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茶林下种养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年生油茶林下种植黄花菜、麦冬,养鸡,对林地实施了种养业立体开发,充分利用油茶间隙地,抑制杂草丛生,培肥土壤,实现林畜和谐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程鹏 《安徽林业》2014,(1):35-38
本文在实地调查安徽山区、丘陵油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茶发展中存在的造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资金投入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油茶林的营造应该优先注重低产油茶林分的改培、新造林的水保措施及复合经营,并对重点推荐的模式——油茶×茶树复合经营的优势、原理和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茶,茶叶复合经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油茶生产大部分是纯林,林分低产低值。为改变油茶单一的生产体制,增加油茶生产自身的活力,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81年在20亩油茶低产林内间种茶叶,进行油茶、茶叶复合经营提高林分产值的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常山县林场大地(土午)分场,该地处东经118°31′,北纬28°64′,海拔98m。年平均温度17.3℃,年降雨量1700mm,3—6月为雨季,夏秋干旱。土壤为低丘红黄壤,pH5—5.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era)不同复合系统根系竞争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分层挖掘和环刀法取样,使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动态规律.结果 表明,在进行复合经营的油茶林地中,油茶根系有明显的下移现象,“油茶—山稻”复合系统最为明显,山稻和大豆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竞争强度上...  相似文献   

5.
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TCA)法、聚酰胺(PA)法、活性炭(AC)法和酶法5种不同方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多糖脱蛋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别考察其蛋白质脱除率和油茶多糖保留率。结果表明,TCA法和碱性蛋白酶法对油茶粗多糖溶液的蛋白质脱除效果较好,蛋白质脱除率均在82%以上,且多糖保留率较高。综合考虑,蛋白质脱除率和油茶多糖保留率分别为82.99%、84.43%的碱性蛋白酶法脱除油茶多糖中蛋白质效果最佳,将有利于油茶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的肥料处理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株高、地径、冠幅的影响,对比分析出其在促进油茶生长等方面的不同。结果表明,江西龙池油茶专用肥效果最好,株高、地径及冠幅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04.6cm、17.5mm、61.0cm,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4.8%、38.9%、48.8%。  相似文献   

7.
通过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专利数据的检索和分析发现,自2009年开始我国油茶专利申请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申请人主要来自湖南等油茶主产区,并且形成了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管天球和湖南大三湘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私营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我国油茶专利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育种栽培、油脂加工以及废渣利用等技术领域,而韩国和日本在油茶保健药品或化妆品等新兴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较大。我国油茶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找准市场定位,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8.
油茶林立体经营技术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分设在不同土壤、不同密度、不同海拔的赤山乡天堂林场,萍乡市黄土开水库林场,福田长青林场,张佳坊廖吉生林业户。成立国营、集体、个人共同攻关组织。4个试验点共计面积80.72亩,其中试验设计面积67.26亩,对照区面积为13.46亩;试验地总株数4893株,对照株数为1090株;共有林冠面积42668.2m~2;共计47个标准地,对照13块;设立长期观察油茶植株300株,长期观察标准油茶枝1200枝;辐射推广中试面积350亩。  相似文献   

9.
高山区油茶落果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山区(云南省广南县)油茶(Camellia oleifera)落果原因的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导致油茶落果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落果(在油茶开花时,温度过高和过低或雨量过多不利于对花粉萌发及受精,导致前期大量落果;二是土壤水分、养分供应失调,导致果实在成熟前大量落果;三是病虫害引起落果(油茶籽象甲及果实炭疽病是影响落果的主要病虫害)。本文就其原因作初步调查分析,为油茶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林农复合的经营原则,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林粮、林菜、林药间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油茶引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湖南常德地区生长的油茶优良新品种,2008~2012连续5年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对引进的12个油茶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对这12个油茶品种的营养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湘林22号油茶生长迅速,成形快,产量高,鲜果出籽率43.30%,鲜果含油率7.64%,抗病,作为主栽品种,适宜在湖南常德地区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2.
在鄂油油茶品种示范林中开展整形修剪试验,采用轻度修剪、中度修剪、重度修剪三种方式,研究不同修剪措施对油茶产量和果实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张树形适宜中度修剪,增产幅度为51.55%,直立树形适宜重度修剪,增产幅度为67.62%。整形修剪对油茶果实性状也有一定影响,中度修剪可提高鲜出籽率,重度修剪后可增加平均单果重。  相似文献   

13.
油茶丰产管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油茶的生物学特性阐述油茶林的管理技术,分幼林与成林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集约经营方式,必将获得油茶高产、稳产、丰产。  相似文献   

14.
油茶高接换种快速培育茶梅大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嵌合芽接法与劈接法是油茶高接换种快速培育茶梅大苗的好方法,两种方法的嫁接成活率均在70%以上,砧木的大小对嫁接成活率有显著影响,砧木直径在8cm以上且生长较弱时,其嫁接成活率显著降低;劈接法成活接穗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嵌合接法成活接穗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油茶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作外植体进行油茶组织离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发生和不定芽分化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2%的HgCl2消毒处理油茶种胚外植体10 min效果较好;油茶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组织在MS+2,4-D2mg/L+KT0.5 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5.0%、66.7%和30.0%;在MS+6- BA2.5 mg/L+ KT0.1 mg/L+ NAA0.5 mg/L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率分别是66.7%、33.3%和11.1%;以MS+6- BA 2 mg/L+ NAA 0.2 mg/L继代培养,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所形成愈伤组织芽增殖系数40天时为5.8、5.6和5.3.  相似文献   

16.
油茶林地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茶林地比较全面的调查,取得油茶林地土壤样地349块,挖取土壤剖面346个,分析测试土壤样品243份,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江西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较为客观的对江西油茶林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油茶扦插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庄朱辉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83-85,98
油茶扦插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技术人员进行的扦插,成活率及其苗木的顶芽数、侧芽数、侧根数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浓度吲哚丁酸溶液浸泡处理后扦插,对油茶扦插成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最适宜浓度为100×10-6。油茶硬枝、软枝扦插都可成活,关键在于扦插技术掌握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油茶根系分布规律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树龄油茶为试材,运用剖面法研究根系的垂直分布、水平分布以及分析不同径阶根系的比例.结果表明:油茶根系数量在第5~15年增长迅速,第15~30年根系数量增长幅度不大;根系主要集中在0~40 cm的土层,该层根系数量占根系总数的70%~800,40~60 cm土层中根系只占20%左右,但数量随着树龄增加逐渐上升;5~10年生油茶根幅都在2m以内,15~30年生扩展到4m左右,根系主要分布于距树干基部1 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的根系数量占根系总数的58.2%以上,但根系所占比例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由于水肥、地理等因素影响,南北剖面的根系数量出现明显差异,表明油茶根系具有明显趋水肥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起,对湖北省西部等中高海拔地区开展油茶选择育种工作。按照优良单株选择程序和标准,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优良单株的初选、复选和决选工作,从192株初选单株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155,47,167,147和68,134号优良单株,为湖北省西部及中、高海拔地区油茶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开展普通油茶人工授粉、自花授粉试验,同时开展去袋 方式试验和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人工授粉方法—吸管套柱法应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杂交组 合平均座果率为 34.8%。相同生物学类型单株间杂交,其座果率较低;不同类型单株间杂交组合,其平均 座果率为 39.8%;自花授粉座果率极低,多数为 0。人工授粉后一周完全去袋是可行的。简便易操作的吸 管套柱法可在广东油茶人工授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