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大水淹蘖的效果优于落干烤田,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穗数型品种无论哪种控蘖方法,最佳处理时期为田间茎数达到计划亩收获穗数的80%,持续10-12天;穗重型品种,大水淹蘖的最佳时期为田间茎数达到计划亩收获穗数的80%;而落干烤田的最佳时期是田间茎数达到计划亩收获穗数的100%时,两种处理方法,不影响出叶速度,对水稻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麦茬移栽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烤田始期、烤田历时天数两个关键烤田要素着手研究,初步提出了麦茬移栽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的定量化指标。研究表明:烤田始期指标为田间茎蘖数等于计划穗数,即“够苗烤田”为宜;烤田历时天数宜掌握在14天左右。并从稻作生产实际操作的角度,粗浅地讨论了灵活应用定量化指标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7月和8月的农事节气为小暑、大暑、立秋和处暑.水稻、夏玉米和棉花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高温高湿天气加快农作物生长,多种病虫草害发生加重,要及时进行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 水稻进入穗分化前对总茎数少的地块施保蘖肥,施用尿素7.5 kg/667 m2.总茎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时落干烤田.穗分化后至抽穗期间恢复水层管理,保持3~5 cm水层.扬花灌浆期采取后水不见前水的间隙灌溉方式,水层深3~5 cm.  相似文献   

4.
寒地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挂牌观察表明:因品种熟期、插植密度、秧苗素质的不同,分蘖出生迟早、及成穗率差异均较大。本田分蘖成穗率与分蘖出生于移栽后的天数呈直线负相关,由于分蘖成穗率下降呈连续变化。故茎蘖数与最后收获穗数相同时期不宜称之为有效分蘖终止期而应称为茎蘖等穗期为宜。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田群体晒田时期在距拔节期20d左右的6月中旬分蘖高峰期,气象因子初步分析, 6月15日左右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上为晒田始期临界点,以晒田至复水期(各处理均晒田7d)时段内平均积温166.5±4.48℃,日均23.8±0.61℃达到分蘖高峰期,其中以晒田前期是增加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关键时段;适宜晒田的茎蘖数以达到17--18万株/666.7㎡开始晒田;秧苗移栽大田至返青期,群体茎蘖数出现平均减蘖30%左右,以此权衡适宜移栽基本苗数。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垦区寒地条件下,对穗数型品种和穗重型品种在不同时期控蘖构成的群体进行了单株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达计划穗数80%时控蘖主要利用的是0、0-2、0-3、0-4、0-3-1蘖位的分蘖,达100%时控蘖主要利用的是0、0-2、0-3、0-4、0-5、0-2-1蘖位的分蘖;穗重型品种达计划穗数80%及100%时控蘖主要利用的都是0、0-3、0-4、0-5蘖位的分蘖.无论是穗数型品种还是穗重型品种,与CK相比两个控蘖处理都能提高各级蘖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控蘖剂对超级早稻品种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喷施控蘖剂和喷施清水两种处理,研究了控蘖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株形态,孕穗期田间小气候及群体质量特征的影响。[结果]喷施控蘖剂处理能显著减少无效和低效分蘖的发生,增加高峰苗期分蘖构成中高效分蘖(单茎4叶及以上分蘖)所占比重。喷施控蘖剂处理的穗长、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二次枝粳数及着生其上的二次颖花数及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未喷施控蘖剂的对照。同时喷施控蘖剂能增加株高,中后期群体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孕穗期上三叶叶温和群体的透光性,增加叶片SPAD值,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但也表现出稻株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减小等特点。[结论]喷控蘖剂措施处理最终表现为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上升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
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4年在江苏地区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基蘖肥用氮量,增加穗粒肥用量(穗粒肥占总施氰量的40%~50%),并适当提早搁田期(当群体茎蘖数达70%~80%时搁田),能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有利于促进有效蘖的生长,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总粒数,协调穗粒关系,穗数和大穗得到统一,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并能提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抽穗期群体单茎茎鞘重,改善群体冠层结构,延长抽穗后功能叶的寿命,提高抽穗后的群体光合效率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密肥条件对小麦中期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婧霖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7-168
本试验设密度和施氮量两试验因素,考察其对小麦茎蘖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与密度、施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随密度、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群体茎蘖数在不同的密度、施氮水平间总体上呈极显著差异;拔节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无效分蘖的退化消亡,在群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下,各处理间茎蘖数与成穗数在总体上差异变小.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茎蘖数和成穗数表现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2016—2017年度氮高效品种筛选和展示田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茎蘖数随时间、叶面积系数随积温呈e的二次多项式指数曲线变化;干物重随时间变化为Logistic曲线,随积温变化为二次多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产量主要取决于穗数,冬后茎蘖数与穗数正相关,挑旗后茎蘖数与产量、叶面积系数与穗数、产量正相关,拔节后干物重积累与穗数、产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