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不同造林密度和林地立地质量的桉树人工林中间种山毛豆、桂牧1号象草和柱花草,开展不同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收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能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各模式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比纯林提高0.63%~22.58%,总净收益提高9.85%~19.77%。桉树密度、立地质量和牧草品种3因素对年净收益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经济效益较为优良的桉树(2 m×6 m)+山毛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184柱花草(Styiosanthes guianensis)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 Pennisetun americanum × Pennlsetum purpureum )×Pennisetum purpureum cv.Mott在桉树林下间种,间种方式有2种:桉树...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桉树林地地力,开展了桉树间种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作绿肥试验。对在桉树林内间种山毛豆3种不同密度(10600、12500、16400株/hm^2)的植株产量、养分含量及桉树林分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山毛豆单位面积植株产量无显著差异,但以12500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比产量最低的10600株/hm^2处理高137.3%;1年生的山毛豆植株贮藏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是34.9、2.0、11.3kg/hm^2;桉树林2.5年生时,无论是否间种山毛豆或不同山毛豆密度处理的桉树林分树高、胸径生长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西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选择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ennisetum 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cv.Mott、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非洲狗尾草(Setaria anceps)、圆叶舞草(Codariocalyx gyroides)、合萌(Aeschynomene americana var.americana)、白花扁豆(Semen dolichoris)、速生槐(Sophora japonica)7种牧草品种,按2 m×3 m、2 m×4 m、2 m×6 m(2 m×3 m间隔1行2 m×3 m)3种间种模式设置桉树+牧草的种植,然后,分别用2 m×3 m和2 m×6 m模式种植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山毛豆2种牧草喂养涠洲黄牛和波尔山羊。介绍其有关模式设计和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检测牧草对粤北南雄红壤地种植的耐受性,以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木豆Cajanus cajan、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菊苣Cichorium intybus、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和晚熟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6种牧草为试验材料,在广东南雄红壤地试验种植,测定种植一年后土壤的容重、孔隙度、 pH、有机质、电导率等土壤指标,分析比较不同牧草对土壤结构变化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后,土壤的pH值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菊苣使土壤pH值提升了0.54,电导率较对照组增加了30.1μs/cm;(2)木豆对土壤容重影响最大,降幅达16.3%,而山毛豆和象草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富集;(3)山毛豆、木豆、菊苣和晚熟狼尾草均有效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并且使得非毛管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比例由种植前的25.96%提升至30.17%~43.39%;(4)6种牧草与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结构变化对牧草有影响,同时不同牧草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系统内物种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量化种间竞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N、+N 105 mg/kg)和根系隔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对系统中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处理显著提高桉树的株高、地径、生物量、N浓度和吸N量,显著减少山毛豆根瘤数量和重量.根系不隔离处理显著提高桉树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和吸N量,显著增加山毛豆根瘤数量和重量.施N或根系隔离处理对山毛豆的生物量和N浓度影响不明显,对吸N量影响较大.山毛豆/桉树间种系统中,桉树生长所需的N主要来源于土壤,山毛豆生长所需的N有部分来源于生物固氮;山毛豆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根系相互交叉接触产生养分传递为途径,但随土壤N含量增加,作用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牧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相同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时期,各模式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则相反。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桉树(2 m×3 m)+山毛豆模式上下层关联度均表现最大,说明A2模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开展杉木与翅荚木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混交造林可有效促进林分生长;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对林木生长有极显著影响,以杉木和翅荚木按4:6的株数比例星状混交造林效果最佳。对比不同结构的林分凋落物量发现,杉木和翅荚木按4:6的比例星状混交的林分,其年凋落物总量为3 043 kg/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达23.85 t/hm~2,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的地表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林内气候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有效地控制了林分病虫害的发生。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推广翅荚木混交造林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林下种植万寿菊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本试验通过对不同郁闭度下万寿菊的生物量、产量和品质的测定,对比分析了各处理的株高、单株花朵数、花径、单花质量、总产量以及叶黄素含量。结果表明:17%的低郁闭度及45%的中郁闭度情况下万寿菊单花质量极显著高于69%高郁闭度;花总产量随着郁闭度增大而降低;低郁闭度下叶黄素产量为13.35 kg/667 m~2,明显高于中郁闭度的9.29 kg/667 m~2和高郁闭度的2.13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民勤盆地进行优无核葡萄膜下滴灌节水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水定额需水量360 m~3/667 m~2,比沟灌节水160 m~3/667 m~2;膜下滴灌模式下优无核葡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1 260 kg,节水综合经济效益在250元/667 m~2以上。总而言之,膜下滴灌是一项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的新的节水技术,在优无核葡萄种植上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翅荚木栽培香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个配方对翅荚木(Zenia insignis)进行袋料香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翅荚木制作的袋料香菇菌棒较杂木菌棒轻,单棒出菇产量也随着翅荚木木屑比例的增加而减少,但其生物转化率达到109.38%,添加部分翅荚木木屑的生物转化率为110.96%~109.56%,与杂木有一定的差距,但没有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此,翅荚木适合作为菇木树种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施用3种不同浓度(施200kg/667m~2、250kg/667m~2和300kg/667m~2)肉骨粉和对照区(施复合肥50kg/667m~2)进行红叶石楠育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浓度的肉骨粉进行红叶石楠育苗,对红叶石楠的高生长、冠幅(蓬形)生长均比对照区差。  相似文献   

13.
对岩溶地区翅荚木(Zenia insignis)、柚木(Tectona grandis)、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秋枫(Bischofia javanica),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等5种用材树种的9年生试验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之间的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差异极显著。其中翅荚木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1.88 m、12.74 cm、0.090 66 m~3;其次是柚木,分别为11.21m、10.52 cm,0.056 29 m~3;初步认为翅荚木和柚木早期速生,可作为用材树种在广西岩溶地区推广造林,快速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5种用材树种中,翅荚木、柚木冠幅较大,其次是海南蒲桃、秋枫,顶果木冠幅较小。  相似文献   

14.
2014年9月—2015年9月,对福建翅荚木引种区(闽西的新罗区、长汀县、上杭县以及闽北的顺昌县)引种的翅荚木林分进行害虫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引种区翅荚木害虫有6目16科16种;同时在翅荚木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6目31科63种,在其他植物上采集到植食性昆虫7目35科83种。这些植食性昆虫可能为害翅荚木,也可能当前不为害翅荚木,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翅荚木害虫。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6.
肥料互作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桔梗为试验材料,采用酵素有机肥、生物炭基肥、微生物菌肥作为基肥处理,研究其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肥料配比可以显著促进叶用桔梗的生长,有效缩短桔梗地上部到达采收标准的时间,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其中,25 kg/667 m~2酵素有机肥+150 kg/667 m~2生物炭基肥+15 kg/667 m~2微生物菌肥处理有利于叶用桔梗出苗;50 kg/667 m~2酵素有机肥+50 kg/667 m~2生物炭基肥+20 kg/667 m~2微生物菌肥处理,有利于叶用桔梗的生长和皂苷、黄酮的积累,同时,该处理有利于叶用桔梗产量的提高,比未施肥对照组提高60.04%。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巨桉对林下几种牧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上不同密度巨桉林下几种牧草的高生长、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牛鞭草的株高、产量都居于首位,是巨桉 林草模式中的优选草种。在坡耕地退耕还林初期林木郁闭成林前,在幼林地内种植牛鞭草,应控制好林分的密度,而巨桉的造林密度控制在883~1111株.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李海防 《林业研究》2010,21(3):301-310
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主要排放源是森林土壤。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法对华南地区尾叶桉林(Eucalyptusurophylla)(B1),厚荚相思林(Acacia crassicarpa)(B2),10个树种的混交林(B3)和30个树种的混交林(B4)4种林型土壤CH4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研究剔除林下灌草和添加翅荚决明(Cassia alata)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4个处理包括:(1)剔除林下灌草并添加翅荚决明(UR+CA);(2)仅剔除林下灌草(UR);(3)仅添加翅荚决明(CA);(4)对照(CK)。研究结果表明:林型变化对土壤CH4通量有重要影响,B1和B2表现为CH4的汇,而B3和B4为CH4的源,剔除林下灌草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矿化速度,促进CH4的吸收;而林下添加翅荚决明,由于翅荚决明根系的固氮作用,能加快土壤CH4的排放,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CH4通量具有强相关性;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N也是影响CH4通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对探寻人工林管理措施对土壤CH4捧放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培肥减流是南方丘陵红壤地区新垦油茶幼林地需要解决的两大任务,林下间种是解决这两大问题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它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促进幼树生长。在油茶幼林地间种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合理组装间种技术,以期达到最大化培肥减流的目的。为此,在湖南省衡南县油子岭低山丘陵区选取全垦成梯的红壤油茶幼林地为研究对象,设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新技术应用(代号iswf+nt)、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代号iswf)、间种冬季绿肥(代号iwf)、清耕(代号CK)等4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实验,研究间种绿肥(牧草)的培肥减流效应。结果表明:1)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1.67、21.75、15.32 g/kg,比清耕(8.97 g/kg)提高22.7、12.78、6.35 g/kg,分别提高了253.1%、142.5%、70.8%,差异极显著。2)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比清耕减流109.9%、56.1%、20.6%,减少了136.9%、66.2%、29.2%;因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iswf+nt、iswf、iw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减少0.12、0.05、0.02 g/cm^3,减少7.9%、3.1%、1.2%,其中,iswf+nt处理差异显著。3)间种3 a后,iswf+nt处理比清耕,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流失量分别减少80.9%、75.1%、82.7%、81.6%;0~20 cm土层,无论是有机质、全量养分还是速效养分都属"丰富级"(我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由试验前的"严重缺乏"连跨3级(缺乏级、轻度缺乏级、基本不缺级)。4)间种绿肥(牧草)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技术,iswf+nt处理改种一季绿肥(牧草)为种两季绿肥(牧草)、改种单一绿肥(牧草)品种为种绿肥(牧草)品种组合、改部分使用新技术为全面使用新技术,是该技术的3个创新点,也是这种新方法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福建地区翅荚木栽培和管理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翅荚木的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因子对翅荚木扦插生根率、苗高和地径的影响均表现为浸泡时间>激素浓度>激素种类,激素种类对于翅荚木扦插影响不大,有利于提高翅荚木扦插幼苗苗高生长的最优组合为:100mg/L的ABT1#(IBA或者IAA)浸泡处理1 h,而有利于提高翅荚木扦插幼苗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则为:100mg/L的ABT1#(或IAA)浸泡处理1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