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对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双支化改进,探索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深度学习分类新方法,为提高森林资源遥感调查精度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双支FCN-8s包含2个FCN-8s子模型,一个子模型基于R、G、B三波段特征,采用微调方式构建;另一个子模型基于五特征构建。将2个子模型8、16、32倍下的采样结果进行融合并分类,得到每个像元的类别。以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采用GF-2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基于R+G+B三波段特征、R+G+B+NIR四波段特征和R+G+B+NIR+NDVI五特征的数据集,对双支FCN-8s优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双支FCN-8s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5.89%,Kappa系数为0.84;相比传统FCN-8s,双支FCN-8s方法可提高大部分森林类型的分类精度,尤其对油松、红松、白桦等类别改善效果明显。2)相对于传统基于特征优选的SVM模型而言,双支FCN-8s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由75%上升至85.89%,精度提升大于10%,各类别的分类效果均有改善。3)使用微调策略以及加入NDVI特征后,模型可有效改善油松、山杨及白桦等树种的分类效果。【结论】双支FCN-8s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深度学习精细分类方法可有效提升森林类型的细分程度和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
该文使用近10 a 4个时相的江苏全省Landsat遥感影像,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大气阻抗植被指数等5种植被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最大似然法、随机森林法和光谱角填图法进行分类,结合小班数据,对各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光谱角填图分类法在杨树信息提取时精度更高,对杨树的区分精度也达到42.67%。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层分类思想,对黑龙江省塔河县森林类型使用多期TM遥感数据进行分类。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二级分类系统。使用7个时相的TM原始波段数据及其计算的植被指数表达森林类型的光谱特征,采用抽样方法选取训练样本并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森林类型的TM原始波段和多种植被指数在各时相上的差异,得到差异较大的波段和植被指数作为分类特征,采用最大似然法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森林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优势树种组的分类精度最高,达到76.85%,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植被在红光具有强吸收和在近红外具有强反射的特点,这一遥感光谱特征被应用到植被指数中作为估算植被信息最常用的方法。该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面向对象的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来提取森林植被,将提取结果与林地一张图进行叠加分析,并进行精度评定。  相似文献   

5.
以地面样点为基础的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很难获得区域范围森林自然度等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高分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划分区域范围森林自然度等级的方法。以湖北竹山县九华山林场为试验区域,在选取研究区典型样地的基础上,结合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数据的特点,从GF-2影像上提取遥感光谱、纹理等特征并结合地形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在大尺度范围对九华山林场森林自然度等级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以GF-2数据为基础提取的植被指数、光谱、纹理等特征与地形特征结合,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可较好地划分森林自然度等级,总体分类精度高达93.97%,Kappa系数为0.91。对森林自然度等级影响最重要的6个特征因子为高程、坡向、坡度、纹理均值、光谱主成分变化分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特征和地形特征结合进行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的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为大面积区域的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阴影区机载高光谱影像森林树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窄波段植被指数、纹理信息等特征对影像进行分类,探究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对于云阴影下树种分类的潜力。[方法]使用经过大气校正后的高光谱影像进行窄波段植被指数的计算、纹理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波段组合。用于计算纹理信息的波段通过最佳指示因子进行选择,选取的波段数为31(0.67 nm),51(0.86 nm),55(0.89 nm) 3个波段。结合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进行训练样本的选择,采用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对经过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影像和重组后的特征影像分别进行分类,使用样地实测的树种信息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使用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作为分类精度的评价指标。[结果]相对于直接使用反射率影像进行分类,使用窄波段植被指数以及纹理信息可以显著地提高云阴影下地物的分类精度,其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0.4%和0.88,比直接使用反射率影像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18%和0.2。[结论]使用重新组合后的影像进行树种分类比直接使用反射率影像进行分类,其分类精度更高,说明窄波段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可以提高云阴影区树种分类的精度。使用波段重组后的影像对云阴影下地物分类,其对于单个地物的分类精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MODIS遥感数据具有很高的光谱辐射精度,以及成本低、覆盖面积广、获取容易、周期短等数据特征,可以实现全覆盖大尺度区域森林类型信息快速提取,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较低,遥感数据中存在混合像元。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进行分解可得到较好的分类结果,但混合像元分解的端元组分直接影响分类的精度。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改进端元提纯,分析各地物的MODIS时间序列植被指数变化规律及物候变化规律,利用决策树模型分类的结果进行端元组分的提纯,最后进行混合像元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分类精度最高的是线性混合像元分解,其次是最大似然分类,最差的是非线性混合像元分解,其中带约束和不带约束的线性分解模型的精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以香格里拉市的森林作为研究对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角规控制样地蓄积量为实测数据参照,美国Landsat8卫星遥感图像为矢量数据来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获取了多光谱影像的波段光谱值,运用SPSS软件以组合植被指数(DVI、RVI、A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波段线性组合指数(VIS123)为自变量,建立了蓄积量估测模型,探索了将纹理特征应用到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从结果与验证可以看出:利用Landsat8全色波段的纹理特征建模进行蓄积量估测是可行的,能够达到对蓄积量估测的精度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机载LiDAR和高光谱融合实现普洱山区树种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机载遥感影像对普洱山区进行植被分类研究,为山区森林经营规划与可持续经营方案的制图提供高效应用途径。[方法]将2014年4月航拍的机载AISA Eagle II高光谱和Li DAR同步数据融合,利用点云数据提取的数字冠层高度模型(CHM)得到树种的垂直结构信息,结合经过主成分分析(PCA)的高光谱降维影像,选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结果]普洱市万掌山实验区主要树种分为思茅松、西南桦、刺栲、木荷等。融合影像数据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0.54%、0.78,比单一高光谱影像数据分类精度分别提高6.55%、0.08,其中主要经营树种思茅松的制图精度达到了90.24%。[结论]该方法对山区主要树种的识别是有效的,将机载Li DAR与高光谱影像融合可以有效改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光谱指数识别火烧迹地的决策树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火灾发生后,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受灾情况,利用高分一号卫星(GF-1)16m宽幅影像各波段反射率信息,结合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过火区识别指数(BAI)、阴影植被指数(SV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和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等5种光谱指数,构建森林火烧迹地识别决策树模型(CART);在选取的研究区对该模型方法进行验证,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非监督分类(ISODATA)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CART模型的决策树方法对火烧迹地识别结果精度较最大似然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4.38%,Kappa系数提高了0.102 4,制图精度提高了14.96%,用户精度提高了8.50%;而采用ISODATA方法识别的火烧迹地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都较低,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都没有达到1%。  相似文献   

11.
高光谱数据森林类型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比较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东北地区获取EO-1 Hyperion高光谱数据,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SPOT-5数据及其影像分割结果为辅助,通过外业测量获取真实可靠的森林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这些数据为地面实状数据,对现代先进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用于森林类型识别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总结可以有效解决有限样本条件下高光谱分类问题的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森林类型分类技术方案.评价结果表明: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更加有效的二阶统计量估计方法,进而应用将空间上下文信息和光谱信息相结合的分类算法,如ECHO,可以有效提高高光谱数据森林类型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谱混合分析(SMA)技术,选取农地、裸沙、沙生植被、水和盐碱地作为基本组分,以位于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的典型地区为例,进行了荒漠化土地混合像元分解和荒漠化信息提取的尝试,并与穗帽变换和监督分类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和NDVI方法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用于荒漠化信息提取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NDVI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遥感影像的宏观性,基于植被分类资料数据,依据实验区域遥感影像及衍生影像本身特点,实现大区域样本快速提取。[方法] 实验参考1:100万植被图、WESTDC中国土地覆盖图,结合实验区域2001年MODIS时序NDVI影像的非监督分类结果,利用矢、栅数据的空间特征,将实验影像非监督分类的类型信息关联为随机样点属性,依据该属性中包含的非监督分类类型数和各类型的样点比例,对比类别间样本可分离性指标、标准差变化,实现样本纯化。[结果] 纯化后的植被样本与WESTDC中植被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精确程度为84.82%。将纯化前后的样本输入最大似然分类器,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32.52%。[结论] 该采样方法适用于宏观大区域植被样本数据的快速提取。同时,节省了大区域植被类型调查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提高了采样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Worldview-2八波段影像作为数据源,选取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域作为研究区,进行了Worldview-2八波段特征分析、构建改进遥感指数、采用改进遥感指数阈值分层分类的策略对湿地区域进行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Worldview-2八波段影像改进指数的湿地类型分类总精度达到了92.24%,Kappa系数为0.902,比原始遥感指数的分类精度提高了8.18%,特别是对草滩地和泥滩地的区分有了较大的提高,是有效、准确提取湿地类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如何解决多类别图像的识别并满足一定的精度,是遥感图像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Landsat7ETM+遥感数据和森林资源分布图等地理辅助数据,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了分类,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辅助数据参与的BP神经网络用于森林植被遥感图像分类其效果是较好的,是一种有效的图像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质量对杉木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森林生物量遥感监测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2007年建德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TM影像为研究材料,采用蓄积量—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杉木林生物量和地位级法评价立地质量等级,比较杉木立地质量好、中等、差和不分地位等级4种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以TM遥感影像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均在0.69以上,最高0.855。(2)利用预留独立样本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不分地位级总体估测精度为87.78%,分立地质量等级好、中、差3种类型总体估测精度分别为97.37%、95.82%、98.23%。分不同立地质量类型可以提高杉木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结论]研究结果为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一种改进的思路,且为提高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遥感估测精度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 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遥感分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灌木林空间分布特征的遥感分类精度达到86.24%,其中,狼牙刺-沙棘-红柳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为95.00%,杜鹃-小檗和高山柳-铺地柏组合的分类精度相当,分别为81.08%和81.25%.  相似文献   

18.
高空间、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在林业遥感变化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特定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针对神农架林区多云雾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缺乏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区域尺度高时空分辨率植被覆盖度数据构建方法。首先,利用LandSat8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NDVI数据,并将MODIS NDVI数据进行重投影、重采样等预处理;其次,利用STARFM模型进行高分辨NDVI预测,利用评价因子选择最佳算法参数,并利用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再次,以LandSat8获取的真实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精度评价;最后,选取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林区生长季数据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在神农架林区获得预测日期的较好的NDVI及植被覆盖度,精度分别为90.8%、82.60%。此外,通过验证试验,可以获得同年生长季小兴安岭林场较好的NDVI以及植被覆盖度,精度分别达到92.86%、88.65%。  相似文献   

19.
We developed a forest type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Daxing'an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A SPOT-5 image and two temporal images of RADARSAT-2 full-polarization SAR were used to identify forest types in the Pangu Forest Farm of the Daxing'an Mountains.Forest typ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random forest(RF)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data combination types: SPOT-5 alone,SPOT-5 and SAR images in August or November,and SPOT-5 and two temporal SAR images.We identified many forest typ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ultitemporal SAR and SPOT-5 images,including Betula platyphylla,Larix gmelinii,Pinus sylvestris and Picea koraiensis forests.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 exceeded 88% and improved by 12% when compar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btained using SPOT data alone.RF classific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mproved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compared to that achieved using single-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感器分辨率的限制以及地物的复杂多样性,混合像元普遍存在于遥感影像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物提取精度。以江西省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4月9日的ETM+影像为例,使用线性混合模型和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方法对图像进行混合像元分解,利用2019年5月的SPOT数据及其与ETM+影像融合的分类结果对分解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线性的BP神经网络分解精度高于线性分解精度。对比使用BP神经网络分解图像提取林地面积的精度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