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是指导防治和防治技术创新的基础,在有关植物病虫害防治文献中很难见到对此有全面系统的阐述。该文从逻辑分析角度,构建了包括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概念、发生原因、防治途径、防治措施、防治原则和策略、防治实施程序等在内的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的内容体系,并对植物病虫害防治途径、原则和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巨桉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巨桉林中,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通过引进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腿蜂对巨桉树干中的云斑天牛进行防治,以期得到最佳的生物防治方案.通过花绒寄甲单独防治,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以及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肿腿蜂综合防治的措施设置3个处理及对照,并定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防治结果: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有效防治率为42.8%;花绒寄甲单独有效防治率为71.7%;两者结合防治,有效防治率为87.5%.花绒寄甲和肿腿蜂综合防治防治效果最好,但考虑到花绒寄甲单独防治与其防治率差别不太大,以及人力、物力等经济因素,最终确定单独使用花绒寄甲防治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飞机喷药防治是适应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满足防治需求,提高防治效果的一种林业有害防治新技术、新手段。飞机防治与其他方法防治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积极推动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通过制定防治公司资质标准,开展防治公司资质认定,积极培植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通过制定和完善防治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实现管理、监督和实施方的三方相分离,确保防治市场依法、公平、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林业行业学会机构对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构建社会化防治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保护威海以松树为主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在荣成设置7个防治试验区域,设定飞机防治、喷雾防治、喷粉防治、喷烟防治、综合防治、承包防治、诱木诱杀等7种防治方法试验,根据防治效果提出飞防和喷粉两种方法连续防治3年,最大限度降低虫口密度,然后辅以生物防治和营林措施的综合防治松材线虫病技术措施,达到长期的、可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回顾国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逐渐趋向生态化和综合化,且随着经济社会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还增加了对防治效果的经济分析,利用实证分析手段,从多维度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率,实现防治工作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介绍美国的科学化防治及德国的生态化防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现状,提出应通过生态化防治理念、科学化防治手段、效率化防治措施及责任化防治意识推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更加健全,从而实现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保障林业经济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食心虫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食心虫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防治较困难,目前采取的主要防治手段主要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建设林业有害生物专业防治队伍是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条件。该文从射阳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其专业防治队伍建设情况出发,以射阳县林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为例,分别从加强政府引导、组织业务培训、规范队伍运作、防治业务责任落实、落实资金等5个方面入手,论述建立专业防治队伍的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及建设专业防治队伍的措施,提出建设发展好专业防治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施生态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防治松毛虫效果突出,是消灭、减少和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最佳途径,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应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药剂涂干对苹果园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种害虫防治技术对苹果园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剂涂干防治园昆虫种类为24种,常规化学防治园为18种;常规化学防治园害虫的个体数量是涂干防治园的2.7倍;天敌的个体数量涂干防治园是常规化学防治园的2.6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以涂干防治园大于常规化学防治园;而优势度指数则是常规化学防治园大于涂干防治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