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杨玉刚,今年44岁,他身高1.92 m,人称杨大个。他的身高那可是个打篮球的料,但他1994年却从鸡西来到虎林,在虎林县养蜂公司的蜂场学起了养蜂。转眼20多年过去了,他以蜜蜂为伴,以养蜂为生。先是给公司蜂场养蜜蜂,后来又建了蜂场自己干。日子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生活得比较富足。他现在饲养蜜蜂100群,有一个定地的养蜂场。如果椴树大年,他就往深山里转地饲养,多增加点产量。椴树小  相似文献   

2.
<正>72岁的李志通办起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这一消息传开,有很多人不理解,70多岁的人了,不在家享清福,办什么合作社呢?但是李师傅有他的想法:20世纪60年代为吃上饭,养蜂得背地里干,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还专门为农民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们为什么不干呢?从2008年春天开始,他带领5个乡镇的8名养蜂能手,组建了通泰养蜂专业合作社,寓意通向康泰的甜蜜事业。至今,通泰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400多人,养蜂户230多户,范围扩大到  相似文献   

3.
正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处完达山南麓,三江穆兴平原区下梢,隔著名的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虎林的市域面积有9 334 km2,差不多占全国总面积的1‰。虎林的人口很少,只有31.2万,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这里除了主产粮食和木材之外,还是养蜂历史悠久的蜜蜂之乡,以盛产味美质佳的"虎林椴树蜜"而闻名。虎林不仅养蜂历史悠久,还是养蜂生产管理的先进典型。1986年农业部、商业部、外经贸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养蜂工作会议,曾向全国养蜂行  相似文献   

4.
<正>72岁老人李志通办起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这一消息传开,有很多人不理解,70多岁的人了,不在家享清福,办什么合作社呢?但是李志通有他的想法:为了吃上饭,他20世纪60年代时背地里养蜂,那时不让发展私人企业,现在国家改革后形势这么好,还为农民制定了《农业合作法》,养蜂免收税,我们为什么不干呢?从2008年春天开始,他带领5个乡镇的8个养蜂能手,创立起通泰养蜂专业合作社,寓意通向康泰的甜蜜事业。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虎林县新政乡新林村养蜂专业户杨多福,最近在省科协组织的勤劳致富高产竞赛评选中,被授予1988年度黑龙江省养蜂大王称号。杨多福今年47岁,全家7口人,饲养蜜蜂206群,除一名幼儿外,其余都从事专一的养蜂生产,是虎林县远近闻名的专业大户。杨多福养蜂近30年,有丰富的养蜂经验,但他不满足。在生产实践中,他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总结了数控养蜂法,培养壮群,获得了高产稳产。他还边生产边进行科研,先后研制了蜜蜂人工孵化机、自控电取毒器、摇浆机等,提高了工效,促进了生产,从而使他的蜂场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效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到我省养蜂老区遵义市桐梓县出差,遇到一位养蜂长达44年的养蜂爱好者——童梓德。童老现年67岁,干过水泥厂、砖厂及其他行业,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对养蜂情有独钟。现在已经彻底退休,专职养蜂5年,蜂场的规模一百五、六十群,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管理。童老有文化,肯钻研,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订有《中国养蜂》(现名《中国蜂业》)杂志,为了证明这一点,第二天他特地送了一本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养蜂》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从1970年养蜂至今,发现有2位蜂友在使用蜂扫时不沾水,干扫,而问题出现在老养蜂员。一位是与笔者同村的养蜂员,今年75岁,1980年6月我回家看望父母时,让我给他组织育王群,发现他在扫蜂时使用蜂扫不沾水。今年3月15日,笔者去附近县蜂友家去看蜂,有位蜂友今年73岁,养蜂超过40年。这天最高温度达14℃,蜜蜂飞翔很好,他紧了几群准备春繁,我也发现他使用蜂扫不沾水,干  相似文献   

8.
谭健生 《蜜蜂杂志》2005,25(11):42-42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乔师傅很爱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钻研养蜂技术,更可贵的是他能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别人,让蜂友们少走弯路,增加效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曾经在《蜜蜂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他蜂养好了,经济收入高了,可他却忘不了那些养不好蜂,年年见不到效益,已经失去养蜂信心的蜂友,…  相似文献   

9.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  相似文献   

10.
冯洪礼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1团的老养蜂员。他从事养蜂20多年,在长期的养蜂实践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技术,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养蜂水平不断提高。20多年来,他所在的养蜂组除1974年因特大旱灾欠收亏损外,基本做到欠年有盈余,平年夺丰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蜂群平均单产100—50公斤,每年上交利润一万多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聚会     
第五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结束后,杨多福同志从济宁去广州看望长子,途经上海光临寒舍。我与多福同志通信多年未曾见面。虎林、济宁办班时曾邀我相聚,无奈我体弱力衰难以成行。这次相见甚是欣喜。浦东一些蜂友得悉多福来沪,很想与他交友聚会。为了新朋友见面老朋友聚会,张勋华、沈海元、凌忠祥、李大弟、周建兴和我凑份子,于1999年12月27日在浦东高桥流香酒家聚会。参加聚会的还有沪郊蜂联社的仉新宝、世代养蜂的王新民、养蜂好手陈金才等养蜂专业户、业余养蜂者和养蜂爱好者共14人。“数控”简介聚会开始后,老杨简要地介绍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蜂农──事迹简介本刊讯北京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经专人评选,中国6位蜂农被评选为优秀蜂农。并由大会颁发了奖品和证书。现简介如下:1.黑龙江省虎林县蜂农杨多福现年53岁,至今从事养蜂33年,常年定地养蜂200~300群。在养蜂实践中创立了一套新的...  相似文献   

13.
愿“虎林精神”遍地开花杨多福1993年,虎林县椴树蜜又丰收了,’这是连续两年蜂蜜大丰收。虎林县的蜂友们心悦诚服地感谢虎林县养蜂公司,都说:“丰收一靠自然条件好,蜜源丰富,风调雨顺;二靠养蜂公司坚持虎林精神,积极扶持蜂农。”无私奉献精神,是虎林县养蜂公...  相似文献   

14.
一位蜂农的启示─—试谈向杨多福同志学习什么杨多福同志在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上,被国际蜂联授予“中国优秀蜂农”荣誉称号的消息传来,虎林的养蜂界为之振奋,这不仅是老杨的光荣,也是我们虎林的光荣。杨多福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以前,我只知道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南塘村养蜂专业户郭艮宏,现年37岁,养蜂已有廿多年了.在开放、搞活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总结了几十年养蜂的经验教训,自1985年开始试验就地养蜂,夫妻俩养蜂百箱.根据本地区花粉多,流蜜少的特点,几年来蜂群繁殖很  相似文献   

16.
我对蜂疗的体验黑龙江省虎林县新政乡新林村(158415)杨多福我养蜂30多年,可以说是蹲了30多年山沟。山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医疗条件极其不便。幸亏我生产的蜂产品,样样都具有良好的医疗性能,一般的病只用蜂产品就能治好。1962年夏季,我在林口县合乐...  相似文献   

17.
蜂业振兴的希望──’95首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侧记之二杨玉华虎林是“数控养蜂法”的发源地,而“数控养蜂法”的发明人杨多福又具有传奇色彩,许多学员的虎林之行,都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杨老师的那块“风水宝地”。新疆学员宋正东11月16日到虎林,17日就赶赴杨多...  相似文献   

18.
颜志立 《蜜蜂杂志》2014,34(12):13-15
<正>转眼间,马德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马老以93岁高龄离世,称得上是民间所说的"人瑞"。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农业部主管全国的养蜂生产,参与了当时的一系列重大养蜂活动,为全国养蜂事业发展所做的辛勤努力,功不可没。回想在我进入养蜂行业的前20年,马老对我个人的支持帮助,总像发生在昨天或不久前的事。  相似文献   

19.
正(续上期)虎林地处边疆,开发较晚,深山老林里面的老虎、黑熊、野猪很多。在山里养蜂,而且是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里,就难免受到野兽的侵扰。就在2015年,虎林、饶河这一带还发生多起黑熊祸害蜂场的事情。虎林最严重的一家,十几箱蜜蜂都让黑熊给祸害了。当年,我们在完达山林区养蜂的时候,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谁也说不清。但是在笔者的记忆中,那次惊险的蜂场保卫战就十分精彩。那一年,我们有一个小组在山里放蜂,蜂场就放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遗愿     
夏启昌 《中国蜂业》2007,58(1):40-40
一、序曲我的父亲生于1913年的豫西农村,20岁就爱上了养蜂,成为方圆十里八村闻名“的蜜蜂迷”。他结交的朋友无一不是养蜂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