低温为10℃,以常温25℃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囊体膜PSⅠ、PSⅡ活性明显下降,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也明显下降。低温使两优培九的O2.- 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下降,而汕优63却出现相反的结果;同时,SOD的活性与对照相比两品种都有所提高,而CAT活性则是两优培九高于对照,汕优63低于对照。这些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是汕优63较明显。低温处理后,两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上升,但两优培九增幅较汕优63高。SDS-PAGE表明低温处理后,可溶性蛋白条带增多,但类囊体膜蛋白条带没有明显的增加。对照组中,除了PSⅠ和PSⅡ活性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是汕优63较两优培九高,意味着幼苗期的两优培九光合功能虽不如汕优63高,但其对低温的抗性较汕优63强。  相似文献   

14.
棉花不同类型品种耐低钾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2004年我国棉区主栽的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常规棉与杂交棉以及不同熟性的48个品种/杂交种/品系为材料, 对室内液体培养条件(钾胁迫浓度为0.02 mmol L-1)下幼苗和田间缺钾土壤(速效钾含量为59.88 mg kg-1)上成株的耐低钾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抗虫棉组在苗期低钾条件下的生物量、吸钾量和钾利用指数以及田间缺钾土壤上的产量器官干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非抗虫棉组20.1%、15.0%、23.7%和20.9%, 而且苗期生物量最低的5个品种均为抗虫棉, 田间产量器官干重最低的5个品种中4个为抗虫棉; 杂交棉组的上述各指标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棉组28.0%、19.9%、26.4%和43.2%, 而且苗期生物量和田间产量器官干重最高的5个品种中各有4个为杂交棉; 此外, 抗虫棉耐低钾的杂种优势强于非抗虫棉, 如杂交抗虫棉的上述各指标分别较常规抗虫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37.0%、24.6%、44.3%和59.4%, 而非抗虫棉组的杂交棉只有钾胁迫下的苗期生物量和田间产量器官干重显著高于常规棉27.7%和29.9%; 品种熟性不影响棉花的耐低钾能力; 各类型品种内部的耐低钾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 常规抗虫棉耐低钾能力强的品种(系), 其苗期生物量和田间产量器官干重与常规非抗虫棉和杂交抗虫棉耐低钾能力中等的杂交种相当。  相似文献   

15.
PEG胁迫下新疆主要加工番茄萌芽期耐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对新疆14个主要加工番茄品种进行萌芽期和幼苗期耐旱性鉴定。在PEG半致死浓度(11.4%)下,对加工番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度、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加工番茄的耐旱性能具有较大差异。14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早得、佳禾红运、石红15号、红果3号、麒麟钻石为耐旱性较强品种,里格尔87-5、美国世纪红、佳禾9号、新选里格尔87-5、昌农020耐旱性较弱,石红6号、麒麟020、麒麟87-5、佳义200耐旱性最差。加工番茄萌发能力参数聚类分析和幼苗生长参数差异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在加工番茄萌芽期和幼苗期可对其耐旱性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耐虫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是中国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以褐飞虱的耐虫性指数和抗生性指数以及F1代种群繁殖率评价10个水稻品种耐虫特性。结果显示,在水稻三叶期接入8头褐飞虱低龄(1~2龄)若虫为害时,品种间的耐虫性差异明显,汕优63、秀水11、培矮64S/32E、Triveni、Utri Rajapan、嘉育948、ASD7等品种的耐虫指数大于抗生性指数,尤其是汕优63品种;而IR64、Rathu Heenati品种的耐虫指数明显小于抗生性指数。若用高龄(3~4龄)若虫为害,多数品种的耐虫指数上升。同一品种,成株期的耐虫指数高于苗期。试验进一步表明,当TN1、秀水11稻株枯死时,汕优63、培矮64S/E32、嘉育948、Triveni、Utri Rajapan中等受害,ASD7和IR64轻度受害,Rathu Heenati无受害症状。从褐飞虱F1代数量来看,汕优63、培矮64S/E32与秀水11、TN1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其他品种;嘉育948、Triveni、Utri Rajapan显著高于ASD7,后者又极显著高于IR64和Rathu Heenati。这些结果表明,汕优63、秀水11、TN1属感虫品种,无耐虫性和抗生性,培矮64S/E32、Triveni、Utri Rajapan属强耐虫性品种,IR64、Rathu Heenati属强抗生性品种,ASD7、嘉育948属耐虫性较强、抗生性较弱的品种。说明利用本文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确定水稻品种的耐虫特性,这对耐虫品种的选育以及对褐飞虱可持续治理和保持品种抗性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early‐stage traits of cotton for heat tolerance using multitrait approach reflecting field yield performance. Seedling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16 cultivars to high temperature were investigated at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four heat stress conditions in a climate chamber. Some traits such as hypocotyl dry weight, leaf pigment contents and cellular respi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eviously known yield of ten cultivars grown in the hot field conditions. Sixteen cotton cultivars were classified for their heat tolerance by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using yield‐correlated physiological traits. As a result, we showed that heat tolerance classification of cultivars based on PCA significantly coincided with the yield results of cultivars grown in hot field. As a conclusion, yield‐correlated physiological traits determined in the study may facilitate selection of heat‐tolerant cotton genotypes at early stage. In addition, yield‐correlated early‐stage traits can be used in phenotyping for QTL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studies to develop selection markers for heat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9.
小麦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1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 设计5种氮肥用量, 研究高肥环境下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并比较不同产量、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水平粳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结果如下: (1) 粳稻产量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 多数粳稻品种在施氮量为150~225 kg hm-2时产量最高;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当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时反而下降, 而千粒重和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2) 氮肥对不同产量水平、穗数水平粳稻品种的增产效应不同。不施氮时产量越低的粳稻品种对氮肥越敏感, 少量施用氮肥即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而不施氮时产量越高的粳稻品种对氮肥相对钝感, 氮肥施用量<75 kg hm-2时对其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穗数<220×104穗 hm-2和>310×104穗 hm-2的粳稻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低于穗数居中的粳稻品种。(3) 1980年以前育成的品种对氮肥的反应相对一致, 多数在施氮量225 kg hm-2时产量最高; 而1980年后育成的粳稻品种最高产时的N水平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