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采用不同密度进行了萌生杉木与米槠营造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树种空间结构即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对于米槠人工林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留用1650~1950株/hm~2的萌生杉木营造的杉木、米槠混交对林分生长量增长,平均地径增大变化的影响最佳。初步总结了不同密度萌生杉木与米槠进行混交培育经营技术,可为拓展杉木、米槠混交林的培育,促进林分的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提供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未采取任何措施的马尾松林分为对照,分析间伐保留上层马尾松450~600株/hm^(2)、林下套种米槠后的米槠和马尾松林木的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米槠平均成活率91.1%~92.4%,平均保存率达到88.66%~88.72%。8年生米槠平均树高5.02~5.24m,平均胸径4.9~5.1cm,蓄积8.1332~8.3111m^(3)/hm^(2),造林效果良好。间伐后马尾松保留木的胸径、树高与单株材积生长均极显著地高于未间伐的林分。间伐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且林下套种的米槠生长良好。间伐改善了马尾松林分结构,为林分向常绿阔叶林顺向演替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林适宜松荷混交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尾松×木荷不同混交类型造林试验 ,及对早期营造的松荷混交林调查研究表明 ,松荷混交不但能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而且能明显促进马尾松的生长 ,提高林分生产力 ,是培育马尾松大径材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但混交比例、配置方式及林分密度控制等是营造松荷混交林能否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林的关键技术措施 ;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林的松荷适宜混交模式为 :马尾松×木荷— 2松 1荷或 6松 4荷—星状或行带状混交—初植密度 2 5 0 0~ 312 5株·hm-2 —最终保留密度 80 0~ 12 0 0株·hm-2 。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2012年春季用不同比例杉木与米槠营造混交林,探讨总结了不同比例杉木与米槠进行混交培育经营技术,为拓展杉木、米槠混交林的培育,促进混交林的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增加林农收入提供经验。试验结果表明:用3∶2的比例营造的杉木、米槠混交对林分生长量增长,平均地径增大变化的影响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闽楠构建的异龄复层林对林分生长量与生态效应的影响。马尾松闽楠混交复层林中闽楠、马尾松的胸径、树高以及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纯林,林分总蓄积无显著性差异;复层林的总生物量、主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高于纯林;马尾松闽楠混交复层林净生产力最高,马尾松纯林次之,闽楠纯林最低。在生物量器官分配方面,复层混交林与纯林均呈现出主干>枝>叶的规律。综合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方面,复层林功能最强,闽楠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低;土壤通透性能、保水能力、土壤肥力也与此类似。经营马尾松-闽楠混交复层林是促进闽楠与马尾松生长,拓宽闽楠资源培育渠道,提高马尾松人工林分的水源涵养、培肥土壤功能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Lamb)×火力楠 (MicheliamacclureiDandy)不同混交类型造林对比试验 ,结合对早期营造的松楠混交林进行调查 ,分析结果表明 :松楠混交不但能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而且能明显地促进马尾松的生长 ,提高林分生产力 ,是培育马尾松大径材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但混交比例、配置方式及林分密度控制等是营造松楠混交林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林的关键技术措施 ,适宜混交模式为 :2松 1楠或 6松 4楠—星状或行状混交—初植密度 2 5 0 0~ 312 5株 /hm2 —最终保留密度 80 0~ 12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生态公益林间伐后套种香樟的经济效益、林木生长状况、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间伐的木材收入能够维持改造混交林进行绿化苗木培育所需的费用,混交林中香樟生长良好,同时明显促进了马尾松的生长。混交后形成的异龄混交复层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状况明显改善,林分结构更趋合理,防护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4种珍贵阔叶树与马尾松进行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4种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珍贵阔叶树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高径比及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林分生长表现为枫香香樟闽楠红楠。不同珍贵阔叶树对马尾松生长有不同影响,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的马尾松林分蓄积量最大,其余依次为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马尾松×枫香。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总蓄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马尾松×闽楠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但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表明,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是成功的,也是沿海山地培育火力楠用材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混交方式,混交比例:马尾松:火力楠为2-3:1,混交方式为行状或插花状(星状),造林初植密度2500-3750株/hm^2;并根据种间关系,林分郁闭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进行适量间伐,最终保留密度以1200—16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及米槠等阔叶树,经8年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能明显提高阔叶树种造林成活率和阔叶树生长量,套种不同阔叶树其生长差异较大,表现为:闽粤栲>杜英>火力楠>格氏栲>米槠。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还有较好的改良地力效果,因此,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红锥纯林造林与杉木林、马尾松林林下套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活率、保存率、地径与抽梢生长均有明显差异,以红锥纯林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林下套种次之,而杉木林下套种成活率、保存率最差。永安市妍岭林木种植试验场红锥容器苗纯林造林与林下混交套种均较成功,可在今后较大量引种红锥容器造林与林下套种,从而提高永安及周边地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闽粤栲套种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马尾松纯林改造的新途径,改善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结构,2005年开展在间伐措施后的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试验,营造以马尾松闽粤栲为主的异龄复层林,2016年在福建省沙县开展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林分的生长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异龄复层林中,各处理水平的马尾松、闽粤栲年生长量和根系生长状况均优于对照,马尾松保留密度以450~600株/hm~2为宜,闽粤栲套种密度为1 200株/hm~2。形成以异龄复层林分结构,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木生长,有利于提高林分保水固土能力和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福建柏的效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贫瘠山地马尾松低产林林冠下套种福建柏的调查研究表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福建柏后林分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18年生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及畜积量分别达8.78m、10.83cm、0.0414m^3和57.96m^3/hm^2,比未套种的马尾松低产林分别提高了56.23%、38.85%、181.63%和206.83%。同时,套种福建柏后林地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增强,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樟树人工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和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樟树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造林方式对樟树人工林生长效果影响明显。培育樟树丰产用材林应选择I级立地、并以山坡下部为宜。樟树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适宜与樟树混交的树种有杉木、福建柏、闽楠等。福建柏、闽楠是樟树理想的混交伴生树种和林冠下套种混交树种;杉木与樟树混交,种间竞争比较激烈,需确定目的树种并及时调整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巧珍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47-49,58
在马尾松成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模式,应用物种多样性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指数等指标测定针阔混交异龄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马尾松×苦槠混交异龄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为最大,马尾松×闽粤栲混交异龄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最大。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将为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的混交模式的选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下马尾松及格木生长量差异,探讨马尾松与格木混交的适宜模式,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凭祥5年生马尾松和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和格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的差异,探寻马尾松格木混交合理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结果】1)不同混交模式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处理a和CK3林分平均胸径最大,均为5.9 cm,CK3林分平均树高、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大,分别为4.9、2.4和2.7 m。CK3的单株材积最大为0.0082 m3,处理c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最小,分别为5.0 cm、4.1 m和0.0051 m3,同时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小,分别为2.0 m和2.1 m。2)不同混交模式格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CK2林分平均胸径最大为5.1 cm,最小为处理c的4.1 cm。处理a和CK1林分平均树高最高,均为4.8 m,处理c树高最低为4.0 m。处理a、处理b和CK2上下冠幅最大,均为2.4 m,处理c上下冠幅最小为2.0 m,CK1左右冠幅最大为2.8 m,处理c左右冠幅最小为2.1 m。CK2格木单株材积最大为0.0058 m3,处理c单株材积最小为0.0035 m3。3)不同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不影响径级数量的分布规律,各处理及对照中马尾松和格木的径级均呈正态分布。【结论】马尾松与格木幼林4种混交模式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优,其次为马尾松+格木(4:1)行状混交,生长表现最差为马尾松+格木(210丛·hm^-2)。综合考虑,以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为经营目标,早期应选择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模式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18.
沿海贫瘠山地马尾松低产林套种柳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高海拔贫瘠山地马尾松低产林林冠下套种柳杉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柳杉后形成的异龄混交林种间关系较为协调,抗逆性增强,林分小气候和土壤肥力得以改善,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林分生产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混交林中20a生的马尾松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6.8m、10.5cm和0.0306m^3,比未套种的同龄马尾松低产林分别提高了30.77%、25、00%和94、90%;而柳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也分别比其纯林提高了10.94%、8.16%和27.92%。混交林分蓄积量分别是马尾松和柳杉纯林的5、19倍和1.21倍,单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蓄积量就比其同龄的低产林分提高了98.01%,可增加经济收入约12544.8元/hm^2。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宁化县20年生的火炬松与马尾松混交试验林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因子和相同经营措施条件下,火炬松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火炬松纯林、马尾松纯林的生长量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在不同混交方法中,以带状混交林的生长量最大,林分总蓄积量达166.023 m3.hm-2;块状混交林次之;株间混交林最小。在不同混交比例中,以火炬松∶马尾松=8∶2混交林和火炬松纯林的生长量较高,林分总蓄积量分别达164.277 m3.hm-2和161.217 m3.hm-2,马尾松纯林的生长量最小。  相似文献   

20.
对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开展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分林冠下套种红锥其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成活率达90%~94%,而不同处理间造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套种红锥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而中度抚育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5~0.6对套种的红锥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