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桑黄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肝脏、抗氧化、消炎、降血糖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桑黄菌多糖的研究、桑黄菌的发酵培养、生长条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桑黄菌资源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野生菌多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其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古代医药典籍中已经有关于桑黄的记载,现代科技为桑黄菌的相关成分、作用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方便。据资料,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相当数量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  相似文献   

4.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脏、抗肝脏纤维化、抗病毒等诸多作用,是食药用菌中独树一帜的品种,尤其在亚洲发达国家,对桑黄菌青睐有加,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一、菌种采取菇木分离或组织分离技术获得纯菌种,采用谷粒基质制作二级种,常规操作。注意问题:第一,桑黄菌的菌种老化、退化速度较快,必须按计划生产。第二,商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结构、孢子形态特征、子实体电镜扫描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1个桑黄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菌株SH-1为一类,属于纤孔菌属(Inonotus);其他菌株(SH-2、SH-3、SH-4、SH-5、SH-6、SH-7、SH-8、SH-9、SH-10、SH-11)属于另一类,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菌株SH-3和SH-6属于桑树桑黄(S.sanghuang),其余8个菌株属于暴马桑黄(S.baumii)。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结合桑黄菌丝形态特征、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实体显微结构特征分析,能明确桑黄的种属与遗传性状,可为今后桑黄品种选育与人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桑黄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综述了桑黄菌的形态特征、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发酵培养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桑黄菌开发前景看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日本及韩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和批量生产。桑黄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一位(巴西蘑菇即姬松茸与其疗效相近)的药用菌。吉林省延吉市凭  相似文献   

9.
胡伟  张跃新  邓勋  宋瑞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597-11600,11619
[目的]分析桑黄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ITS序列分析和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6株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6株桑黄菌株的ITSl_5.8s-ITS2序列长度在590~714bp,其中5.8S序列最为保守,均为160bp:ITSl长度为220~310bp,ITS2长度为210-245bp。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同属不同种的桑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对相同种的杨树桑黄一瓦尼木层孔菌进行RAPD分子标记,表明10株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vaninii)遗传多态性丰富,10株杨树桑黄菌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的东部山区,区域相对集中,RAPD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地域分布差异关系不明显,没有表现出地域性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论]试验研究了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并首次在桑黄菌物资源库内积累到杨黄分类学地位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对掌握和积累区域桑黄菌物资源的基础信息,并对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珍稀菌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桑黄是一种珍稀的多年生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称~([1,2])。桑黄菌药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尿酸和抗过敏等功效,是目前药用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3]),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本文针对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普遍存在的易感染、产量低、子实体小、薄或不成形等缺陷,简要阐述一种适合陕南地区栽培的方法,以期为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适合菌丝体生长发育的理化因子为:摇瓶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6℃,摇瓶转数为128 r/min,pH值为6.0,培养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四方面对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桑黄品种进行划分归类:①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②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③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④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综合中条山桑黄的品种类型,按不同菌原分类有20余个,按不同寄主树木有40多个,针对主要品种从其他名称、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对其余较多品种资源作出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桑黄真菌的分子鉴定及分子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针层孔菌属真菌,电话火木针层孔菌、鲍氏针层孔菌等多种针层孔菌属种类,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试验硎定了一种新分离的火木针层孔菌CBL菌株的ITS序列,并与其他18份近缘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初步探讨了针层孔菌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95%相似水平上,18份针层孔菌属材料可聚类为两大类群;火木针层孔菌CBL菌株被聚类在第Ⅱ大类群中.由系统发育树推断针层孔菌属可能是多源进化的.  相似文献   

14.
据国内《中药人辞典》记载:桑黄,别名桑黄菇、桑耳、胡孙眼,系针层孔菌的子实体,用于治疗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疾病。野生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上及树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15.
从抗癌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和抗肝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抗突变、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综述了桑黄的药理作用,对桑黄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桑黄是东亚地区的传统药用真菌,在我国的记载和应用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桑黄的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有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降低血脂、抑制尿酸等作用。长白山区是野生桑黄的重要产区,但因人为掠夺资源量逐年减少,有些种类已难得一见。近年来,桑黄的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并呈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本文记述了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资源情况,并对桑黄产业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人参内生假单胞菌G13476分离筛选及其抗肿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人参中找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内生菌,并研究其抗肿瘤效果和机制。[方法]使用假单胞菌基础培养基进行分离,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采用MTT比色法、western blot等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胞系中检测抗肿瘤活性。[结果]所分离菌株G13476经BLAST比对,确定其为假单胞菌;MTT数据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菌株G13476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人参内生假单胞菌G13476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分析其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为粗毛纤孔菌的开发利用及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特性观察、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简称IH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利用B16、Hep-3B、Hela、MCF-7、HCT-116和4T16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HUVEC分析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抗肿瘤谱.从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中筛选出萃取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最佳有机溶剂,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分离抗肿瘤活性组分,并利用MTT(四唑盐)法分析活性组分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结果]IH3菌株的形态特性与粗毛纤孔菌相似,且其ITS序列与粗毛纤孔菌(MF183947.1)的相似度最高,为98%,鉴定为粗毛纤孔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也显示,IH3菌株属于纤层孔菌属类群,与3个粗毛纤孔菌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IH3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排序为:B16>Hep-3B>Hela>MCF-7>4T1=HCT-116.正丁醇萃取的IH3菌株发酵上清液抗肿瘤活性组分对B16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80%,说明正丁醇对发酵上清液中抗肿瘤活性组分的萃取效果最佳.利用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可有效获得纯度较高的单一抗肿瘤活性组分(WIH3),该活性组分对B16、Hep-3B、Hela和MCF-7肿瘤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29.322、37.387、47.029和58.009μg/mL.[结论]IH3菌株被鉴定为粗毛纤孔菌,与已发表的粗毛纤孔菌菌株存在遗传差异,可能为粗毛纤孔菌的新亚种,其发酵上清液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大辞典》记载:桑黄[Phellinus igniarus(L.ex.Fr)Quel.],别名桑黄菇、桑耳、胡孙眼,系针层孔菌的子实体,中文名鲍氏木层多孔菌;用于治疗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疾病.野生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及树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