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采集的野生林地蘑菇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后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蘑菇分离株r DNA ITS片段长度为705bp,测序结果登录NCBI与Gen Bank中已知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9%~91%之间,下载相似高的ITS序列,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MEGA 2.0软件构建系统树,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分离菌种为林地蘑菇纯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的氮源为硫酸铵,适宜的无机盐为硫酸钙和磷酸二氢钾,菌丝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采集到的一株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了菌种分离,并对获得的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合形态鉴定,对分离株r 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49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n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9%~91%之间,下载相似性高的菌种的ITS序列,通过ClustalW进行序列比对,MEGA5.2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的菌株为紫丁香蘑纯菌种。然后,对紫丁香蘑液体菌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配方3生长速度最快,适宜紫丁香蘑液体菌剂培养。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Batsch)Fr.]不同分离部位、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鉴别卷边桩菇组织分离株的真伪,对采集的野生卷边桩菇子实体进行了菌种分离,并对获得的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3是卷边桩菇菌丝分离较适宜的培养基配方,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分离的最佳部位。对卷边桩菇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724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n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9%~93%之间,下载相似性高的菌种的ITS序列,通过ClustalW进行序列比对,MEGA5.2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的菌株为卷边桩菇纯菌种。  相似文献   

4.
为获取外生菌根真菌种质资源,了解其离体培养最适条件,本研究对采自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子实体形态和ITS序列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固体培养法研究温度、pH、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对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经鉴定分别为柳氏硬皮地星(Astraeus ryoocheoninii)和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在纯培养条件下,两株真菌的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5-6,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铵盐,柳氏硬皮地星最适碳氮比为5∶1,花脸香蘑最适碳氮比为40∶1。本研究初步确定了这两种ECM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其菌丝体扩繁和菌剂生产及开发其食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法与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法对采自湖北省恩施地区的2株野生真菌(样本编号: HBES1003、HBES1096))进行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依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该2株菌株为绒盖牛肝菌属 (Xerocomus)菌种。为进一步确定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对2株菌株样本的ITS全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 NJ(Neighbor-Joining)邻接法构建出系统发育树,通过探究其与已知菌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样本HBES1003为绒盖条孢牛肝菌Xerocomus subtomentosus,样本HBES1096为黑斑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nigromaculatus。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和生物学特性,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利用烫伤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是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菌,鉴定为真菌界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假球壳目葡萄座腔科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5~30℃,最佳温度为30℃,适宜的pH为6~8,最佳pH为7,最佳培养基是PDA培养基,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30~40℃,最佳温度为35℃,适宜的pH为5~7,最佳pH为6,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适宜孢子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新疆塔城地区杨树发生大面积杨树枝干病害,给杨树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在研究俄罗斯杨枝干病害时,以5年生新疆塔城地区俄罗斯杨枝干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了一株链格孢属真菌,根据其菌丝及孢子形态结合ITS序列进行了菌种鉴定,因链格孢属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采用5种常用的杀菌剂对其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链格孢属真菌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显示,10%多抗霉素对供试菌株毒力最强,EC50值为0. 035 1mg/m L,其他依次为80%代森锰锌、65%代森锌、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重庆武陵山区的野生羊肚菌分离、纯化后得到菌丝样品,通过对菌丝形态和微观进行观察,初步判定为羊肚菌科的1个种,进一步的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丝样品进行PCR扩增所得rDNA-ITS区段大小约为1200 bp,经过BLAST比对,该菌丝样品与Morchella crassipes具有100%的相似性,为粗腿羊肚菌。  相似文献   

9.
于2016年5月在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处采样地,每处采集5株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的1~2支侧根,培养分离华顶杜鹃的菌根真菌,然后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华顶杜鹃根系内共分离到165个菌株,分为22个菌落形态类型;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分为20个不同的菌种类型,其中19个菌种类型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包括8个属于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6个属于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3个优势菌种分别为Phialocephala fortinii,Ilyonectria radicicola和某粪壳菌纲真菌的近缘种,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1.82%,22.42%和10.91%;其余17个菌种类型合计只占总数的24.85%。  相似文献   

10.
几种森林大型真菌纯培养菌种的RAPD及ITS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野外的4对外生菌根菌和1对木腐菌的子实体及其各自的组织分离菌株作为研究材料,运用RAPD分子标记来分析组织分离菌株与子实体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产物克隆测序比较二者的ITS碱基序列差异,最终对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其纯培养菌种作出判定.RAPD分析结果表明,彩色豆马勃、白乳菇以及缘盖牛肝菌的子实体及其组织分离菌株分别在0.949、0.953以及0.969的Dice相似系数水平上聚为一类,而正红菇、香杯伞的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仅在0.04和0.08的Dice相似系数水平上聚为一类.ITS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彩色豆马勃、白乳菇以及缘盖牛肝菌子实体与其各自组织分离菌株的ITS片段在长度和碱基序列上完全一致,而正红菇、香杯伞子实体与其各自分离菌株具有数量和长度均不同的ITS片段.RAPD分析结果与ITS分析结果相互支持,表明彩色豆马勃、白乳菇以及缘盖牛肝菌的组织分离菌株为其纯培养菌种,而正红菇、香杯伞的组织分离菌株并非其纯培养菌种,RAPD和ITS二种分子标记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鉴定出外生菌根菌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其纯培养菌种.ITS分析结果还提示正红菇、香杯伞子实体内可能存在多种伴生菌.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的形态类型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态学、解剖学角度并利用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的PCR扩增产物分析,对内蒙古段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与青海云杉共生的外生菌根有11种不同的类型;2)经对11种不同类型的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碱基序列测定并运用GenBank的序列局部相似性查询系统(BLAST)软件比对,共鉴定到种水平7株,属水平2株,科水平2株,其中子囊菌为2株,其余都为担子菌;3)在形态、解剖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外生菌根根尖进行分子鉴定,二者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提取野生羊肚菌属真菌子实体总DNA,并对其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鉴定的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尖顶羊肚菌;通过对晾干后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菌顶、菌柄、子实体根部)菌丝ITS序列的分析证明:从菌顶和菌柄分离得到的菌丝序列与子实体一致,但从子实体根部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海绵共附生真菌;其中菌柄组织的菌丝成活率最高,且组织萌发最快,更容易得到菌丝。  相似文献   

13.
一种鼠李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鼠李上的白粉病进行显微观察,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病原菌总基因组DNA,用PCR扩增其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保守序列,并通过Clustal等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的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在分子水平鉴定该菌种并比较与其它白粉菌菌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本试验地发生的鼠李白粉病病原菌为费氏白粉菌,其与Gene Bank中Erysiphe friesii var.dahurica(登录号为AB000939)的序列相似度达99%。  相似文献   

14.
牡丹黑斑病在湖南地区危害严重,且其病原菌种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鉴定对湖南牡丹黑斑病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并通过Blast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明确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形态学鉴定可推断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分子鉴定表明该病原菌的ITS序列与Alternaria alternate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ITS序列的同源性达100%,因此,可以确定该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e和Alternaria tenuissima。致病性鉴定表明有伤口和无伤口都可导致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首次应用通用引物ITS1与ITS4从杨树叶枯病菌中扩增出目的片段为601bp的rDNAITS序列(登录号为DQ011257)。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表明:本菌株与Alternariaalternata(AY787684)及Alternariaalternate(AY354228)相似率为98%,验证为Alternariaalternate。杨树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如下: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10℃与30℃时生长极其缓慢,高于35℃时,生长停止;菌丝生长最适pH为6,在PDA 杨树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防治新疆野苹果病害提供生防性能优良的木霉菌株,利用孟加拉红平板分离法进行新疆巩留县野苹果根围木霉菌株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ITS rDNA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利用平板对峙试验检测分离木霉抑菌能力,用NBT染色和根部观察检验木霉诱导后新疆野苹果幼苗叶片活性氧含量、抗病和促生能力。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俄罗斯木霉22株,渐绿木霉13株,哈茨木霉4株。从长势和产孢量等特性上看,俄罗斯木霉T7和哈茨木霉T2为新疆野苹果根围优势生防木霉菌种。哈茨木霉T2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为75.47%,对链格孢菌的抑菌率为78.17%。俄罗斯木霉T7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为79.66%,对链格孢菌的抑菌率为91.53%;NBT染色发现木霉处理后野苹果苗叶片活性氧含量降低,叶片染色颜色更浅。总之,木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能有效减少新疆野苹果幼苗中活性氧含量,促进和保护根系生长。本研究为防治新疆野苹果病害防治提供生防性能优良的木霉菌株,为苹果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和田地区核桃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0月,采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乎乡核桃叶上的一种新病害标本的病叶进行菌种分离、纯化、鉴定,并经健康核桃叶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发现了引起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rDNA - ITS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比较,鉴定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8.
灰紫香蘑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紫香蘑(Lepista glaucocana)在14种培养基上进行了分离培养研究,获得了纯菌种。在PDA、燕麦、黄豆粉培养基上菌落颜色为紫色,是灰紫香蘑分离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液体培养基配方筛选表明,PD培养基为长势最佳的液体配方;在固体扩繁培养基上,草炭78% 麦麸20%是最适合的培养基质,经2个月的生长,可长满果酱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山阳县天竺山林场海拔1 500m处发现较多死亡的华山松,从枯死木中分离获得1种伞滑刃属线虫.采用rDNA-ITS-PCR法将测得的ITS序列与NCBI中已提交的线虫序列比对,发现与拟松材线虫的多个ITS序列相似性达到99%,并将与其同源性相近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观察结果,鉴定该未知线虫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虫株定名为Nxym3.接种实验表明,Nxym3能够引起3年生马尾松实生苗发病,发病率为50%,病情指数为0.37,从接种发病的松苗中均可获得该线虫;枯死松苗的发病特征与接种松材线虫的松苗发病特征相似,证实Nxym3对3年生马尾松苗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广西南宁纤维板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从广西高峰人造板有限公司已霉变纤维板上采集霉变样品,经分离纯化,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ITS序列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微生物的鉴定。分离筛选得到4株霉变真菌,编号为GXB-1,ZXB-2,ZXB-3和ZXB-4。根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将4株霉变真菌鉴定为木霉属(Trichoderma sp.)和脉孢霉属(Neurospora sp.),其中木霉属真菌为优势种群,分离率高达60%。随后对4株霉变真菌进行r DNA-ITS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综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菌株GXB-1鉴定为哈茨木霉,将菌株ZXB-2和ZXB-3鉴定为深绿木霉(T.atroviride),将菌株ZXB-4鉴定为四孢脉孢霉(N.tetrasperma XF35)。不同地区、不同基质和环境条件下,霉变微生物的优势菌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结果可为筛选适宜的纤维板防霉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