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的云斑白条天牛2个寄主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别比较危害不同寄主的云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线粒体CO Ⅰ基因在2019和2014年2个世代个体间的碱基序列差异.结果显示:(1)云斑白条天牛的CO Ⅰ基因在2019年和2014年世代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CO Ⅰ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变化,但开放阅读框...  相似文献   

2.
云斑白条天牛对城市园林树木的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寄主选择性试验和室外调查,初步查明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成虫最喜食的营养寄主为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其次为流苏Chionanthus retusus和小蜡Ligustrum sinense;树龄超过25 a的白蜡受害率为42.1%~75.0%,树龄低于20 a的受害率为19.0%~34.5%;胸径16~28 cm的白蜡受害率为72.7%,胸径7~12 cm的受害率为19.0%;危害部位集中在2.1m以下,蛀孔数占整株的72.9%;扩散危害距离为40 m左右;物候法可以预测云斑白条天牛各虫态发生期。利用SGY药膏虫孔注药防治树干2.1 m以下幼虫、蛹和成虫的防效可达96.0%;10%吡虫啉WP 1500倍液和8%氯氰菊酯CS 300倍液喷洒树干防治成虫的效果分别为70.5%,50.0%;花绒寄甲对幼虫的寄生致死率为40.4%;可结合人工捕捉和灯诱成虫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云斑白条天牛。  相似文献   

3.
我省江淮及淮北地区杨树天牛危害以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为主.光肩星天牛在我省一般为一年1代,极少为两年1代.上一年11月间以不同龄期幼虫在隧道内或皮下越冬,当年4月下旬在隧道末端向四周扩散,用木屑作成化蛹室,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9月为成虫飞翔期,取食枝条顶端叶脉及嫩枝皮,7月上旬初孵幼虫先啃食树皮下韧皮部组织,排出红褐色粪便.桑天牛在我省一般为两年1代,幼虫钻蛀杨树髓心形成直通的虫道,且排粪孔多,等距离排列在同一方位,可蛀至根部深处.成虫取食枝条皮部,以后边取食边产卵.  相似文献   

4.
分别用马尾松、雪松、火炬松、湿地松和黑松饲养松墨天牛,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期的营养效应以及对体内酯酶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补充营养期松墨天牛的营养效应、酯酶与羧酸酯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用马尾松和雪松饲养的试虫,羽化后第5天体质量开始增加;其余3种树种饲养的试虫,至第7天体质量才开始增加.取食马尾松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其相对取食量、相对代谢率和食物利用率均高于取食其他4种寄主植物的试虫;取食马尾松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体内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的试虫;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是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期的最适寄主.  相似文献   

5.
云斑白条天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白蜡树,本研究应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对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卵、幼虫、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在不同精度下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防治指标时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及序贯抽样数公式,计算出了抽样调查时的理论抽样数据表及序贯抽样数据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查询表中数据确定调查样本数。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是多种林木蛀干性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替代寄主(大麦虫蛹和黄粉甲蛹)和寄主(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及不同饲料(松墨天牛幼虫粉、大麦虫幼虫粉和黄粉甲幼虫粉)饲养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及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大麦虫蛹,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77.22%;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松墨天牛幼虫,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62.08%;单个大麦虫蛹及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出的花绒寄甲数量分别为4.63头和2.48头;而黄粉甲蛹由于表皮硬化过快,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无法寄生。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相比于松墨天牛幼虫,大麦虫蛹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一年的生长中存活率良好,两者单雌虫年均产卵量基本无差异。对以两者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分别喂以不同饲料,各处理一年内成虫死亡率之间和全年产卵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大麦虫蛹是非常理想的花绒寄甲替代寄主,且大麦虫幼虫粉、黄粉甲幼虫粉和松墨天牛幼虫粉均可作为花绒寄甲成虫的饲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南京隐翅虫是在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病死木皮下发现的隐翅虫新种,与小蠹、天牛等多种次期性害虫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跟随关系密切,具有作为媒介昆虫防治蛀干害虫的潜力。研究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成虫的食性及昼夜活动节律,能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通过人工饲养并结合口器解剖研究南京隐翅虫成虫的食性;应用"陷阱法"观察试虫的昼夜活动节律。【结果】南京隐翅虫幼虫为寡足型,口器咀嚼式,胸足发达,蛹为裸蛹,成虫体长1.5~2.0 mm,身体狭长平行,头、中后胸、腹部6~8节颜色较深,身体其他部分浅黄色。成虫喜食人为杀死的跳虫成虫、蝇科幼龄幼虫及天牛幼虫,对于小蠹科、象甲科、叩甲科、蚁科、蠼螋科的幼虫尸体表现出取食行为,试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捕食其他生物活体。室内南京隐翅虫成虫昼夜活动节律高峰期分别是8:00—11:00以及20:00—22:00。【结论】南京隐翅虫成虫为尸食性,其昼夜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生物习性: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昆虫,成虫是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态,寿命可达3a;幼虫期极短,为1周左右;蛹期为20-30d。花绒寄甲幼虫可外寄生于如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等多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寄生率达70%-98%。应用虫态:防治中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幼虫(卵卡)。释放时间:在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天牛蛹期(天牛成虫羽化之前)或7-8月的天牛幼虫期。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分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云斑天牛卵、幼虫、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不同虫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云斑天牛的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公路林均为球形模型,片林均为指数模型,渠道林分别为指数模型、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村庄林分别为球形模型、指数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林分类型云斑天牛各虫态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存在差异,但其指的定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影响虫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林分类型下各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云斑天牛危害片林时卵、幼虫和成虫(蛹)的变程a、块金值C_0、基台值C_0+C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的统计值明显偏小。【结论】危害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在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即云斑天牛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危害时各虫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与云斑天牛聚集分布的习性关系不大,但影响相应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10.
对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在贵州山地条件下杨树人工林中的产卵危害部位及不同因素对其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主要在树干2 m以下产卵危害,占调查总数91.79%;杨树品种、树龄、树高、胸径、林分类型,成虫食物源等因素一定程度影响其发生危害。三倍体毛白杨、响叶杨是抗云斑白条天牛品种;杨树有虫株率随树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5~15 a生杨树受害比较严重;杨树受害率随树高增加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树高8~14 m时达到高点;杨树受害率在胸径5~11 cm时达到高点后,随着胸径增大逐渐下降;混交林较纯林受害轻;成虫食物源丰富度越高,杨树受害越重。  相似文献   

11.
橙斑白条天牛是油桐树上的1种重要害虫。该虫在河南汝阳3 a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一般1头雌虫1代产卵3~7次,每次产卵2~5粒。9月上旬停食死亡。其寿命为300 d左右。幼虫卵经5~8 d孵化为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该天牛成虫、幼虫同时危害油桐,以幼虫蛀干危害最严重。成虫啃食1~3 a生枝条的皮,甚至咬断枝条。用40%氧化乐果乳油1︰1倍液涂干防治效果最为理想,对1~2龄幼虫和成虫杀伤力达100%,对3龄以上幼虫杀伤力达96%左右。  相似文献   

12.
对三清山高海拔栎林中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补充营养、产卵刻槽、排粪孔、羽化孔等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成虫与幼虫的主要寄主均为小叶青冈和多脉青冈。成虫啃食1~2 a生的枝皮补充营养。同一受害植株,树干阳面受害重。受害树木胸径集中在14~31 cm范围内。虫害部位主要分布在树干4 m以下区域。统计分析表明小叶青冈受害株产卵刻槽数与胸径呈负线性相关,羽化孔、产卵刻槽高度与胸径呈正线性相关;幼虫活动区间(羽化孔与产卵刻槽的高度差)与胸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黑边天蛾Hemaris affinis Bremer危害园林植物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Maxim.,幼虫取食寄主的叶片和嫩枝.该虫在河北省任丘市1a2代,以蛹在寄主附近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第2代幼虫分别于4月下旬、9月下旬孵化,均能为害寄主.  相似文献   

14.
林间调查发现,高山榕盲蝽若虫及成虫以刺吸式口器群集于叶片取食,叶片被害处形成红褐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受害严重时,斑点连成一片,形成花斑,甚至全叶失绿变白。珠三角地区高山榕盲蝽发生普遍,该虫对高山榕株危害率达100%,叶片危害率高达80%以上。高山榕盲蝽自然种群性别比例为1∶0.33(237∶78)。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解剖榕盲蝽雌雄成虫发现:雌虫腹部较粗壮,腹部末端椭圆形,有少量刚毛分布。腹部末端有一细长"羊角状"黑褐色斑纹。雄虫腹部狭长,末端呈锤状。雄成虫腹部末端两侧对称黑斑间有一大一小倒三角形浅褐色斑。雄虫阳基侧突尖锥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云斑白条天牛在豫东沙区白蜡杆上大肆为害,虫株率达80%以上。笔者1987~1990年在宁陵县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进行了防治试验。其结果:此虫在宁陵县两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树干内越冬。用磷化锌毒签等防治,杀虫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危害杨树的云斑白条天牛种群为调查对象,对其危害特点与空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的危害程度与杨树的树龄、胸径均呈抛物线式相关,危害程度随树龄、胸径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4~8年生树龄、12.0~21.9cm胸径的杨树受害最严重;不同林地环境下的杨树受害程度也不一样,渠道林受害最重,村庄林和道路林次之,片林较轻。通过频次比较法分析表明,危害杨树的云斑白条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8.
《江苏林业科技》2020,(1):I0001-I0001
生物习性: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昆虫,成虫是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态,寿命可达3 a;幼虫期极短,为一周左右;蛹期为20-30 d。花绒寄甲幼虫可外寄生于如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等多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寄生率达70%-98%。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20.
光肩星天牛我省1年1代和2年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内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在坑道末端化蛹。成虫6月中旬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10月初仍可见到少量成虫。成虫羽化,2—3天后进行交尾,交尾后3—4天开始产卵。卵单粒产于刻槽内,卵期约12天。初孵幼虫取食韧皮层和边材,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10月停食越冬。防治方法1、营林措施,选择毛白杨等抗虫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