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分析干旱地区蒙古栎混交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果,在辽西沙区选择营建5 a的蒙古栎+大扁杏混交林进行了调查,以植被盖度、植物种类、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作为指标开展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混交林营建5 a后其林间植被的盖度(100%)、种类多样性(19种)均大于对照处理;林间的地表径流量、地表流失量均为0,极显著低于对照处理。辽西地区的蒙古栎+大扁杏的混交林对提高地表植被盖度、恢复植被多样性、降低地表径流及土壤流失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被恢复过程与防止水土流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华嵩 《林业科学》1989,25(1):40-50
本文通过多年调查观测的资料,论证了植物措施与保持水土的关系,植被覆盖度与实施植物水土保持措施的年限成正比的关系。植被结构的改良,植被覆盖度的增长,可以缩短地表径流过程,降低径流洪峰量,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面蚀成反比的关系。植被覆盖度小于60%时,土壤侵蚀量急剧上升,覆盖度增长到60%以上时,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覆盖度增长到60%以上时,土壤侵蚀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3种30a生典型树种刺槐、侧柏和栓皮栎林为对象,研究各人工林地及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样地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侧柏林种植对土壤粘粒体积分数和孔隙度的提高作用最大,刺槐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土壤粉粒及含水率,栓皮栎林对土壤硬度降低作用最大;2)侧柏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积累作用最大,刺槐林对土壤速效磷增加作用最好,而栓皮栎林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累积;3)综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得到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林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1.42,0.99,0.53。刺槐、侧柏、栓皮栎等3种树种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质量,且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中,可以选择侧柏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益定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选择三峡库区内4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基于2004,2007,2010年3年的定位观测,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还林促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但各模式变化存在差异。②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地表径流平均减少量80.43%~86.82%,变化趋势为坡耕地>茶园>刺槐林>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径流系数变化减少范围在0.017~0.025之间,柑橘+紫穗槐林86.79%、板栗林85.39%、茶园83.33%、刺槐林80.95%;土壤侵蚀模数减少1 409.39~1 458.15 t·(km2·a)-1,为坡耕地>刺槐林>板栗林>茶园>柑橘+紫穗槐林。③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除了板栗林表现为逐渐升高外,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全氮含量在刺槐林和柑橘+紫穗槐林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板栗林和茶园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在各退耕模式中不断增加。除柑橘+紫穗槐林的全钾含量增加35%外,其他模式都逐渐降低,分别为刺槐林37.24%、板栗林12.33%、茶园8.23%。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西部选择典型低山丘陵区,根据其立地类型试验构建了樟子松纯林、樟子松蒙古沙棘林、蒙古沙棘林、云杉落叶松林、小黑杨林、灌木柳林等6种水土保持林示范模式,并对其生长状况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各类试验林总体成活率为87%,保存率为82%,模式区内林木覆盖度已达70%,开始发挥效益:试验前原来的19条水流沟中15条发展沟已变为稳定沟,模式建立成型后较对照减少地表径流量39.7%~95.9%,减少土壤流失量63.7%~99.5%,减少肥料流失量63.9%~99.5%;与造林前土壤养分含量相比,模式区有机质含量提高46%~59%,有机氮提高24%~52.2%,有效磷提高48.6%~60.7%;试验区内物种多样性较试验造林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鲁山林场刺槐林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的枯落物层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了2002~2010年间刺槐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实施森林抚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刺槐林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促进林分的健康发育,特别是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林内水分和湿度等方面的水文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2009年气象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林龄林下土壤蒸发特征及产生地表径流情况。通过对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林外对照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于林下土壤蒸发量的影响较大,在整个生长季内不同林龄土壤的蒸发量在各月均是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林外对照,蒸发量分别为49.00mm、58.50mm、74.00mm、118.50mm;整个生长季内幼龄林产生地表径流4次,径流量为19.3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5.5%;中龄林产生地表径流1次,为13.0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7%;近熟林产生地表径流2次,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9%;林外对照径流量为120.2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4.5%。  相似文献   

8.
坝上地区沙棘林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坝上高原典型区域尚义县的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和土壤人渗性能等土壤水文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林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与裸沙地相比,沙棘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平均容重降低了14.29%和4.04%,而总孔隙度较裸沙地增大4.77和0.81个百分点;沙棘林可增加土壤的有效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其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有效持水量为裸沙地同层次的有效持水量的3.73倍和2.28倍;沙棘林间和林下的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是裸沙地的1.79倍、134倍和1.67倍、1.29倍,说明沙棘林能够较好地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鉴别黄土沟壑区不同生境刺槐林持续发育潜力,以延安地区纸坊沟和柳林镇公路山的刺槐群落为对象,对阴坡、阳坡生境造林后10,25和40年的刺槐人工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刺槐人工林在经过25年发育,林木达到成熟阶段,个体平均胸径、高度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达到比较稳定状态;刺槐人工林造林后,随着时间推移,建群种树高、胸径增加迅速,体现群落生境质量参数也迅速增加,但25年以后增加不够明显。阴坡与阳坡生境的人工刺槐林比较,阴坡生境的林分,建群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生长发育良好,均具有足够数量萌生幼苗,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养分水分相对优越,群落具有持续发育潜力。而阳坡刺槐人工林建群种个体发育不良,缺乏足够幼苗数量,林分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养分相对较差,不具备持续发育特征。未来该区域刺槐人工林培育,丘陵沟壑区应尽量避免在阳坡营造刺槐林,现有刺槐林也应该通过更换树种,改造成稀疏灌木-刺槐林。在现有阴坡刺槐林经营管理中,造林25年后就可以适当间伐一些劣质木、病虫木,促进幼苗萌生更新,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间伐中,应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刺槐耐旱耐瘠薄,生长迅速,深受群众喜爱,是辽宁西部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之一。1958年以来,本地区营造的大面积刺槐水土保持林,已起到了明显的防护作用。现将刺槐水土保持林效应的调查和定位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刺槐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和生长情况辽宁西部地区很多社队,在山水田综合治理中,大力营造了刺槐水土保持林。造林立地条件以侵蚀部位来划分,主要有分水岭防护林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黑土丘陵漫岗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土保持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进行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水土保持林具有较强的气温调节作用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水土保持林内在生长季节各月平均湿度大于林外 ,并具有很强的截留降雨作用 ,平均截持率达 2 2 % ;并且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林分生长发育阶段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营林措施,并对营林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森林抚育经营明显改善了林分结构和立木生长环境,促进了立木生长。抚育处理后,林分平均胸径较对照提高6.83%;平均树高较对照提高4.64%;平均活枝高较对照提高21.02%;林分平均冠幅12.39 m~2,较对照提高7.37%;单位面积蓄积69.02 m~3,较对照提高1.05%。(2)林分抚育后林内植物多样性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抚育林分内较对照林分减少1种灌木;抚育林分内草本植物较对照林分减少2种;抚育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 diversity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Gleason丰富度指数较对照相比均有所变化。(3)林分经抚育作业后,土壤pH值更趋于中性,土壤电导率和容积含水量有所提高,但含水率、容重和总孔隙度较对照相比有所降低。抚育林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较对照降低、为13.43%和13.95%,但脲酶和蔗糖酶含量则提高为21.29%和15.48%。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中植被、土壤等系统的演变特征,揭示刺槐林恢复生态系统的效果,对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的地表植被特征、林分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人工刺槐林平均冠幅先增加后降低,平均高度、胸径逐渐增加,平均分枝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物种数先降低再逐渐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草...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西地区油松纯林多、小老树多、生长量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对30年生的油松纯林实施带状皆伐工程,皆伐带与保留带比例为1:1,带宽50m,同年在皆伐迹地上栽植山杏、刺槐。土壤为栗褐土,土层厚度45~50cm,坡度6°,年平均降水量450mm。对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模式的树木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林下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山杏、刺槐与油松混交后,可改善油松林分结构,形成人工针阔混交林,促进了油松生长,混交林林下植被盖度增加,植物种类增多,枯落物的厚度加大,林地的渗透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15.
刺槐林地土壤抗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刺槐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山西、陕西、甘肃、辽宁、河南等省均有大面积分布,发挥着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过去对刺槐林在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的作用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自1981年到1983年对陕西省渭北地区刺槐林地土壤抗侵蚀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土壤抗侵蚀能力可分为抗蚀性和抗冲性两种,前者指土壤抵抗迳流对土壤分散和悬浮的能力;后者指土壤抵抗迳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抗蚀和抗冲是土壤的两种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子长市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撂荒地为对照样地,分析该区域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和撂荒地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出较大差异,物种多样性整体呈现出优势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弱势少数种属于多数科的变化特征,以耐旱、耐贫瘠的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铁杆蒿、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等)为优势种;撂荒地和刺槐林的地上生物量整体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刺槐林草本层比撂荒地草本层具有更大的地上生产力。冗余分析表明: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钾、全磷、粉粒和黏粒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它们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陕西退耕还林中不同类型林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从微生物的角度对当地典型植被类型做出评价,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培育结构合理、生态功能良好的林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米脂县境内退耕坡地5种人工林(柠条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和新疆杨林)为对象,撂荒坡地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及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多酚类和胺类)的利用特征;运用主成分法(PCA)分析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特征。【结果】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显著提高,不同类型林分土壤AWCD值大小依次为:柠条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新疆杨林对照;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提高,其中柠条林土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4种类型林分(P0.05),而土壤Mc Intosh指数以刺槐林最大;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多酚类以及胺类6类碳源的利用率均高于对照,而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是5种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而多酚类和胺类利用率较低。PCA分析显示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大的碳源分别为20种和17种,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油松林、新疆杨林和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碳源利用特征,而柠条林、刺槐林和侧柏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各自独特的碳源利用模式,且柠条林分布在PC轴的正方向,表明柠条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结论】黄土峁状丘陵区坡地人工林较撂荒坡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而种植柠条比其他4种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角度为黄土峁状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选择和林分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洛宁吕村林场一代,二代,三代刺槐能源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荒地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刺槐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刺槐林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通气和水分效果更加显著。土壤化学性质方面,刺槐林地与荒地土壤pH差异不显著,均呈现弱酸性。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均呈现三代林二代林一代林CK,差异显著。土壤磷含量变异系数比较大,相同深度下,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空间分布有所不同。速效钾的含量分布也呈现不同的规律。树木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土壤表层与深层土壤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垂直结构变化,含量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样地、样方和采样等技术方法,调查研究了"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与传统造林技术在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中的生态效果差异,结果为传统造林技术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均可有效提高地表粗糙度,降低地表风速,将地表粗糙度由植被恢复前的0.20cm分别提高到0.95、1.06,50cm高度处防风效能分别可达15.25%和21.80%,有利于缓减地表风蚀。植物种类、植被盖度均得到提高,乔、灌层生物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指数均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复杂、稳定的群落结构,示范推广的新技术在提高乔、灌、草层生物量方面效果更明显;0~60cm范围内,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以及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均有所提升,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涵养水源功能,但传统造林区和示范推广区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无显著差异;增加林地碳储量方面,造林第3年,示范推广区和传统造林区每公顷分别可增加碳储量664.35、633.75kg,其中增加的碳储量60.22%、59.17%由樟子松提供。"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值得在榆林沙地矿区及其他生态条件相近地区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沙地治理工程初期的改良土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北京市郊的房山区、顺义区和昌平区选择沙地治理工程示范区,以附近的荒地为对照,测量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以对华北平原沙地治理工程初期土壤改良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示范区,不同类型的植被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其中,房山区的毛白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佳,刺槐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的效果最佳,而油松增加土壤速效磷的效果最佳。顺义区的华山松,国槐和垂榆均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而华山松和国槐增加土壤速效磷的效果较好。昌平区的桧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效果最佳。因此,在沙地治理工程初期,植被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林下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