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目前危害鸽子最为严重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在非免疫鸽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并易继发大肠埃希菌病.文章就宝鸡市金德公司信鸽场饲养的200只信鸽陆续出现以腹泻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4个方面进行报告,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3.
山西省某动物因秃鹫连续发病、死亡,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高达83.3%.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分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等诊断其为大肠埃希菌病,并分析了发生该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10日,克山县城西新区养鸽户石某携带10只病死鸽来我站求诊,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和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为信鸽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养殖场饲养的1 500只产蛋鸭暴发疑似鸭副黏病毒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大量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发病后经我校实验室诊断、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病是一种禽类的高发性疾病.2005年9月,吉林大学动物医院对吉林农安县发病鹅进行诊断,综合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大肠埃希菌病,经治疗,有效的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7.
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1,PPMV-I)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概述了PPMV-I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鳖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诊治陈信忠,黄印尧,林炳玲(厦门动植物检疫局)1996年1月,福建连江某养鳖场养殖的近5万只鳖发生以“穿孔病”病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近千只鳖死亡。经检验确诊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感染引起。现将诊...  相似文献   

9.
入冬以来,本站动物医院门诊在接诊的当年鹅中发现,患有一种以消化功能紊乱,排泄稀便、绿便,同时伴发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过深入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症状观察、病理解剖检查,初步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由于采取了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特做如下报道。1流行病学城郊某乡相邻村屯3个农户自育莱茵鹅,种鹅6 ̄7月龄,体重3 ̄4千克,存栏2370只。入冬20余天内发病583只,发病率为24.6%;死亡246只,死亡率达10.4%。该鹅群育雏期间曾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2 ̄3次,秋季应用丙硫咪唑进行过驱虫,实行舍饲,自配混合饲料,发病后相继用过抗菌素、…  相似文献   

10.
11.
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数量较大,本病症状与大肠埃希氏菌病极为相似。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细菌学、血清学检查鉴定,动物回归试验,首次证明引起那曲地区牦牛死亡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耐药质粒消除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质粒消除剂是指通过抑制质粒的拷贝或复制使子代细茵中的质粒消失,并使其介导的耐药性也随之丧失的一些物质.自从质粒消除剂概念提出以来,对此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论文就大肠埃希茵耐药质粒特征、耐药质粒消除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探讨一种有效逆转耐药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10月,广东省湛江市某养殖场的小尾寒羊出现一种以极度贫血、衰弱、消瘦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血液检验、寄生虫体鉴定及微生物学诊断,确诊为扩展莫尼茨绦虫(M.Expansa)及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混合感染。经采取丙硫咪唑、环丙沙星治疗等综合防制措施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继发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染性腔上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自1962年在美国发现后,相继在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尤其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IBD自  相似文献   

15.
兔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简称 E.coli)某些特定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细菌传染病,尤其在幼兔中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以1~4日龄幼兔感染最高,其次是7~15日龄内哺乳幼兔,有关试验结果资料表明:致病性血清型为 O_(23)、O_(35)、O_(86)、O_(13)、O_(26)等。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家兔繁殖场连续不断发生幼兔腹泻下痢疫病,幼兔繁殖一直较困难,成活率较低,造成本院实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 家兔大肠埃希氏菌污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自1996年至1999年的4年中,共从腹泻兔群中分离出1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表示,这15株大肠杆菌分属于7个血清型,其中以068的频率最高,达20.0%,其次是07和0130,达13.3%。用试管凝集试验对1996年前自黑龙江省部分兔群中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查,发现以013和07血清型的污染率最高,分别达48.4%和24.3%。结果表明,近年来血清型的菌株流行为主,变为最近两年的以068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患病水貂进行病理剖检,细菌纯培养,病毒检测,生化鉴定,确定是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再应用多种抗生素作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并对山东省威海地区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鹅副黏病毒病于1996年首先发现,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LT)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生的一种能导致人畜腹泻的毒素,由六聚体蛋白形成AB5型结构.A亚基具有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而B亚基为五聚体,主要与表达于真核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GM1结合.LT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和黏膜免疫佐剂活性.为了将其毒性与佐剂活性分开,研究者构建了一系列无毒或减毒的突变体.证明突变体具有佐剂活性,并发现没有毒性的AB复合物以及酶活性在佐剂活性中发挥的作用是分开的.野生型LT、LT突变体以及B亚基与外源抗原共同免疫机体后,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房仓耘 《中国家禽》2005,27(14):34-34
本地某养殖户2004年3月份购进雏鹅,5月中旬出现少数鹅缩头、少食等症状,接着出现拉灰白色粪便,开始3~5只,第2天10多只,第3天发现有20~30只,并有3只死亡,第4天有50~60只发病,死亡10只,第5天全群有1/3出现症状死亡6只,并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