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数人对"心梗"这一词并不陌生,其发病常呈现急性、猝死等特点,让人闻之色变。其实,致人猝死的一般是急性心梗,这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疾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抢救的黄金时机是发病之后的120分钟以内。在这120分钟内,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人体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高危人群要注意以下10个诱发心梗的"危险时间",及时防范。1.洗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切记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因为刚吃完饭,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的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倒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简称酷似心梗)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关系。结果:15例临床诊断为酷似心梗的心电图异常Q波、ST抬高、T波改变随原发病治愈而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5例;随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异常Q渡仍存,ST段恢复基线,T波倒置好转的3例;因原发病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死亡的7例。结论: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Q波、ST段异常抬高及T波改变,要结合临床、病史和相关检查全面分析,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对临床上有某种病因可致心肌严重损伤的,可提示酷似心梗。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琳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8,16(4):342-343,348
目的:为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收的1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4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栓形成1例;7例行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行剖探查术,2例行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治愈率40%,病死率60%,结论:S一病病情凶险,误诊率高,早期诊断有赖地临床医生对病情熟悉和综合分析,以及正确选用影像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4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栓形成1例;7例行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行剖探查术,2例行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治愈率40%,病死率60%。结论:本病病情凶险,误诊率高,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医生对病情熟悉和综合分析,以及正确选用影像学检查;肠切除是本病治疗基本方法;早诊早治、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胸痛发作至介入治疗时间 (4 .1± 3.1)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冠状动脉闭塞 ,仅对梗死相关血管行支架植入。结果 :全组 4 8例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为 3级者 4 3例 (93.7% )、2级者 5例 ,1例术中死于继发性心室颤动。4 8例中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出现心室颤动 10例 (2 0 .1% ) ,1例术后 2周后因再次心肌梗死死亡。植入术后存活的 4 6例术后随访 (8.2± 3.6 )月 ,无 1例再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能成功挽救频死的心肌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秦露  唐雪莲  胡锟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38-138,14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因及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6年内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8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中,痊愈12例,5例好转,1例出现坏死截肢。结论:fogarty导管的出现和应用及术后的抗凝、溶栓和祛聚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梗前心绞痛(AP)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影响。方法:266例AM I患者分为有AP组(n=188)及无AP组(n=78)两组,比较两组肌酸激酶(CK)峰值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 B)峰值水平和左室功能的差异。结果:有AP组的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病死率等情况均优于无AP组(P<0.01))。结论:既往及AM 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做出适应性调节,对梗死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心肌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的急症,常因合并严重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溶栓治疗是AMI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它可使冠脉内血栓溶解,恢复冠脉血流,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改善预后。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2月共收治254例AMI患者,半数以上进行了静脉溶栓与冠脉内溶栓治疗,其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AMI患者130例行溶栓治疗,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1.3±4.2岁。行静脉溶栓125例,冠脉内溶栓5例。 2 方法 2.1 静脉溶栓患者均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行连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心肌酶学监测,在30分钟内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单位。通过观察病人胸痛改善情况、再通性心率失常、心电图变化等来观察冠脉的再通情况。 2.2 冠脉内溶栓的患者,在导管室内进行。病人平卧于X线诊断床上,局麻下严格无菌操作,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分别穿刺,插入鞘管,经静脉鞘管插入临时起搏电极,经股动脉鞘管注入肝素5000单位后,放置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显影。先向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2~0.3mg,重复造影,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继之先从导管注入尿激酶4万单位,而后以6000~12000单位/分钟输注,输注期间每15分钟对梗塞相对的冠脉重复造影1次,直至血管再通,血管再通后输注速率减半,持续1小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注射用国产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30例,用法:尿激酶100~1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00ml内,30min滴完;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4h、7d时间点,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20.0%(6例)患者在溶栓后24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迅速减少,截止溶栓后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仅有1例无变化,1例下降。本组非症状性脑内出血2例(6.7%),症状性脑内出血1例(3.3%);溶栓后再瘫痪1例。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如能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适应证,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对174例AMI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RA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80例患者在溶栓开始后2h内发生RA,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45.98%.RA梗死范围多出现于心脏前壁,共47例(占58.75%).结论 AMIRA发生率高,在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以及其他特征性改变,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当及时进行处理,降低AMIRA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心内科住院的45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临床上多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本组17例误诊为冠心病,1例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1例误诊为急性心肌炎,误诊率达42.2%。明确诊断后给予控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预防血栓栓塞及改善心肌代谢的治疗。本组患者4例死亡,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DCM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其预后较差,早期的确诊及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K和CK-MB峰值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4例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缺血后处理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的方法.观察两组发病72 h CK和CK-MB峰值及72 h CK值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CK峰值分别为(1 732.30±480.10)U/L和(1 162.10±547.82)U/L,CK-MB峰值分别为(280.12±99.24)U/L和(164.70±69.67)U/L(P〈0.01);缺血后处理组72 h CK释放曲线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处理能够显著减少AMI患者CK和CK-MB的释放,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发病6 h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4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后急性肾衰竭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产后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26.09%)、产后大出血4例(17.39%)、胎盘早剥3例(13.04%)、溶血尿毒症综合征3例(13.04%)、败血症2例(8.70%)、妊娠急性脂肪肝2例(8.70%)、特发性产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70%)、HELLP综合征1例(4.35%)。经治疗,23例患者中病情好转14例,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3例,抢救无效死亡6例。结论:产后急性肾衰竭发病有其特殊性,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及时终止妊娠,尽早血液净化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MB型(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三项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11月收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116例,根据病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47例,阶段性测定其血清CK-MB、cTnI及hs-CRP指标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K-MB、cTnI及hs-CRP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AMI组血清hs-CRP与其他心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hs-CRP与CK-MB及cTnI之间有正相关.结论 血清CK-MB、cTnI及hs-CRP联合测定可早期快速诊断冠心病,一定水平的hs-CRP与血清CK-MB、cTnI联合检测可早期预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常规用药 阿托伐他汀)和西洛他唑组(西洛他唑 常规用药 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3周后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但西洛他唑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西洛他唑组下降幅度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用西洛他唑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变化值与高密度脂蛋白变化值呈负相关(r=-0.38,P=0.04;r=-0.39,P=0.03);西洛他唑组胸痛缓解明显,无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西洛他唑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致炎因子浓度,二者协同发挥抑制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同时期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链激酶或爱通立行溶栓治疗,并观察梗塞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结果:140例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为69.29%,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为48.91%±6.40%,死亡率为9.29%,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4.29%,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42.14%.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有较高的冠脉再通率,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胸痛症状既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也可为胃、食管平滑肌痉挛所致的心绞痛样胸痛[1],常给临床急诊带来困难。为鉴别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性质和临床意义,我们对138例胸痛患者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对凡有胸癌症状的患者以动态心电图作鉴测的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胞癌发作5min以上,临床诊断未明或既往有冠心病史而胸病发作时心电图无缺血表现,经临床和X线检查初步除外感冒和肺部疾患。138例中男86例,女52例,男女比例1.65:1;平均年龄52.6(25~79)岁。为便于分析,将138例胸病患者分为(1)青年组57例.…  相似文献   

20.
观察淫羊藿总苷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细胞活性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淫羊藿总苷能够明显提高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及SOD水平,降低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淫羊藿总苷对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微血管舒缩因子异常分泌,从而达到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