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土地经营散碎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制约,提出建立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以促进海南休闲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氮素肥在土体中的移动及利用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陈子明等利用养分渗滤设施,在潮土地上进行3年6茬的试验表明,施按态氮肥和尿素后,先以使态氮和酸按态氮聚集于0~10厘米土层内,仅部分下移。经20天左右转化为硝态氮仍滞留在土层,春秋雨水多或灌水时,则被淋到20...  相似文献   

3.
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甜玉米经济产量及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大兴和通州等4个区选择15个典型设施菜地,设置田间观察对比试验,研究在北方设施菜地夏季甜玉米作为填闲作物的实际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甜玉米有较好经济效益,经济产量达15 168.0~20 332.8kg/hm2。在环境效益方面,种植甜玉米后可有效减少浅层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降低淋溶风险。与常规休闲(休闲期不种植作物)相比,种植甜玉米可使设施菜地0~100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290.4kg/hm2。在夏季休闲期种植甜玉米是北方设施菜地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种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下的适宜施氮量,在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分别设置75、150和225kg·hm-2三个施氮量,分析了休闲期覆盖配施氮肥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其中播种期土壤水分增加70~81mm,其蓄水保墒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休闲期覆盖促进了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休闲期覆盖配施氮素150kg·hm-2时,蓄水、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水分和氮肥是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子,二者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等互作关系。近年来,由于灌溉大量用水和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了农业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合理灌溉和施氮以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为全面概括灌溉和施氮处理的作用,本文从小麦植株和土壤两个方面入手,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灌溉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肥力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评估长期灌溉和施氮处理对小麦生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制定灌溉和施氮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新开垦土地上的作物产量,1994~1995年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在生土地上播期、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5因子对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了第一年在生土地上种植冬小麦,使根系活性高和地上部分氮代谢旺盛,硝酸还原酶活性强的最佳农艺措施,从而为生土复垦,提高当年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存信 《江西棉花》2003,25(1):35-37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短季棉(夏棉)主要用于麦(油)棉套种,移栽或直播,棉花由一年一作冬春休闲,变为一年两作,作物群体组合和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必然引起生态环境变化,本文分析总结了短季棉虫害发生特点,并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两种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优良杂交种豫玉22两亲本Z3和87-1为基础构建一套F8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氮和低氮两种氮水平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数进行QTL定位分析。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4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其中正常供氮条件下定位到13个QTL,低氮水平下定位到11个QTL,集中分布在第1(8个QTL)、第5(6个QTL)和第8(5个QTL)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共位或紧密连锁的QTL位点较少,表明玉米穗部性状在低氮水平下的遗传机制发生很大改变。研究发现,第1染色体umc1122/bnlg1556位点是一个控制低氮水平下玉米单穗粒数的主效QTL,单个QTL可解释19.7%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还同时影响低氮水平下玉米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的表型。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发现,该位点所在的染色体区域是一个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富集区,对此位点附近进行相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在玉米氮高效分子育种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被认为是黄淮海平原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的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进行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分别在36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玉米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玉米田施氮量为141 kg/hm~2)和9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花生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花生田施氮量为55 kg/hm~2)时达到较高产量,两年平均分别为7939 kg/hm~2和1845 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虽然间作花生株高增加14%,但收获指数降低了12%,产量降低1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两年平均为1.08;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施氮量梯度下,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32.9%~43.4%和11.8%~69.2%。说明间作玉米带施氮141kg/hm~2、花生带施氮5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土地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是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最优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应用砂培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两个施氮水平上钾对苎麻碳氮代谢及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砂培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钾能促进苎麻的光合产物在体内的运输。主要体现在施钾处理苎麻体内非还原糖含量增加,叶与茎或皮之间非还原糖浓度陡度下降。适量的钾还有利于苎麻对氮的吸收和转化,过量的钾则有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与溶液中供氮水平有关,一般在低氮条件下比较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全年亩施20公斤或40公斤氯化钾)能增加原麻产量,但是同一钾肥用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上的增产效果以及亩施20公斤氯化钾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而钾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则与施氮水平有关,即只有在氮肥用量适当时,施用钾肥才能改善纤维品质,如纤维支数增加,原麻含胶率下降等。  相似文献   

11.
姜玉林 《杂粮作物》2008,28(2):123-124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对辽宁西北部土地沙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治理的工程和技术措施,以及在政策、法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应提供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宝石”甘薯为试材,通过两个生长季节在沙质壤土上对3种氮肥、3种钾施用量和2种氮施用量进行了评价。氮肥种类对甘薯产量没有影响,然而NaNO_3与NH_4NO_3或Ca(NO_3)_2相比,显著地使叶片和薯块中Na的含量增加。每公顷140公斤钾和101公斤氮处理的产量,分别超过每公顷70或280公斤钾和每公顷202公斤氮处理的。全叶和薯块中矿物质的含量充足。块根中氮、磷、钙、镁的浓度比叶片组织中的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  相似文献   

14.
介绍国内外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海南休闲农庄的原则与类型,提出以项目带动发展休闲农庄、打造海南休闲农庄精品、创新休闲农庄经营方式及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海南休闲农庄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16个杂交组合间的茎叶含氮量、籽粒含氮量、籽粒产量及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影响氮素利用率的植株性状不尽相同,其中收割指数、有效穗和成穗率3个性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在众多性状中,收割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相关程度最高,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表现较稳定。收割指数可作为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综合防治农艺措施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栽培密度、施氮量、施氮期、施药期、施药量为参试因子.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待青”稻曲病综合防治的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稻曲病病指控制作用大小依次为施药期、施氮期、施氮量、施药量、栽培密度。经计算机模拟寻忧.将稻曲病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病指在0~0.5726之间)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栽插密度20.7万~21.3万丛.施纯氮量183~192kg,5%井冈霉素用量639~672g。交互作用显示。施氮期与施药期适当提前,病情减轻,反之,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品种在氮吸收、积累、氮效率、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差异及施肥的效应,选用HI0466及SR411两个品种,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①施肥对甜菜的氮吸收和积累影响显著,其中以NPK组合最高,NP或NK组合次之,PK组合增加最低;②不同品种氮吸收能力不同,品种HI0466的氮吸收能力高于SR411,并主要体现在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和吸氮总量两个性状指标上;③品种SR411的氮肥利用率、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品种HI0466;④施肥对不同品种甜菜的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影响各异,三要素配合施用时两个品种的这两个效率均为最高,缺P对HI0466的农学效率和SR411的生理效率的负效应高于缺K,而缺K对SR411的农学效率和HI0466的生理效率的负效应高于缺P。  相似文献   

18.
阐述台湾地区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特征,总结台湾体验型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要求,分析当前福建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营经验,提出加快发展福建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为福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给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休闲期不同时间深翻、深松对0~300 cm土壤蓄水量、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及其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或深松均可提高旱地小麦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且欠水年效果明显,以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效果较好.休闲期耕作均显著提高了小麦蛋白质产量.耕作时间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降雨年型不同而异,欠水年的休闲期耕作均显著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丰水年在麦收后15d耕作显著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麦收后45 d耕作则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尤其显著提高了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从而改善了品质.此外,丰水年麦收后45 d耕作可提高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旗叶和籽粒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降低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籽粒蛋白质的累积在麦收后15d耕作条件下与籽粒GDH活性关系密切,而麦收后45 d耕作条件下与旗叶GS和GOGAT活性相关性较大.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在不同降雨年型下均可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且欠水年效果较明显;耕作时间对土壤水分、小麦氮代谢酶活性、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具有较大的调控效应,休闲期雨后耕作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形成,且深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北部的旱地粒用高粱是种在缺氮土壤上的。各年份之间氮的最适用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地的历史情况。同样,不同氮源和施用方法在各年份与各地块间,其相对有效性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氮源之间以及施用方法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而一般试验田之间的差异又往往很大,所以要检测前者差异常常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