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过去曾在加利福尼亚为一个有1万群蜂的专业养蜂者工作。这位先生养蜂却从未动过摇蜜机,所以干脆把摇蜜机也卖了。由于他“特殊的”蜂群管理方法,这些蜂群从不自然分蜂,也没有生产过蜂蜜。但公正地讲他称得上是一位授粉和笼蜂生产的行家,  相似文献   

2.
养蜂人都想把自己饲养的蜂养好。特别是早春,都希望发展快一点、好一点,以迎接大蜜源的到来,取得高产稳产。我的一位蜂友2005年春季发现多数蜂群内缺蜜,为了尽快将蜂群发展起来,他几经考虑都未定下来。后来在菜市场碰到一位卖蜂蜜的老头,老头告诉他说:蜂群缺蜜,喂蜂蜜最好,发展会很快的。在老头的说教下,他买了20kg蜜直接喂给蜂群。蜜还未喂完,一天他打开箱一看,发现蜂死了多半,蜂王也不见了,十几群中蜂就这样消失了。我碰到一位50多岁的杨蜂友,他养蜂近40年,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养蜂者。我把上述情况给他说了一遍。他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穷养兔子富养蜂"。从我初学养蜂的时候就听说这句话,当时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以为人穷了养兔子,富了养蜂。后来才体会到,兔子饲料放多了不但糟蹋草料,而且更吃不饱;箱中有存蜜、存粉蜂群才会正常繁殖,如果刚够吃而没有存蜜,蜂群得不到正常发展。蜂友们在一块闲谈时,有位初学养蜂的问:什么时候就能养好蜂。一位年长者对他说:到你不稀罕蜜的时候就能养好蜂了。也有人说贪心的人和吝啬的人永远也养不好蜂。这都是些经验之谈。见蜜就摇,采取"三  相似文献   

4.
汪亮 《中国蜂业》2008,59(2):39-39,46
赌气不再养蜂20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养了几个月蜂,当时他有3箱意蜂,没资金发展,我投资了800元,自做蜂箱,合伙养蜂。那时,2块钱能买1斤肉,800元投资也不算小数了。1986年12月,我们开始喂养蜂群,  相似文献   

5.
2008年初,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大雪给在南方蜂群越冬的蜂农造成了巨大损失。仅芜湖县养蜂协会和养蜂合作社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户蜂农的蜂群冻死率就达50%以上,有的养蜂户因没有及时转  相似文献   

6.
任换鱼 《中国蜂业》2008,59(2):26-26
强群和保持工蜂积极旺盛的采集热情,二者缺一不可。在正常的养蜂生产活动中,每一位养蜂者都十分重视强群饲养,而对分蜂热认识不足。蜂群采集情绪是由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决定的,而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又与蜂王的优劣、工蜂日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7.
宁夏海源县郑旗乡养蜂员杨生秀貌不惊人,可他有一手出色的养蜂技术。去年我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干旱,他养的蜂仍生产蜂蜜4000斤,王浆24斤,加上售蜂等,全年总收入6500元,纯收入达5000元,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是去年我县养蜂收入中较高的。杨生秀是1975年开始养蜂的,到现在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他在养蜂上有独特的一手,即采用全场蜂群同步繁殖的办法。具体作法是:每年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放蜂时,不再增加蜂群数量,也不育王,只是繁殖壮大原有蜂群,集中“兵力”投入生产。这样做克服了蜂群数量多而采集生产群少的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南昌县向圹镇勒家村科技致富能手、双环蜂业公司经理陈术根同志,是一位身材高大朴实富有生气的中年人,现年45岁,只读过四年书,六十年代在江西省向圹种蜂场当木工,学过养蜂。在生产实践中,他认识到养蜂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精心钻研,雄心勃勃,想把这项事业搞起来。但是,在“文革”期间被打成“暴发户”,蜂群被没收,只剩下一箱蜂。他并未因此而中断养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富民政策的感召下,1981年他带着100多箱意蜂转地放蜂。几年后,成了拥有蜂群600多箱,年产蜂蜜5万多公斤的养蜂专业大户。1985年7月,他创办了“南昌双环蜂业公司”,  相似文献   

9.
分蜂是蜂群繁殖的自然形态,大多数西方养蜂者认为分蜂是蜂群管理的失败.历史上分蜂是养蜂的组成部分,蜂群分蜂是必要的,但新分群飞逃,对养蜂人来说是一种损失.面对这些问题,古代养蜂者想出了许多控制分蜂的方法.现在控制分蜂已被视为蜂群管理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铁石口镇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位青年养蜂大户,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谢祝清。谢祝清蜂友现有蜂群200余群,中意蜂都养。其中,中蜂150多群,小转地饲养。养蜂纯收入近十万元。我通过蜂场实地调查发现,谢祝清蜂友饲养的中蜂,竟然没有保温板,令我耳目一新。我仔细询问,谢祝清告诉我在赣南的温暖季节(3月10日至11月10日),他的中蜂群,无论群势大小,一律不放保温  相似文献   

11.
汪荣贵 《蜜蜂杂志》2008,28(5):13-13
2008年初雪灾,给在南方养蜂越冬的蜂农造成了巨大损失.仅芜湖县养蜂协会和养蜂合作社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户蜂农的蜂群直接冻死率就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3月1日的衡水市养蜂协会养蜂效益和技术经验交流会上,笔者见到了吉林省延边市初学养蜂者满国华。42岁的满国华与笔者促膝谈心,采访中了解到,他是一位满族,为了学习养蜂技术和生产流程,他特意从吉林省延边市赶到河北省衡水市,行程长达2 000 km,只能乘坐火车且需要2天2夜多的时间才能到达。光火车票就花费900元余。笔者问他  相似文献   

13.
毁台促分     
分蜂,是蜂群发展、繁衍的一种自然现象。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如气候温和,蜜源丰富,哺育蜂大量过剩等),分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时,如对一个已有分蜂热的蜂群只采取简单的毁台措施,不但达不到控制分蜂热的目的,反而能促成分蜂。去年,有位养蜂人员告诉我,他的一群中蜂在王台被全部毁尽后的第二天还发生了分蜂。当我去查看时,蜂群的所有台基中还是卵。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蜂群飞逃,而不是分蜂。根据对蜂群检查情况的分析,我认为这还是一种分蜂现象。理由是:蜂群飞逃是全群飞出,而这群蜂还有一半左右留在原箱中;另外,这群蜂无病,也无其它敌害侵犯。因此可以肯定,是毁台促使蜂群提前分蜂了。同年5月我又对三群具有分蜂热的中蜂做了这种实验。结果有两群蜂分别在王台  相似文献   

14.
养蜂者把金色的秋天看成是一年养蜂的开端,蜂群在秋季的繁殖、更新、调整将决定蜂群的安全越冬和下一年早春强群的组成。秋季对蜂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确保明年丰产的关键。现将刘伯瑗的经验介绍如下:一、培育越冬蜂。他认为越冬蜂以3—4框为宜,约3市斤,2.5万只蜂左右。越冬  相似文献   

15.
张德志 《蜜蜂杂志》2001,(12):10-11
对于一个立志从事养蜂业的人来说 ,学到了养蜂技术 ,只能说事业最多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养蜂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既是场长 ,又是会计出纳兼推销员。如何统筹运作 ,处处精打细算 ,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本人从拾得 1脾蜂开始步入养蜂行道 ,短期内发展到 2车蜂 ,经历了办蜂场由小到大的各个环节 ,有一定的切身体会 ,写出来与蜂友共勉。1 蜂种来源1 1 买蜂不如喂糖繁蜂收捕野生蜂 ,起步办场 ,是一种做法。但如果办西蜂场 ,较难有蜂群可收。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先购买少量蜂种 ,然后繁蜂发展 ,逐步扩大。让蜂群和知识同步增长。买糖繁蜂 ,较…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蜂友谢云华打来电话,说他的中蜂快要灭绝了,让我找人把剩余的3箱中蜂贱卖。老谢养中蜂快10年了,其他的蜂友蜂群越来越多,而他的蜂群数却越来越少,从原来的8群下降到3群。据老谢反映,他家周边有许多胡蜂,时常侵扰他的蜂群,刚发展1群新蜂,被胡蜂赶走1群老蜂,这是他养蜂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不但无任何养蜂收入,每天还要耽误许多时间拍打或驱赶胡蜂,但治标不能  相似文献   

17.
张崇如先生是河北省迁安县人,是华北地区最早倡导养蜂的人士。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蜂刊上他刊登过很多文章,文章所讲的养蜂技术都很高明,养蜂同行们都喜欢仿效他的做法。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北京一带城市养蜂,蜂群多而可采的蜜源花很少,很难维持蜂群的生活。张先生便率先将自己蜂场的50群蜂,迁往迁安县的乡村放蜂,  相似文献   

18.
蜂种是养蜂的基础,在相同的蜜源、气候、饲养管理条件下,一个生产蜂场的蜂群群势发展快慢、蜂产品产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该场蜂种的好坏。一个好的蜂种,蜂群繁殖快,产量高,直接关系到养蜂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养蜂大国,全国约有蜜蜂7千万群,每年的育王数量与蜂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9.
黄坚 《中国蜂业》1994,(2):15-17
吴圣梅谈王浆高产四要素浙江省嵊县养蜂协会(312462)黄坚浙江省嵊县养蜂协会副理事长吴圣梅,养蜂27年来,默默无闻地与蜂相伴,把全部精力投在养蜂事业上。不断探索、试验、研究、总结养蜂技术,掌握蜂群生活规律。从而,使王浆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全县闻名的王...  相似文献   

20.
平箱采蜜群的“分区”管理适时饲养强群是每一位养蜂员的心愿,但心愿不一定都能实现,就以鲁北养蜂为例,乐陵市的刺槐一般年份是5月1日始花,3月5日放王(越冬笼王)春繁的蜂群(3~4脾蜂),到刺槐流蜜期仍有加不上继箱的蜂群。有两位蜂友为了获取刺槐蜜,就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