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开发区是拉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集约用地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开发区仍然存在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以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状况,为政府科学配置城市集约用地潜力利用时序、制定集约用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明确了土地的地位,分析了土地资源的现状,从农村的建房,减少盲目养殖、种植及林木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用土,按开发区的土地投资密度、大城市功能区的高效利用来集约用地,搞好节约集约。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茶园工业园区为例,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利用特尔斐法对园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利用程度较高,用地效益较好,但管理绩效偏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节约集约制度的落实,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查清城镇存量土地,充分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六个准则层的32个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聚类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对中部地区城市--咸宁市2001~2005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咸宁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62.61,年均增长率为6.28%,土地利用有所粗放,土地供求基本平衡,有所剩余.据此,严格控制土地供求,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是今后咸宁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维妮 《绿色科技》2022,(7):189-192
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在不断扩张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以助于二者协调发展。通过综合指数法测算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指数,结果表明2012~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均呈递增态势;通过灰色预测克制贵州省各市州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上升的态势;且大多数地区新型城镇化增长速度大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为此,提出了合理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区划,挖掘存量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发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效益,缩减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重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用TOPI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9~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时空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波动中上升,市际差异显著;(2)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水平不断提升,各市从勉强与初级协调优化为中级与良好协调(各占50%),其类型呈分散布局演变为集中排列的地理特征;(3)多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城市在两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提出推动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促进两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刘云 《绿色科技》2015,(1):157-158
以河南省商城县土地为评价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等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并进行了指标标准化。结果表明:商城县各个乡镇土地可以划分为集约利用区、较集约利用区、较粗放利用区、粗放利用区4个等级,各个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进而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以期对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研究宁波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适于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对宁波市低丘缓坡土地可供建设、复垦用地的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土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当前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除了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动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开发势在必行的新形势下依法、有效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措...  相似文献   

10.
白帅  刘云 《绿色大世界》2012,(4):252-255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价了云南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研究得出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低度利用的有临沧、楚雄、怒江、保山、普洱;适度利用的有曲靖、昭通、文山、德宏、玉溪、西双版纳、红河、大理;集约利用的有昆明、丽江、迪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土地管理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逐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值的设定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保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潘世东  张卉 《绿色科技》2023,(4):235-239+271
准确地预测公路用地需求量,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市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公路用地项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以宣城市为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2020、2025及2030年公路用地的需求量,结果表明:(1)模型预测用地数据远小于规划用地数据;(2)其原因包括3个方面即规划设计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以及模型本身。公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但若建设过度则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以及养护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建议在规划层面应以集约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对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3.
对浮山县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了统筹安排浮山县的用地情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浮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该县的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状况,并以耕地保护为中心,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的结构调整和依法管理,在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导致该县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决定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共分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七章。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生态足迹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瑩 《林业建设》2011,(2):48-51
以昆明市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昆明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表明昆明市对生态资源的需求超过了生态可以承受的阀值,其中耕地、化石燃料用地、水域三类资源的供需矛盾表现最为突出.针对目前昆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耕地保护、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量、强化土地科学管理和集约利用、资源引进、人口控制、劳务输出、发...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部分地区缺水不断加重,有效灌溉率不断下降,雾霾问题突出,部分区域重金属污染超标,天然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等。随着土地整治规模的增大,如果不能把生态环境纳入土地整治的新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研究。以往的土地整治虽然促进了耕地保护,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推进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在传统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容易忽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现状,对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等从下凹式绿地的应用、对非工程用地的利用、节约型植物群落配置、节约照明装置等几个方面着手,对建设资源节约型高速公路互通区提出一些意见并寻找节约、集约使用高速公路资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认为农村土地利用不集约的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率的束缚、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交易费用过大、村庄的非正式制度以及政府的制度供给短缺,最后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安排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城市高密度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城市向低碳集约方向发展;降低城市人均碳排放量,为城市低碳空间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对香港用地功能、公共交通、绿地系统等方面的低碳空间建设经验进行分析,提出高密度城市低碳空间策略,即构建集约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减少碳源,建立公交导向的交通出行模式以降低碳排,建设层次多元的绿地空间体系以增加碳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