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林沙区防沙治沙区域优化模式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顾了榆林沙区以及我国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成就,论述了目前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防沙治沙应遵循的生态建设原则。并且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榆林沙区的防沙治沙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工农互补模式、节水综合农业模式、波动利用与保护的雨养农牧模式和富集资源与匹配开发模式4类,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为了保证全国防沙治沙工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强化沙化土地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沙区各级政府防沙治沙工作的监督,监督防沙治沙政策的贯彻及相应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沙区人民的防沙治沙法制意识,改善沙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全国人大于2001年及时制定和通过了防沙治沙法。鉴于防沙治沙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因此建议:一、全面实施防沙治沙规划,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全国防沙治沙任务的完成“防沙治沙”法制…  相似文献   

3.
《新疆林业》2012,(3):16-16
近年来,和田地区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沙产业有机结合,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经济林果、沙区设施农业、建材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产业发展为沙区农牧民增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榆林沙区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榆林沙区樟子松营造林技术,为榆林沙区樟子松苗木快速繁殖和大面积造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满足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工程的需要,具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在防沙治沙中的支撑作用,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315.9万亩,为目标任务的210.6%,是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开展最好的时期。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青海省林业部门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等严重干旱缺水沙区采用大面积封沙育林(草)、沙生灌木乡土树种育苗造林、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化土地年扩展速度由104.2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82.8平方公里;142万亩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也带来丰富的沙产业产品,每年沙产业总产值近41.7亿元。”近日在鄯善县召开的2014年全疆防沙治沙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一组数据令人欣喜。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防沙治沙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沙害”问题,改善沙区群众生存环境,让“沙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重要途径,防沙治沙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陕西林业》2007,(4):11-14
8月1日,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召开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省防沙治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榆林、延安、渭南以及榆阳、神木、定边、靖边、横山、府谷、佳县、米脂、吴起、大荔等10县(区)党政领导、全省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徐春华主持了会议,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做了工作报告,陕西省副省长张伟代表省政府与主要沙化土地分布区榆林、延安、渭南三市签订"《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并做了重要讲话。会上还对全省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榆林市、大荔、横山县人民政府、陕西省治沙防沙研究所、神木县生态建设协会等进行了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8.
《林业工作参考》2006,(1):20-25
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推动沙区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特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9.
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以来,沙区各族人民为防止沙漠化扩展、治理沙漠化土地、综合开发沙区资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各地涌现出不少典型,取得了许多经验,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宏观指导,了解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九五”期间,使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一个规模治理、讲求效益、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林业部治沙办1996年11月下旬开展了对部分重点县和示范区建设的调查。现将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开鲁县、科左后旗3个…  相似文献   

10.
沙生灌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与沙区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沙生灌木资源的分布和蓄积现状,根据沙生灌木的生物学特点开发研究了沙生灌木人造板系列产品,并使这些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理论和实践证明:沙生灌木的工业化利用不仅缓解了我国西部地区木材供需的紧张矛盾,发展了人造板工业,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农牧民由于种植的沙生灌木有了销路,很快脱贫致富,也增加了种植的积极性,拉动了沙区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提高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治沙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播治沙造林种草作为治理榆林沙区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根据近年来榆林沙区飞播治沙造林情况,就现阶段飞播治沙造林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提高榆林沙区的飞播成效、加快该地区沙地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推动沙区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特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理顺和正确树立“十一五”三北防护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路,对指导和搞好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就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十一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沙柳(Salix psammophila)是榆林沙区重要的灌木资源,也是优良固沙树种,沙柳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效果很好的治沙措施。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基层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主要分析了沙柳沙障对风速、地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以及防风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常务副主席蔡延松、副主席迟海滨前往河北宣化视察黄羊滩科技治沙示范林建设项目,这是由中国绿化基金会防沙治沙专项基金资助的第一个治沙项目。项目规划在黄羊滩建设面积为500亩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林业结构优质治沙示范林,以四倍体刺槐、沙棘为主框架,在网格内播种苜蓿、沙打旺。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当地沙区治理乔灌草结合的优化模式,并通过耐旱经济灌木、经济牧草的种植试验,为当地沙化治理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项目总投资41.49万元,中国绿化基金会防沙治沙专项基金资助15万元,其余由宣化县林业局配套解决。项…  相似文献   

16.
1994年8月18日至20日,林业部部长徐有芳视察了榆林治沙工程。徐部长看了榆林治沙工程的现场之后,高兴地说:“榆林治沙是全国的重点和样版、也是林业部应该抓的工作重点,今后林业部在治沙方面东抓赤峰、西抓榆林。 榆林行署领导向部长介绍了榆林沙区  相似文献   

17.
飞播造林作为治理榆林沙区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根据近年来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治沙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对今后提高榆林沙区的飞播成效、加快荒沙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治沙的实践及其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常兆丰 《防护林科技》1998,(4):32-34,94
综合治沙目前在我国正处在提出和尝试阶段。综合治沙是防沙治沙的最佳方案,是今后防沙治沙的基本模式和治沙研究的主攻方向。综合治沙同时兼顾沙害防治、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三方面的关系,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帮助沙区群众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综合治沙方案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以往治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防沙治沙技术进步;综合治沙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治沙成本,从而能有效解决我国治沙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综合治沙主要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即:系统性、优化性和层次有序性。综合治沙方案的建立和实施过程可按这样5步进行,即调查分析当地的气候、环境资源背景资料;确定治理目标;调研筛选供方案调用的措施散件;定量分析,建立综合治沙方案;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沙化治理的对策及治沙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河西地区沙漠的危害性出发,把防沙治沙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融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把防沙治沙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改善了沙区人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赤峰市委、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采取了统一规划、分区治理的措施,平川地区以四旁绿化、农田防护林为主,丘陵山区以治理水土流失,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为主,沙区以营造防沙固沙林为主,防沙治沙工作全面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的启动实施,赤峰林业进入发展阶段,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理念,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赤峰市的重点和亮点工作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1978年到2003年的26年间,全市造林保存面积2880万亩,平均每年保存110万亩。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