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最终消费者是城市居民,因此,城市居民对公共绿地的偏好与需求是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文章对岳阳市三大公共绿地的游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岳阳市民对大型公共绿地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绿地的绿化整体美化程度、与居住地距离、交通便利情况、卫生状况等.岳阳的大型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3.
城市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观赏游憩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长沙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要立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利用、突出湿地文化、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建设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具有调蓄雨水的功能,将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结合,有利于缓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质等问题。文章依次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城市各类绿地不同的雨洪管理功能和具体的公园建设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的方法,即将绿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保证各类绿地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管理全过程,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阐述了这一方法在孟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论述,期望对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6.
林业生态圈是一座城市的天然生态屏障,对构筑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是全国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根据不同区域和地类以及不同的生态圈类型,分别设计出不同的造林模式。运用不同树种、不同季节颜色变化,合理搭配,使之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同时丰富了城市绿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结合广东英德市区公共绿地的园林植物配置实际 ,探讨了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与园林植物配置 ,以及乔灌木造景的搭配 ,阐述了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与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公共绿地,以其实施的社会功能不同,分为开放型绿地和限制型绿地两类。公共绿地除具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作用外,白天为老年人提供自由游憩和交往的空间,晚上为青年人提供谈情说爱的场所。但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开放型绿地是未来城市区域公共绿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独特的资源,是城市活动空间的核心地带。沿江滨水公共绿地应围绕自然生态、防洪、城市开敞空间和旅游休闲等多个功能目标来进行设计,以期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滨江景观。 相似文献
12.
13.
阐述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相关概念,提出在雨水花园设计中要注意在地形设计时保留高差,排水设计中结合绿色设施,从功能和审美角度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等设计要素。以雨水花园经典案例——中航山水间公园为例对其设计亮点进行解析,并对入口景观区、生态湖区、阿基米德花园、儿童活动区、山林步道区等重点功能区景观及雨水循环系统进行详解,指出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设计手法应注意维持景观的持续性,功能、景观、生态需相互协调,不能脱离现有的城市问题和场地现状等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建设公园城市是中国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目前基于公众为主体的视角进行公园城市建设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选取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点成都为案例区,采用结构式参与评估问卷获取调研数据(N=957),结合经典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为计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年龄、职业、空气质量感知等因素会影响公众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意愿;二是对于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如下:年龄、获取渠道等因素与被动了解相关信息行为有关;年龄、学历等因素与主动了解相关信息行为有关;交通便利程度、空气质量感知与给相关部门提建议行为有关;连通度、环保意识与去现场调查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公园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秋色叶树指植物在一年中因季节的变化,叶色发生改变,为城市景观增添新的亮点;成为公共绿地色彩主要体现方式之一,是提升景观效果的捷径.通过对滨海县城港城大道及民营工业园外环线树种调整改造,创建春景秋色示范点的初步方法,供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等方法,以威海某城市公园为例,提出规划方案,强调城市公园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基于促进生态恢复、强化雨水循环管理、创造多功能生态休闲空间、构建绿色交通网络以及环境教育与文化价值的传播、景观美化与生态功能结合等目标,从而构建具有多功能性的娱乐休闲空间。研究结果显示,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可以显著提升公园的环境质量和社会功能,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多功能的娱乐休闲空间,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蓝绿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以远安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水定绿”为规划方法,因地制宜地提升新老城区蓝绿服务功能,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市降雨、地形、土地类型现状等构建远安县SCS雨洪淹没模型,结合城市绿地斑块、绿地点、路网等,分析了城区景观格局和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1)远安县被淹没区域多集中在水系附近及地形坡度平缓的区域;(2)老城区蓝绿建设较新城区更为合理,新城区蓝绿设施连接度还需加强;(3)老城区出行优势明显,游憩绿地空间上分布不均。并提出了研究对象蓝绿空间优化策略:完善滨河绿带,构建三重防洪体系;加强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网络建设;提高老城区绿量。以科学、生态的蓝绿格局优化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山地县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