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峨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美凤蝶滞育的诱导作用与温度有关,在20℃的恒温条件下,光照在12~13 h范围内,随着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个体增加,在光照时间短于12.5 h后达到100%;在25℃时,光照时间在11~13.5 h范围内,随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率增加,但没有出现全部个体滞育的情况,最高滞育率为94.5%;在30℃时,在实验光周期范围内没有出现滞育个体.温度对滞育的影响受光周期的影响,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滞育率下降,当温度上升幅度达到30℃,无论长短光照条件下均不出现滞育个体.只有在短光照条件下,低温才有利于滞育,而长光照和高温则有利于个体的发育而抑制滞育产生.短光照对滞育的诱导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在20℃恒温条件下,美凤蝶的临界光周期为LD 13 h 11 min:10 h 49 min;而在25℃恒温条件下,美凤蝶的临界光周期为LD 12 h 49 min:11 h 11 min.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光照长度缩短.美凤蝶对光周期的敏感期为5龄幼虫.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光照对松褐天牛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0年在浙江省杭州市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松褐天牛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为:在正常情况下,松褐天牛1代,以4龄幼虫越冬,在光照16h(6-22时),适当升温(12-15℃)时部份幼虫能够化蛹或者羽化成虫,短日照8h(6-16时)抑制幼虫生长,或者产生滞育幼虫,逆反自然界正常日照能诱发幼虫滞育,临界光周期虫态尚待继续观察,8月中下旬产的卵,孵化的幼虫以3龄幼虫在树皮越冬,不能蛀入木质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光照、温度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rnea(Drury)产生滞育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是美国白蛾产生滞育的主要外界条件,其光照临界值为14小时30分到14小时45分。温度对能否产生滞育的作用并不重要,但要打破滞育尚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低温处理。光照临界值的确定对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分布栖息区域及今后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内,采用人工饲养的方法测定了美国白蛾越夏蛹的发育与温度和光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80%、光周期LD12∶12条件下,25,28,30℃饲喂化蛹的美国白蛾,蛹滞育率分别为35.48%,42.71%,0,蛹的死亡率分别为25.81%,14.58%,8.91%.30℃的饲养条件下不能解除已经进入滞育状态的蛹,在全暗条件下滞育蛹可解除滞育,但蛹期明显加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美国白蛾对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银中杨的适应和生理响应,为揭示AMF在林木与植物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为利用AMF诱导增强林木化学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银中杨扦插苗进行外源接种摩西球囊霉(GM),在GM侵染率达到最高时(90天),采叶饲喂美国白蛾幼虫,观察美国白蛾幼虫的生长发育、食物利用情况,分析其消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取食GM侵染的树叶后,3~6龄幼虫体质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2~5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且3龄和5龄幼虫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美国白蛾5龄幼虫食物消耗率无显著差异,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被抑制;6龄幼虫食物消耗率、转化率和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5龄幼虫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被抑制,蛋白酶和淀粉酶、羧酸酯酶(CarE)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6龄幼虫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GSTs和CarE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接种GM的银中杨对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抑制作用,美国白蛾会通过提高消化酶和解毒酶活性来突破这种抑制作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光周期在异色瓢虫雌虫卵巢和脂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明确二者之间关系,研究了20℃条件下异色瓢虫雌虫在13个光周期组合下卵巢和脂肪体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光照时间多于14h(包括14h)时,76%以上的雌虫卵巢发育集中在Ⅳ级、Ⅴ级,全部脂肪体发育为1级或2级,此时卵巢管长度为962.42~1 095.76μm,显著长于短光照下的卵巢管长度;在光周期为10L∶14D时,94.12%雌虫卵巢发育为Ⅰ级、Ⅱ级,卵巢管长度最短,为213.33μm,88.2%的脂肪体发育等级为3级,脂肪体发育水平最高;在光周期为2L∶22D、4L∶20D、6L∶18D、8L∶16D、12L∶12D时,卵巢的5个发育等级同时出现,且发育为Ⅲ级的个体占到了总体的40%;卡方检验显示,异色瓢虫雌虫卵巢与脂肪体发育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转Bt基因南林895杨进行虫试测定,分析转基因植物对不同世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杀虫活性、转基因杨树抗虫效果的时空动态、转基因杨树对不同龄期美国白蛾的杀虫效果,以及对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转基因杨树的应用推广和美国白蛾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以实验室获得的转Bt(Cry1Ah1)基因南林895杨16个株系为材料,对美国白蛾幼虫进行室内喂养和田间套笼饲虫实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世代、不同虫龄的美国白蛾幼虫为实验对象,测量其死亡率、化蛹率及取食量等指标,分析转Bt基因杨树对于美国白蛾生长的实际影响,并选取不同部位叶片分析杀虫效果的空间变化。【结果】16个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中,A-4-6、A-5-0、A-5-23和X-2-7株系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幼虫取食叶片12 d后的校正死亡率为37.5%~68.9%。A-4-6株系的毒蛋白表达量最高达到11 500.01 ng/g,占总蛋白表达量的0.047 8%。其余5个杀虫活性较好株系的毒蛋白表达量均大于4 669.38 ng/g,除Z-1-3株系,各株系毒蛋白量占总蛋白量均超过0.02%。抗虫效果明显的株系上部叶片的抗虫效果优于中部叶片,下部叶片的抗虫效果差。不同虫龄比对结果表明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高龄幼虫(P 0.05),而化蛹率随着龄期的升高而升高,幼虫对杀虫性的敏感度随着龄期的升高逐渐下降。【结论】转基因南林895杨中Bt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的抑制美国白蛾的生长,并具有时空特异性,其中A-4-6、A-5-0及A-5-23三个株系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适用于作为抗虫杨树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野外采集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3龄及以上老熟幼虫或茧在室温(25±1)℃、光周期L∶D=14∶10(光期6∶00—20∶00,暗期20∶00—6∶00)、空气相对湿度RH=75%±10%的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 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6 d的光期,13 d为羽化高峰,光期3~7 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 5~9 h(13∶30—15∶00),高峰期出现在光期8. 5 h(14∶30),雌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前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交尾后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5粒。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 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相似文献   

10.
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人工气候箱中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下美凤蝶幼虫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幼虫发育历期影响明显;在相同温度下,不同光周期下幼虫历期差异明显;在20℃12~14 h,25℃11~15 h、30℃11~15 h光照下,历期分别为39.3~48.5、25.4~36、19.6 29 d,最长和最短历期分别相差9.2、10.6、9.6 d.随着温度升高,在相同光照下,幼虫发育历期缩短;在12.0、12.5、13.0、13.5、14.0 h光照下,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6、13.3、9.2、12.2、7.5℃,有效积温分别为332.7、340.5.372.1、350.9,475.4日度;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筛选美国白蛾在不同温度处理、不同发育阶段、幼虫不同组织中稳定的内参基因,为美国白蛾相关的基因定量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美国白蛾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GAPDH、ACT、RPL12、RPL18a、RPS16、EF1α、EF1β、18S rRNA,获得碱基序列。将以上序列进行克隆、测序、比对最终证明其为美国白蛾的基因且碱基序列正确,之后将其上传到NCBI获得登录号。设计以上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引物,利用qRT-PCR技术测定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幼虫1~6龄)、不同温度处理下(-10、-5、0、25、35、40、45℃处理2 h)、幼虫的不同组织(头、肠道、脂肪体、马氏管、表皮)中的表达量,记录C_t值;然后通过ΔC_t法、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共4种方法对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C_t值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综合RelFinder选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通过GeNorm计算V_(n/(n+1))最合适内参基因的数目。【结果】C_t分析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和在不同温度处理下表达最稳定的是RPL12;在幼虫不同组织中,最稳定的是RPS16。GeNorm分析结果与ΔC_t分析结果相同。NormFinder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处理下最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分别是RPL18a和EF1α;在幼虫组织中,最稳定的是ACT。BestKeeper分析认为,不同发育阶段,ACT、GAPDH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不同温度处理下,ACT、RPL18a、RPL12、RPS16、EF1β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在不同幼虫组织中,RPL18a、EF1α、EF1β、18S rRNA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最后RelFinder综合评价显示,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最稳定的内参基因组合是RPL12和EF1β,最不稳定的是ACT;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下,最稳定的内参基因组合是EF1α和GAPDH,最不稳定的是ACT;在不同组织中,最稳定的组合是ACT和RPS16,最不稳定的是RPL18a。经GeNorm软件计算,最合适的内参基因数目应该是2个。【结论】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定量研究中,建议以RPL12和EF1β作为内参基因;在不同温度处理的基因定量研究中,建议以EF1α和GAPDH作为内参基因;在幼虫不同组织的基因定量研究中,建议以ACT和RPS16作为内参基因。此外,亦初步说明了昆虫内参基因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给红花玉兰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红花玉兰‘娇红1号’2年生大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控LED光源的方式,设置6种光周期,分别为8 h(光照期)/16 h(暗期)、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及自然光照(CK),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定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在14 h/10 h处理下苗高、地径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8 h/16 h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光周期中光照时间的延长,除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外,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4 h/10 h处理下叶片营养物质含量最高,8 h/16 h处理下最低。光周期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显著,14 h/10 h处理下叶片SOD活性、POD活性、APX活性显著低于CK处理,8 h/16 h和16 h/8 h处理下显著高于CK处理。在12 h/12 h和14 h/10 h处理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较CK有显著提高,在8 ...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印楝素和伊维菌素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如下:印楝素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891 6+1.734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4.357 1 mg/L,LC90为23.891 3 mg/L;伊维菌素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2.512 9+1.3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79.152 8 mg/L,LC90为752.870 9 mg/L。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和虫酰肼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如下:苦参碱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3 9+0.713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21.915 2 mg/L,LC90为1 373.543 9 mg/L;虫酰肼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431 2+0.689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6.689 6 mg/L,LC90为484.307 mg/L。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的基础上,研究了饲养温度、密度以及容器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最适饲养温度为26~28℃;1~3龄幼虫最佳饲养密度为1头·cm~(-2),3龄以上幼虫最佳饲养密度为0.2头·cm~(-2);1~3龄幼虫宜选择塑料养虫杯和塑料养虫盒等较为封闭的小型饲养容器,3龄以上幼虫可转移到木制周转箱等透气性较好的大型饲养容器中饲养。研究结果为建立美国白蛾室内繁育体系以及为其深入研究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几种药剂对美国白蛾的毒力测定和防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种药剂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野外防治试验和野外残效期测定,7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12%藻酸丙二醇酯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性最强(LC50=0.053 5 mg/L),其它依次为0.38%苦参碱(LC50=0.259 mg/L)、1.2%烟碱.苦参碱(LC50=0.574 mg/L)、1%甲维盐(LC50=0.78 mg/L)、1.8%阿维菌素(LC50=1.38 mg/L)、4.5%高效氯氰菊酯(LC50=2.58 mg/L)、5%桉油精(LC50=3.85 mg/L);野外防效试验的10种药剂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最终死亡率均达到100%,药后12 h高效氯氰菊酯致美国白蛾3龄幼虫死亡速度最快,其次为烟参碱、桉油精、苦参碱、藻酸丙二醇酯、阿维菌素、甲维盐,3种仿生物制剂中5%杀铃脲击倒速度较慢;残效期以仿生物制剂类最为显著,3种仿生物制剂类残效期均为49d以上,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达到14 d左右,残效期最短的有1%甲维盐、5%桉油精、1.2%烟碱.苦参碱、0.38%苦参碱、1.8%阿维菌素和0.12%藻酸丙二醇酯均为7 d左右。为防止美国白蛾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多种药剂应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8.
就光周期对小悍蟋T a rta rog ry llusm inuscu lus若虫发育及成虫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30℃恒定长日(LD16 h∶8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63 d内全部供试个体完成羽化,而在恒定短日(LD 12 h∶12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120 d之内仍只有90%的个体完成羽化;将孵化后第7 d和第35 d的若虫自短日条件向长日条件转移,能够促进小悍蟋若虫的发育,而反方向的转移则对小悍蟋若虫的发育几乎不起影响.这表明小悍蟋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并且低龄若虫对长日条件比较敏感.光周期不仅影响小悍蟋若虫发育,而且也影响成虫的繁殖.长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显著多于短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是,光周期对成虫产卵前期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和最佳防治龄期,开展了直升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美国白蛾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较长的持效期。在120 m L/hm~2和150 m L/hm~2用药剂量下,美国白蛾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施药后2 d分别为96.5%和100%;3龄幼虫施药后4 d分别为97.5%和99.0%;4龄和5龄幼虫施药后6 d分别为77.8%、83.1%和99.8%、77.9%,施药后7 d均达100%;施药后8 d投放5龄幼虫,7 d后虫口减退率仍在80%左右。在90 m L/hm~2用药剂量下,施药后7 d,仅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达到100%,3龄幼虫虫口减退率为68.6%,4龄和5龄幼虫虫口减退率只有40%左右。航空喷雾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为120~150 m L/hm~2,持效期可达15 d,最佳防治龄期为2~3龄。  相似文献   

20.
应用病毒复合微生物杀虫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病毒复合微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美国白蛾幼虫药效试验,筛选出了防治不同虫龄的最佳体积浓度和最佳施药时间.幼虫1~2龄为1∶800倍液,3~4龄为1∶400倍液,5龄为1∶200倍液;最佳施药时间宜在晴天的8时以前和16时以后或阴天的全天,杀虫效果均在95%以上,既可节约防治费用,又能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