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了中国移动深圳信息大厦在绿色建筑运行检测方面的技术实践。结果表明:作为超高层玻璃幕墙建筑,中国移动深圳信息大厦在设计和建造方面进行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的尝试,获得了美国LEED认证及国内绿色建筑认证,其节地、节能、节水、室内环境等方面的绿色设计对亚热带同类建筑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是当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实践需要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近十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数学的绿色建筑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良  刘影 《森林工程》2010,26(3):61-65
针对当前经济形式下绿色建筑高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绿色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能对绿色建筑的使用性能等各个方面进行更好的评价,选择性能更加良好的绿色建筑方案。基于德尔菲法及模糊数学,通过体系结构设计、评价目标的分解、指标的筛选和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和修正、指标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节能等级标志的建立等关键步骤,从综合能源利用、建筑品质、环境负荷、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5个总体指标方面构建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评判,并结合实例给出具体的算法。  相似文献   

4.
朱浩 《绿色科技》2013,(6):291-295
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绿色概念的引入、概念和特征,并总结了我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一科(苏州)大厦为例,探讨了绿色建筑实践中的设计理念及其所应用的相关技术。该项目通过地源热泵、屋顶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导光筒、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17项成熟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应用,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作为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的标杆性绿色三星建筑,一科(苏州)大厦将是绿色节能先进理念进行可持续建筑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是当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实践需要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刮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后评价的角度,选取绿色住宅建筑后评价指标,构建了绿色住宅建筑后评价体系。采用群组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判了绿色住宅建筑的综合效果,通过案例验证了后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绿色建筑技术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也在积极地进行改革探索,将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及实践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构建绿色建筑课程体系。介绍了广西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绿色建筑技术课程教学探索,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将"一模多用"的解决方案应用于基础学习、方案深化、方案出图等3个阶段,总结和探讨了教学过程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在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场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绿色建筑相关内容是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的。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以原有的建筑节能类课程为基础,展开了绿色建筑的课程改革,阐述了此次课改的思路和成果,并对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进行了总结,为培养绿色建筑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绿色建筑进行技术分类分析,建立绿色建筑技术增量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绿色建筑技术增量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科学评价绿色建筑技术方案的增量经济效果,并为决策者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技术及方案提供帮助,可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烟台高新区科技CBD创业大厦在规划方案阶段全方位地引入绿色设计手法,从总图布局、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能源利用、建筑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等多个角度,以绿色建筑理念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结合烟台高新区科技CBD创业大厦绿色建筑申报情况,从建筑节能设计、自然通风、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办公建筑的实现性,为其他申报绿色建筑的办公楼建筑提供前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常州市某绿色建筑三星级办公楼项目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有效的降低了建筑能耗,减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我国建筑政策和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此办公建筑分别从室外透水地面、活动外遮阳系统、余热利用、自建中水站、雨水收集利用、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绿色照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系统、高强度钢、灵活隔断、智能化系统等方面进行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全面系统地运用了高效的绿色技术,打造了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充分体现了能源与资源节约型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为响应国家绿色校园的号召,新时代下国家政策的驱动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教学楼建筑提出了新的考验。尤其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对师生的工作效率影响较大,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但研究多集中于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或绿色评价等单一方面,缺乏综合性的空气质量评价研究。以国家现行规范和相关理论基础为依据,针对教学楼建筑空气质量的特殊性结合现状问题,汇总并探讨了前人的实验数据与经验,提出了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教学楼建筑空气质量的提升提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绿色建筑技术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类建筑中的应用,深圳市某总部办公大厦在方案设计之初即融合绿色建筑理念,提出了项目的实施以立足本土、低投高效为原则,采用多种被动式和主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高效空调照明设备选用、能耗监测系统、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空调冷凝水回用等,以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目标,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的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建筑是林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及综合方法,旨在促进建筑与林区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绿色建筑发展政策法规、绿色建筑数量、星级、地区分布、逐年变化、标识类型、建筑类型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四川省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发展现状的建议,以期为四川省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是否把握绿色建筑概念、对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等4个方面,对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绿色建筑素养、推进绿色建筑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土建行业为背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核心,以土木工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土建行业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和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绿色环保理念融合于土木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基于现代绿色环保理念,在绿色建材、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环境岩土、海绵城市等方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作为绿色环保理念在我国土建类研究生培养领域的有益尝试,可为培养土木工程高层次绿色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梅辅云 《绿色科技》2019,(6):161-162
指出了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绿色建筑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生活需要,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探讨了绿色建筑的总体布局及环境、绿色形体、绿色户型、建筑围护结构等节能设计及太阳能技术的合理利用,以期有效贯彻绿色建筑标准,实现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更好地促进木结构建筑与绿色木质建材的应用,加速推进木结构预制化、标准化、工业化发展,鼓励木结构产业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使用,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定于2014年8月初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召开"第2届中国木结构绿色产业大会暨中国绥芬河木结构产业区域战略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同期将召开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木结构绿色产业分会成立大会,组织木结构建筑及绿色木质建材企业围绕城镇化、新农村农房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化与木结构需求等进行交流,以促进木结构产业的绿色发展。过去的10年中,经绥芬河口岸累计进口原木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峻,能源消耗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行业消耗的资源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在建筑领域强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显得格外重要;绿色建筑的营建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降低能耗的重要工作之一。简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营建绿色建筑时的普遍做法,重点分析了它们在发展绿色建筑时的特色做法。提出了推广绿色建筑能源标识、强化示范工程建设、实行建筑物能耗监测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借鉴美、英、日三国成功经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