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夏  吴秀丽  刘婷婷  宋力 《绿色科技》2021,(6):270-271,276
以沈阳市高校为例对如何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垃圾正确投放的好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较低、分类意识有所欠缺、分类设施不够完善且覆盖率不高等。从硬件设施、制度体系管理及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碎片化以及校方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模式单向化等原因,导致“落实难、监督难、持续难”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并分析其数据,提出了创新垃圾分类宣传模式、完善基础设施与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与寝室评分相关联等3条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专业人才储备,其垃圾分类的知识、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着当前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更关系到未来一代环境素养的养成教育。以问卷调查与寝室走访两种形式对某师范院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意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仅达62.75%,具有良好意识和分类行为的比例分别为82.8%、60%;通过Pearson、独立样本T检验和KruskalWalls H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分类知识、分类意识和分类行为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分类知识、分类态度与年级、性别无关,分类意识与年级有关;影响垃圾分类的外界因素主要有环境教育普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设施欠缺。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环境素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的国家政策,以山西省人民政府最新的《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为背景,对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495名大学生进行了对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方法的问卷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学校生活垃圾产量大且类型复杂,缺乏生活垃圾分类硬件设备,垃圾桶分配不合理;垃圾回收方法不合理,回收效率低;垃圾分类的推广不深,缺乏内容;学校缺乏对垃圾分类实施的有效监督,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妥善分配垃圾分类相关的硬件设备、引进新型的垃圾分类车进行垃圾回收、加强宣传教育及活动、制定奖惩制度及方法等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区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长沙市洋湖和园小区垃圾分类治理的个案经验进行剖析,发现多元主体在“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巩固”的全过程中的密切互动,对快速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持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配套制度不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源主体”转移,市场主体功能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完备智能垃圾分类设施,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垃圾源头分类理论模型,自拟相应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市垃圾源头分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菏泽市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存在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对如何加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小区物业之间的协商协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群体,其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着眼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讨论和探究了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处理意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扬州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市区路人和3个实施垃圾分类不同政策力度的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年龄和学历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及政策影响显著。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政策宣传与实施是现阶段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并形成有效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取调查问卷法,以自拟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50名在校学生的家长,就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及分类标准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被调查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比例不高,对于我国常用的几种垃圾分类标准认可度也不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市民不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如何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曹超学 《绿色科技》2022,(4):237-240,245
界定了垃圾范围,并对目前垃圾分类的经济学分析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垃圾分类的公共物品视角出发,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了垃圾分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收益以及监督成本、居民时间成本和相关设施设备三方面的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应为政府政策的切入点,并提出了通过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货币及非...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比较入手。作了垃圾分类状况、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收集和处理三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贾悦  董晓丹  夏苏湘  李晓勇 《绿色科技》2013,(8):236-238,244
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后干垃圾、湿垃圾的物理组成、含水率、容重、发热量、元素以及生化指标等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类垃圾的处置方式。结果表明:分类干垃圾有机物减少30%,而潜在可回收废物、易燃物均提高约75%,含水率、容重显著降低,而热值(湿基低位发热量)6881~7279kJ/kg。适合作焚烧处置,利于处置效果的实现;分类湿垃圾有机物比重80%,含水率为72%,容重达304kg/m3,热值(湿基低位发热量)低于2500kJ/kg,有机质、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占其干物质比例,分别为75%、14%、7%,是生化堆肥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试点施行,且已成为中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同群体在意识培养、行为指引、实施成效方面均存在差异,而高校学生理应成为垃圾分类理念的先行者和传播者。以南京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基于垃圾分类行为环境视角,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的主观行为环境和客观行为环境,并从优化设置、强化宣传等角度提出了高校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兰州市民绿色意识,采用实地调查兰州市垃圾分类制度落实情况、问卷调查兰州市民垃圾分类情况和走访等方法开展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民对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的期望值较高,而近半数受访者不清楚所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制度落实情况,仍有垃圾分类无效或不作为、混合搬运垃圾等现象.据此得出结论,兰州市民对垃圾分类制度的关注度较低,市民绿...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大大超过了处理设施的处置能力。为了应对垃圾围城的危机,2011年上海市政府将全市1000个小区列入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依据从试点小区实践获得的资料,在对目前上海市社区垃圾分类现状进行总结描述的基础上,对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乡村垃圾收集和处理,涉及面很广,各级政府领导要亲自抓,村民也要积极响应配合,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特别是对农村环卫设施的改造,提高环卫设施和环卫管理的含金量,应该成为农村垃圾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宋金成 《绿色科技》2023,(10):187-191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大部分现有垃圾转运站已不能适应当前垃圾分类转运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周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诉求。通过分析现状中小型垃圾转运站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运站提标升级的要点,并通过具体工程实践案例,对转运站提标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中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在改造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总图布置、环保工艺、建筑风貌等因素,做到站内车辆运输路线合理、回车场地充足、臭气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和谐,最终营造出运行高效、安全环保的“邻利型”环卫设施。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垃圾分类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对建立校园分类回收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在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文明亟需建设的大环境下,各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每年有大量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垃圾资源化效率低下,不仅如此,大学校园资源分类回收机制也存在诸多弊端。以我国各高校正面临的垃圾分类困局为契机,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措施,采取"互联网+"的方式,探索了适用于高校校园的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旨在运用价格杠杆的方式引导广大师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倡导绿色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