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牛源化脓性隐秘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南宁某养殖场送检的病死牛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以及用化脓隐秘杆菌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靶基因PLO进行PCR鉴定分析。结果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杆菌并能使5只小白鼠全部致死,且该菌对头孢噻呋等9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等5种药物不敏感。该菌经PCR鉴定结果为化脓隐秘杆菌(GX-NN-170425)且其PLO基因与其他10株化脓隐秘杆菌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7%(Arcanobacterium pyogenes株)~99.9%(SP4株),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其他10株化脓隐秘杆菌参考株都处在同一分支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引起山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从四川乐至县、金堂县和蓬溪县3个山羊养殖场无菌采集患皮下脓肿病羊脓液样本19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特异性PCR方法对其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病原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PCR扩增法共检测出病原菌19株,其中伪结核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化脓隐秘杆菌分离率分别为57.9%(11/19)、26.3%(5/19)及15.8%(3/19);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法分离到3种形态不同的病原菌共计17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经鉴定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率57.9%(11/19),革兰氏阳性球菌经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1.1%(4/19),革兰氏阳性杆菌经鉴定为化脓隐秘杆菌,分离率为10.5%(2/19),PCR鉴定较细菌分离培养法灵敏度更高。3种病原菌对丁胺卡那、氟苯尼考等多种药物敏感。结果表明,伪结核棒状杆菌是引起该地区山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同样可引起山羊皮下脓肿,特异性PCR方法较细菌分离培养更为高效、准确。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进一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四川地区山羊皮下脓肿的综合性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引起山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从四川乐至县、金堂县和蓬溪县3个山羊养殖场无菌采集患皮下脓肿病羊脓液样本19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特异性PCR方法对其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病原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PCR扩增法共检测出病原菌19株,其中伪结核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化脓隐秘杆菌分离率分别为57.9%(11/19)、26.3%(5/19)及15.8%(3/19);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法分离到3种形态不同的病原菌共计17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经鉴定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率57.9%(11/19),革兰氏阳性球菌经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1.1%(4/19),革兰氏阳性杆菌经鉴定为化脓隐秘杆菌,分离率为10.5%(2/19),PCR鉴定较细菌分离培养法灵敏度更高。3种病原菌对丁胺卡那、氟苯尼考等多种药物敏感。结果表明,伪结核棒状杆菌是引起该地区山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同样可引起山羊皮下脓肿,特异性PCR方法较细菌分离培养更为高效、准确。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进一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四川地区山羊皮下脓肿的综合性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系对自安徽某猪场发病育肥猪脓肿脾脏中分离的一株细菌,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检查,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16SrR NA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状菌,在兔血琼脂平板和牛血清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可致小鼠死亡,对头孢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16SrRNA基因序列与猪真杆菌属细菌的同源性最高,在91.2%~99.4%之间,遗传进化关系密切,与猪真杆菌属细菌属于同一分类群。结果表明,分离菌为猪真杆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益生菌-中草药制剂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作用,试验从散养草鸡的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出2株革兰氏阳性杆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将已活化的2株芽孢杆菌与麦芽、猪苓、茯苓三种中草药制成益生菌-中草药制剂,观察其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和攻毒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益生菌-中草药制剂对鸡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4. 7%,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的保护率达到87. 5%以上。说明益生菌-中草药制剂对预防鸡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来自北京某奶牛场死亡奶牛肺脏的1株疑似病原菌CVCC 3982,并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分离培养获得疑似病原菌,采用Biolog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人工接种CD-1小鼠测定了其致病性,合成引物对其主要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疑似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β溶血,Biolog鉴定结果显示其为化脓隐秘杆菌,其16S rDNA序列与化脓隐秘杆菌模式菌株NCTC 5224的同源性达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化脓隐秘杆菌处于同一分支。腹腔注射该菌可致小鼠死亡。分离菌株基因组中含有溶血素(PLO)基因,神经氨酸酶H(NanH)基因,神经氨酸酶P(NanP)基因,菌毛基因(fimA、fimC和fimE),但缺失胶原结合蛋白(CbpA)基因和菌毛fimG基因。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化脓隐秘杆菌且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猪场生猪体内外脓包形成的原因,文章从3个规模猪场采取了不同部位脓包的脓汁样品,并进行细菌分离与16Sr RNA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从4个保育猪颈部皮下脓包、1个生猪肿大的耳朵、1头保育猪肝脏和脾脏发脓灶分离到大量纯的化脓隐秘杆菌,从1个保育猪颈部脓包分离到化脓隐秘杆菌的同时还分离到了葡萄球菌。通过猪场情况调查结合细菌分离结果,发现生猪体内外脓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脓隐秘杆菌感染引起,但饲养管理不佳,猪场内环境卫生差可能是生猪体内外脓包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湖南省某鸡场发病病因,对送检的病死鸡进行了解剖、组织细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16SrDNA扩增测序分析,且进一步测序分析了其荚膜和脂多糖PCR分型。解剖结果发现,6只鸡均有心包积液、肺脏实变、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尖状灰白色的坏死点,脾脏和肠无明显症状。对采集组织脏器肝脏、肺脏、脾脏,接种TSA平皿后,均有长出卵圆形菌落。纯化后革兰氏染色为G-短小杆菌,经细菌鉴定仪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其与巴氏杆菌美国株CCUG17978的同源性为100%;通过荚膜和脂多糖PCR分型鉴定为荚膜A型和脂多糖L1型。经使用巴氏杆菌较为敏感的磺胺类药物对应性治疗后,鸡群恢复健康。该鸡场发病系荚膜A型和脂多糖L1型巴氏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某羊场送检病死羊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及16S r RNA序列分析。结果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阳性短棒状杆菌,其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能够引起小鼠肝脏和肺脏发生病变,PCR扩增出长为1 434 bp的目的序列,已被Gen Bank数据库收录,序列号为KJ842125,将该序列与NCBI中公布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所得序列与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登陆编号为HQ712123)同源性高达98%,将该序列与其相关性较高菌株的16S r RN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与化脓隐秘杆菌聚为一簇。本研究为化脓隐秘杆菌致病机理、诊断技术和疾病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大、中型牧场饲养的肉牛中,由于饲养肉牛长期饲喂高能配合饲料,易在牛瘤胃形成饲料团块沉积,并发酵产生大量的酸,损伤瘤胃胃壁,使瘤胃内的坏死梭杆菌侵袭胃壁,并随血液进入肝脏,在瘤胃胃壁造成坏死灶和诱发肝囊肿的形成。由此给肉牛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1 肝囊肿的致病菌 肝囊肿致病菌为坏死梭杆菌。坏死梭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不运动和严格厌氧的多形性细菌。主要生物型为A、B二型。A型菌有较强的毒力,常从动物体分离。B型菌毒力较弱,常从人体分离。在疾病过程中,坏死梭杆菌引起局部坏死和囊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