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4.
《浙江林业科技》2019,(4)
2015年7月,在浙江省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当前潜在干扰小的针阔混交林中建立50 m×100 m样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软件Winkelmass和R软件计算前10位空间优势树种的空间结构参数,并重点分析主要优势树种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二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木荷属于随机分布外,黄山松等优势树种均属于聚集分布。优势树种多处于中高度混交状态。黄山松和木荷的二元分布特征大致相同,在同一优劣等级或同一混交度等级上的林木多呈随机分布,在低度混交状态,林分中大多数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而在极强度混交状态,林木大小分化十分显著。同一优劣等级上处于强度混交状态的林木较多。林分的空间结构复杂多样,优势树种多呈聚集分布且隔离程度较高,群落结构稳定,演替良好。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壶关县人工油松纯林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和威胁性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树种生物学特性,论证了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阐明了营造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小兴安岭红松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黑龙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的红松针阔混交林进行分析,用Hegyi竞争指数分析种内种间竞争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总体来看该林分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状态,单一树种聚集在一起的情况较少,大多与其它不同树种混交;各树种在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针叶树种较占优势,阔叶树种则分化严重,既有占优势树种又有受压树种;林分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对人工更新与萌芽更新培育形成的针阔混交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人工与天然更新形成的混交林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混交林经20年的生长,总蓄积量比纯林高1.06%;混交林各项养分指标显著高于纯林,土壤通透性优于纯林;人工和天然更新形成的混交林,多样性指数突出,更接近原生态森林群落,更能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针阔混交林和红松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功能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能增加蚯蚓的数量,林龄25年时,混交林的蚯蚓数量比人工纯林高48.4%;人工针阔混交林招引各种鸟类达33种,每天食虫量达1 500条,抑制了森林虫害的发生;人工针阔混交林日平均气温0.5m和1.8m处分别比红松纯林低2.4~1.0℃,相对湿度0.5m处比红松纯林提高24%,绝对湿度提高2.3%,1.8m处混交林相对湿度比纯林提高11%,绝对湿度比纯林提高5.2%;混交林比纯林能降低风速0.7~1.2m·s-1。针阔混交林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阐明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地形因子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生物量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方法】在吉林蛟河两个大型固定样地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20 m×20 m、40 m×40 m和60 m×60 m样方的方式,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构建了三类嵌套模型: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模型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地形因子(模型2)、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地形因子(模型3),并与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模型0)进行比较,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变化量(ΔAIC)、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变化量(ΔBIC)、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变化量(ΔRadj2)和偏差解释率变化量(ΔDE)评价不同解释因子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显示,在20 m×20 m、40 m×40 m、60 m×60 m三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5.18%、12.66%和47.64%,胸径结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30%、72.38%和23.48%,地形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3.52%、14... 相似文献
19.
20.
陈建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
采用Pearson积矩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对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15个优势乔木树种间的协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甜槠与木荷、苦槠与冬青、润楠与米槠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协变,马尾松与栲树、木荷和若槠、锥粟间表现出显著负协变外,多数种群间的协变不显著,趋于各自独立.这反映出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不稳定性.研究结果对混交林树种配置和抚育管理都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