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湿地是处理不同领域复杂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植物-基质-微生物三者之间协同作用是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主要机理,其中基质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日趋复杂的污染物组成对提高人工湿地性能和可持续性的基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常用基质的理化性质、污染物去除效率,归纳了基质在人工湿地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总结并提出了人工湿地优化措施,为人工湿地构建及处理效率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作为生态屏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流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茭草(IaniaCuciflora)与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湿地优势植物整体连同其土壤基质移至海拔更低的丽江拉市海湿地(海拔2437m)与昆明滇池流域(海拔1886m),利用其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来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过6年的自然演化后,2种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茭草与水葱移至拉市海后与原生环境相比生物量分别增加50.9%和49.9%,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39.87%和47.31%;移至滇池流域后相比拉市海湿地茭草生物量增加20.3%,水葱生物量增加18.8%,二者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40.05%和37.82%,表现出温度升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负反馈。通过分析三个研究地不同气候,相同植物-土壤基质的条件下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异同,揭示了气候变化下纳帕海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互联系,为保护滇西北湿地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同化和基质吸附等协同过程高效去除污染物的综合生态系统,但在低温环境中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导致其在低温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分析低温对湿地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结构的影响,思考了解决低温对湿地净化影响的具体强化措施,从内部改善优化(植物配置优化、生物强化和基质优化)和外部措施(保温和人工曝气)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对收割后的植物资源化利用、强化湿地基质、提高湿地大棚经济效益以及将外部措施与组合工艺配合等建议。以提高低温下湿地系统性能,为低温地区湿地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基质好氧微生物数量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人工湿地基质中酶活性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不同时间的基质酶活性不同.基质上层区域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有效的净化空间.由于人工湿地下行池基质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大于上行池,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下行池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朝阳市凉水河湿地生态恢复为例,在遵循湿地生态恢复地域性、生态学、最小风险性和最大效益、优先性原则前提下,着重从水体生态恢复、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生境栖息地生态恢复阐述了自然湿地生态恢复对策;从工艺流程、湿地基质和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分析阐述了人工湿地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6.
湿地基质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质是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 稳定的基质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替与发展的基础, 湿地基质恢复研究是当今世界湿地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质恢复理论较为复杂, 仍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从基质的类型和作用出发, 阐述了湿地基质的退化表征, 提出了湿地基质恢复技术, 包括湿地基质改良、湿地基质清除、湿地基质再造等方法, 其中基质改良又有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3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杭州西湖周边公园中湿地植物种类及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周边公园中常用的湿地植物有45种,其中水生植物40种,包括挺水植物28种,浮水植物6种和沉水植物6种;湿生植物5种。并根据不同水体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湿地植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湿地结构、布水方式及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总体上,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沿水流方向呈递减趋势,植物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在基质表层的根际效应区间,采取控氧措施可促进微生物群落向纵深发展.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氮代谢微生物主要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有新的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不仅具有较强的去氮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废水COD的去除率.不同种类的磷细菌在湿地系统中磷的溶解、沉淀和转化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磷的去除率.人工湿地系统中还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可降低镉等重金属污染毒性、降解石油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以及酚类的微生物菌种等.研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季相变化演替规律及其净化机理、考察分析微生物与植物及基质之间的综合效应和筛选驯化功能菌种,是发展人工湿地技术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氮去除途径及提高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人工湿地是一种去除污水环境中过量氮素的重要手段,具有去除率高、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对人工湿地氮去除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科学选择搭配基质、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湿地植物、科学供氧、优化强化氮去除微生物、引入水生动物、优化进水方式和人工湿地构造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氮去除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湿地藓在不同基质上的生长效果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基质上湿地藓的生长效果分析,证实不同基质上藓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的差异,五种试验基质中以含灰分高的基质上藓的生长量最大,抗逆性最强,而低肥土壤或人工施肥土壤均不宜植藓。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城市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选取大叶黄杨和石楠进行了以污泥和泥炭作基质的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比例的处理比较了污泥和泥炭作基质在植物生长状况、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基质保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的植物株高和地径的增加、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基质保水能力不同.污泥基质上的大叶黄杨株高生长量和石楠的地径生长量以及两种供试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泥炭基质;无论是种植大叶黄杨还是石楠,污泥基质的含水量低于泥炭,但两种基质的水分损失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常熟市湿地入侵植物开展了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常熟市湿地高等植物中共有入侵类植物50种,就危害程度而言,一级恶性入侵类植物12种,二级严重入侵类植物10种,三级局部入侵类14种,四级一般入侵类14种;其中,以菊科入侵种类最多,达11种。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入侵植物特性采取相应防控方法,从而有效抑制外来植物入侵,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分布演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生长着不同区系的植物种类,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极有生态价值的生物群体。广州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不同分湿生、水生、沙生和滩涂红树林植被等4个类型,20多个群落,分属133科291属431种,从区系上分有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植物成分,从南到北分布于各类型湿地中,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湿地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孙鹤洲  刘骅  田甜  王煜钧  王若凡 《绿色科技》2022,(2):156-158,163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且行之有效的污水处理兼具生态效应的环境治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湿地基质作为湿地系统的关键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基质的分类及各种基质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此作为湿地基质选择的参考.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湿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地域差别、处理对象、研...  相似文献   

15.
对沱湖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沱湖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和组成;以常规调查和采集为主,而后进行室内鉴定;湿地有水生维管束植物33种,隶属19科27属。其中蕨类植物2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31种,隶属17科25属,属于8个不同分布类型。同时,也发现了湿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水生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湖南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和建设的现状,遵循植物配置原则,对不同功能区域和不同立地类型,给出了优化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建议,并统计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种类,以期对会同渠水湿地公园优化植物配置和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保护都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阐述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通过不同的植物选择和不同的植物景观构建模式来进行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并对各构成要素的特点、设计手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探索科学而又合理的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由于湿地包含的生境多种多样,湿地植物的生态幅很宽,适应范围也很广,有人只把湿地植物限定在生长于湿地生境中的草本植物,也有人认为湿地植物包括了能够生长在湿地生境中的所有植物。根据后者的意见,据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76种,其中苔藓植物267种,蕨类植物70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625种。如果仅仅包含草本植物,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约400到5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9.
由于湿地植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植物区系是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以及植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依据。针对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和石台县进行了湿地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科、属和种水平上的多样性,以及区系特征。调查表明:共发现维管束植物124种,分属49科101属,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共有17属20种;在属水平上,蓼属植物最多,共有7种。植物区系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湿地维管束植物以世界分布种和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占总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的36.11%。在所有植物中,湿生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有98种。揭示了池州郊县的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特征,而区系分析表征了该区域的植物地理学特征和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不同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北京地区芦苇、东方香蒲、水芹、睡菜和蒿柳5种湿地植物,设计6种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单种及其配置对水中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通过连续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对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且9月份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植物的生长逐步提高,9月份后净化效果上升趋势趋于缓和或下降。单种湿地植物中,东方香蒲对pH值净化效果最好,睡菜对COD净化效果最好,芦苇对TN净化效果最好,蒿柳对TP净化效果最好,东方香蒲、蒿柳对上述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好;从湿地植物单种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比较来看,植物配置对pH值、TN的净化效果高于单种,而对COD和TP的净化效果低于单种,芦苇和睡菜适合与其他植物配置使用,而东方香蒲、蒿柳和水芹单种使用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高于与其他植物配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