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对引进国内外的3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比较生长第3年的越冬率、茎叶比、鲜干比、再生速度及不同茬次的株高、生长第3年的干草产量、生长第2年和第3年的总产量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种植第3年,公农1号、肇东、龙牧806、敖汉苜蓿和龙牧801等苜蓿品种适宜在内蒙赤峰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兴安盟地区旱作条件下适宜引进栽培的优良苜蓿品种,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种植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通过连续2年观测参试品种的越冬率、株高、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等指标,对旱作条件下11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图牧2号、敖汉苜蓿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平均越冬率较高;SK3010、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和敖汉苜蓿在株高、生长速度和干草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图牧2号的茎叶比均最大,其次是呼伦贝尔杂花苜蓿、SK3010和敖汉苜蓿;WL168HQ、斯普雷德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18%;巨能2和斯贝德的粗纤维含量较高;WL168HQ、呼伦贝尔杂花苜蓿、WL343HQ、SK3010和WL319HQ的粗灰分含量均高于10%。对11个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产量特性和饲用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的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4.
沙地生境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其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于2017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选择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3个紫花苜蓿品种,7月1日开始播种,每5天播种1期,共10个播期,分析播期、生产性能、越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植当年苜蓿播种越晚干草产量越低,骑士T干草产量在7月2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公农1号干草产量在7月16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擎天柱干草产量在7月1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随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株高、单枝条重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苜蓿越冬率从播期7月16日开始显著降低,公农1号在7月16日以前播种越冬率显著高于骑士T和擎天柱(P<0.05);播种翌年第1茬苜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2,3茬则无明显变化;苜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都随播期的推迟呈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株数逐渐降低。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最佳播期为7月1日—7月16日。  相似文献   

5.
川北地区紫花苜蓿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川北丘陵低山区的生产性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株高、分枝数、主根长、再生速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权重顺序为株高>分枝数>主根长>鲜草产量>茎叶比=再生速度>干草产量;在川北地区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是猎人河、霍普兰德和WL323等,爱菲尼特、特瑞和农宝等品种生产性能较差,苜蓿王和胜利两个品种虽然鲜草产量较高,但其再生速度慢,且苜蓿王茎叶比低,胜利干物质含量低,因而综合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6.
草甸草原区引种苜蓿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区引种9个苜蓿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实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苜蓿枝条数、生产力和越冬率的测定,初步评价不同苜蓿品种在草甸草原区的适应性,旨在以不同指标之间的综合评定来探究当地苜蓿种植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枝条数不同,其中肇东苜蓿两年的平均分枝数达到103个/株,分枝数最低的是先行者苜蓿,两年的平均分枝数仅为44个/株,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苜蓿生产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肇东苜蓿苜蓿Beaver苜蓿Rambler苜蓿Nordica龙牧801先行者中草3号苜蓿Algoquin敖汉苜蓿;其中肇东苜蓿年平均产量较高,为1 634.3kg/hm~2;这种苜蓿越冬率也较高,可达85%。说明在内蒙古草甸草原地区,这种苜蓿栽培早期的适应性较好,适合在当地大面积种植,提高苜蓿产量,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8.
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和5个生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构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秋眠级直接影响的性状有鲜草产量、株高、主茎长、茎节数、叶面积、叶长、叶宽和越冬率等8个性状,其中产草量与秋眠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06,越冬率与秋眠级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57,其余6个性状与秋眠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叶面积0.995、主茎长0.987、叶长0.983、株高0.940、茎节数0.900、叶宽0.885;所测苜蓿的5个生殖性状,均与秋眠级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生殖枝数-0.959、种子产量-0.958、荚果数/生殖枝-0.954、千粒重-0.943、种子数/荚果-0.859。  相似文献   

9.
2013~2017年在海河平原区对3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从生育期、越冬率、枝条数、冬前株高、株高、茎叶比、草产量、饲用品质等方面开展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随着苜蓿秋眠级数的降低,有返青期提前的趋势,秋眠级越高,返青期越晚;大多数品种第4~6茬开花现象不明显。高秋眠级品种越冬率、单位面积枝条数、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1);株高和冬前株高表现相反:秋眠级8级以上苜蓿品种秋播第1年越冬率仅有40%左右,这类品种越冬存在较大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秋眠级与冬前株高、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枝条数、CP、RFV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越冬率和冬前株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0.86,相关性最强。综合分析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秋眠级为3~5级,该试验中适应性较好的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6号。  相似文献   

10.
以10个不同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苜蓿越冬率与越冬前株高、分枝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之间的关系。参试的10个苜蓿品种越冬率、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和根颈入土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中苜蓿品种SPYDER越冬率、分枝数、根颈入土深度、根颈直径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 WL712株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SPYDER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利用灰色关联对不同秋眠级苜蓿进行综合评价,其中SPYDER表现最优。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越冬率与越冬前株高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 01),进行线性回归两者高度拟合;越冬率与根颈入土深度、根颈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其中根颈入土深度相关系数最大,两者呈非线性相关,根颈直径与越冬率呈高度拟合的线性关系。结果可知,越冬率的高低与越冬前株高、根颈入土深度和根颈直径有关;灰色关联度法对10个不同秋眠级苜蓿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适合宁夏北部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是SPYDER。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冬季田间积雪覆盖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越冬率、产草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秋眠型(1,3级)、半秋眠型(5级)及非秋眠型(7,9级)紫花苜蓿,设置覆雪及不覆雪处理,观测紫花苜蓿根冠处及田间土层(1,20 cm)温度变化,测定其越冬率、株高、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与不覆雪相比,覆雪可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覆雪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及干草产量呈上升趋势,覆雪可保证紫花苜蓿正常生产性能。与不覆雪相比,覆雪仅影响翌年第一茬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而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无明显影响。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在有积雪覆盖的情况下,秋眠级3级的‘中苜2号’和秋眠级5级的‘Archer’品种的越冬率、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表现良好,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微生境下科尔沁沙地苜蓿的生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尔沁沙地,通过对洼地、坡地、岗地等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测定二龄苜蓿的产量及生长特性,分析了微环境对沙地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洼地年干草产量最大,达14 173.47kg/hm2,显著高于坡地和岗地生境苜蓿产量;岗地条件下苜蓿干草产量最低,达7 415.58kg/hm2。苜蓿干草产量与苜蓿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苜蓿根系生长受不同生境影响较大,岗地苜蓿根系长势明显低于洼地苜蓿和坡地苜蓿,苜蓿根体积、根颈粗度和根干重都相对较小,分别是250.3cm3,3.58mm和82.4g。洼地苜蓿根体积、根颈粗度和根干重均最大,分别是443.8cm3,4.44mm和146.2g。洼地每株苜蓿根瘤菌数显著多于坡地和岗地,达到16.7个/株。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S_(1):13.5 kg·hm^(-2),S_(2):18.0 kg·hm^(-2),S_(3):22.5 kg·hm^(-2))和行距配置(R_(1):15 cm等行距,R_(2):20 cm等行距,R_(3):两窄一宽15 cm+15 cm+20 cm,R_(4):一窄一宽15 cm+20 cm)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18.41 t·hm^(-2))、粗蛋白含量(21.00%)在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 cm+15 cm+20 cm时最高。中性洗涤纤维(36.50%)和酸性洗涤纤维(26.59%)含量在行距为20 cm时最低。相对饲喂价值(171.98)在播种量为18.0kg·hm^(-2)和行距为20 cm时最高。3年各项指标数据取其平均值,经主成分分析(PCA)可知,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叶茎比、分枝数和中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大,株高和酸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小。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cm+15 cm+20 cm时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是该地区紫花苜蓿草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北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常出现极端降雪情况,使得苜蓿遭受冷害和冻害的威胁,导致苜蓿生产性能下降,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探究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越冬率及干草产量对北疆地区冬季覆雪厚度的响应,明确不同覆雪厚度下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各抗寒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秋眠级为1级的紫花苜蓿品种驯鹿、3级的康赛、5级的巨能551、7级的赛迪7和9级的WL656HQ,覆雪厚度设置为0、10及15 cm,对紫花苜蓿根冠层土壤温度变化、土壤表层(1~10 cm)日温度变化、表层土壤(0~15 cm)平均含水率变化、根颈中抗寒生理指标变化及越冬率进行观测和分析。发现冬季积雪可以维持紫花苜蓿的根冠部及根颈下土壤层的温度动态平衡,使得各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在覆雪条件下均显著提高(P<0.05);与不覆雪相比,覆雪后各紫花苜蓿的丙二醛含量有所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干草产量均有所增加。通过主成分综合分析发现,覆雪15 cm处理下,秋眠级为5级的巨能551的越冬率、抗寒性指标及干草产量等综合评分表现优异,比较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6.
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甘肃省河西地区优良紫花苜蓿品种的引进,在甘肃省高台县对引进的9个国内优质苜蓿品种进行了定量灌溉、无追肥模式的区域试验,观测分析了各品种的产草量、株高和茎叶比等指标。结果表明:9个苜蓿品种在高台地区普遍生长良好,生育期差异不明显;3年平均株高甘农3号最高,为94.3 cm,草原3号最低,为82.5 cm,中苜1号、甘农3号3年平均株高均显著高于草原3号(P<0.05),其他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年平均干草产量中苜1号最高,为238.41 kg/100 m^2,甘农8号最低,为200.08 kg/100 m^2,中苜1号、新牧1号3年平均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甘农8号(P<0.05),其他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评价认为,供试9个苜蓿品种综合生产性能均较好,适宜在甘肃高台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