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自从1902年Haberlandt提出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以后,直到40年代末,Skoog和崔蟩等人用烟草髓组织培养诱导根、芽器官形成获得成功。随后,1958年Steward和Reinert在各自的实验室由培养的胡萝卜细胞诱导形成体细胞胚胎,进而形成完整植株,开创了生物技术研究时代。生物技术在甜菜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取得可观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甜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情况,简洁与国际上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6.
甜菜早期生育与育种选择李淑萍,李元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甜菜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形态特点、生长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乃至与最终的收获期经济性状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甜菜生育早期选择愈来愈引起人们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 相似文献
7.
8.
9.
国外甜菜育种试验机械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甜菜田间育种试验的各个环节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甜菜育种试验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说明了实现甜菜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茶叶绿色食品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这一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强调今后的加强投入,促进生物技术在茶叶绿色食品生产中应用研究的深入,使美好前景尽快成为生产现实。 相似文献
11.
甜菜杂交种—内甜20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甜201系以本所育成的二倍体雄性不育系14403A为母本,以二倍体自交系AB8301为父本,按母:父=4:1杂交制种育成。经生产示范试验,平均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工农4号高17.5%、0.21度和18.9%,褐斑病罹病率也低于对照品种,属多粒型二倍体雄性不育杂交种,适宜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和条件相同的甜菜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甜研八号是以KH为骨干系,与4个自交系按4∶1(自交系等量)配制的多系自然杂交组合(代号KH-5),生产上利用一代杂交种。1991~1995年参加全国13个网点区域试验和4个点两年(1994~1995年)的生产试验,平均根产量为42638.6kg/hm2和43782.0kg/hm2,前者比对照增产9.0%,后者与对照持平(-0.1%),平均含糖率为16.6%和16.1%,比对照提高1.32度和1.35度,平均产糖量为7101.9kg/hm2和7003.7kg/hm2,比对照增产22.9%和9.5%;1993~1997年参加黑龙江省10个点区域试验和6个点两年(1996~1997年)的生产试验,平均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2%和27.8%、0.8度和0.64度、18.5%和34.9%。抗褐斑病和根腐病,较对照低0.8级,根腐病罹病率5.5%,亦较耐立枯病和丛根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的佳木斯、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庆,内蒙古的中部、东部,宁夏的银川,甘肃的黄羊镇,新疆的石河子、和静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15.
甜菜多倍体双交种——甜研30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甜研308(原代号甜8622)系以雄不育二倍体单交种(MS202×2014B)为母本,以四倍体单交种(MP407×MP409)为父本配制的钳菜多倍体双交种。在生产示范试验中(1993~1995年,14点次),根产量、含糖率与产糖量分别超过统一对照种(甜研301)11.79%、0.49度与16.13%,且抗褐斑病性优良,为我国第一个甜菜多倍体双交种.适宜在黑龙江省部分甜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为应用轮回选择法改良已有的四倍体甜菜品系,获得了一轮轮回群体,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试验中应用了种株腋芽培养技术,各系号的基因型均得到了一定数量腋芽培养的母根。 相似文献
17.
甜菜新品种甘糖三号是以两个抗病高糖品系杂交而成的二倍体甜菜新品种,其亲本品系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该品种块根产量高,工艺品质好,抗黄化毒病和白粉病,经区试结果,平均块根产量比对照增产10.4%,含糖率(18.16%)提高0.45%,产糖量比对照增加13.1%。 相似文献
18.
甜菜多倍体新品种甜研309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甜研309是由四倍体甜427与二倍体甜211杂交而成的普通多倍体品种。该品种具有抗病性较强、含糖较高、丰产性稳定、适应性广等优点。区试中,平均根产量30562kg/hm2,分别比统一对照甜研302、当地对照增产5.01%、11.12%;平均含糖率15.18%,分别较上述对照提高0.16度、0.67度;产糖量4661kg/hm2,分别较上述对照提高5.82%、17.47%。甜研309在“八五”国家甜菜育种攻关项目中的丛根病品系鉴定试验中,在内蒙、宁夏、甘肃、新疆等试验点表现出较强的耐丛根病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