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条溃疡菌侵染橡胶树皮的过程和橡胶树皮的反应作了初步观察。当条溃疡菌侵入树皮后,受侵染组织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形成一个深褐色层,我们称为褐变层。褐变层正是田间观察到的慢性扩展型病斑的特征,同时发现菌丝仅存在于褐变层包围的组织中,而在褐变层中没有菌丝生长。褐变层可能起阻止侵染进一步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甜菜根腐病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根腐病在黑龙江省甜菜产区发生比较普遍,尤其在老甜菜区发生更为严重,危害程度也更大,一般可造成甜菜减产10%~40%,个别地块甚至绝产。1 症状类型及发病规律甜菜根腐病是甜菜块根在生长期间,受多种真菌和细菌分别或混合侵染造成的,使块根组织腐烂、变褐。因侵染的病原菌不同,产生的症状亦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4种类型:1)镰刀菌根腐病。病菌由伤口侵入,病部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的病斑,以后逐渐向块根内部扩展,破坏块根的薄壁组织、筛管和导管,损害了甜菜的输导组织,使病部变褐,后期块根呈干腐状,内部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3.
郝秉中  吴继林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1):15-19,T001,2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引起的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ll.Arg.)无性系 RRIM600条溃疡病,比较了正常树皮(即不施乙烯丰树皮)和施用乙烯丰(2—氯乙基磷酸,乙烯释放剂)树皮接种后菌丝的侵染和寄主细胞的反应。在正常树皮中,菌丝主要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并引起细胞壁分解。菌丝也常常垂直穿透寄主细胞壁而在细胞内形成吸器和细胞内菌丝。当开始垂直穿透时,寄主细胞壁常常形成乳头状突起。吸器具有吸器外基质(extrahaustorial matrix),也常常具有领(collar)。施用乙烯丰的树皮病斑比正常树皮上的较早停止扩展而且病斑小得多,但是未发现菌丝侵染和寄主细胞反应的方式有明显差别。据用商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树皮细胞壁试验,乙烯丰处理的树皮比正常树皮较能抵抗这些酶的分解。这些事实表明,乙烯丰诱导的寄主细胞的变化使菌丝侵染延迟,但并未杀伤病原,也没有完全阻止穿透。  相似文献   

4.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长季后期的常见病,其危害很大,现已成为葡萄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三葡萄霜霉病的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稍、果柄、花梗、果实等.叶片发病,初期呈现半透明油质状小斑点,后扩展为黄褐色大班.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即为病菌的抱囊梗和抱子囊.病班最后变揭干枯,叶片早落.其他部位发病症状也同叶片相近,病部激凹陷.幼果染病后,油部褪色,变硬下陷,并生白色霜状零层,随即皱缩脱落.果实着色以后,就不再受浸染,但病果含糖量降低,品质变劣,易脱落.2发病规律此病一般在6月份发病,…  相似文献   

5.
 1982~1985年在辽宁省丹东市前阳水稻试验站对用三个田间抗性亲本配成的六个组合(银河/蒙古稻、蒙古稻/银河、誉锦/蒙古稻、蒙古稻/黎明、银河/水原300粒和银河/京越1号)的F_1、F+2和F_3代的表现做了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上的侵染点数和感病病斑数、病斑在单位时间内的扩展速度、发病叶面积百分率(DLA)以及穗颈瘟百分率在F_2和F_3的分布都为连续正态或偏态分布,变异位于双亲之间,很少有超亲现象,证明这种田间抗性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广义遗传力(平均)和狭义遗传力(平均)分别以单位叶面积上的感病病斑数(h_B~2=79.5%)和穗颈瘟百分率(h_N~2=65.3%)最高。各性状的亲子相关都达显著水平。文中提出,育种中田间抗性的选择,低世代(2—4代)以DLA为指标,高世代(5代以后)以感病病斑数和病斑扩展速度为指标。对叶瘟和穗瘟抗性的选择应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6.
木薯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0年,在海南岛发现一种木薯细菌病害,此后在广东、广西一些地区的调查,也发现此病,其主要症状是:初时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角形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叶片凋萎,干枯,最后脱落;被侵染的嫩茎和叶柄渗出橙黄色的胶滴,覆盖在病部表面,随着病斑扩展,病部下陷变褐色,周围着生的叶片凋萎,严重时生长点死亡,顶端回枯,病部维管组织变褐色。通过症状观察,显微镜诊断,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测定,可以肯定,引起这一木薯细菌性疫病的病原细菌是Xanthomonas manihotis (Arthaud-Berthet) Starr。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橡胶树叶片中胶孢炭疽菌的染色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明确胶孢炭疽菌在橡胶树叶片中的侵染结构,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在脱色剂(0.15%三氯乙酸乙醇溶液∶氯仿=5∶1)处理12 h,1%刚果红染色剂抽滤染色3 h的条件下,能清晰观察到胶孢炭疽菌在橡胶树叶片上的发育进程和侵染结构。结果表明,在28 ℃、100%相对湿度培养条件下,接种橡胶树淡绿期叶片2~6 h为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12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大于85%;8~12 h为附着胞形成高峰期,接种12 h约75%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少数附着胞中央部位开始形成侵染钉;24 h为侵染钉形成高峰期,同时分生孢子萌发形成多个芽管;36 h时附着胞顶端再次萌发产生次级附着胞,从而进一步侵染周围细胞,叶片出现零星病斑;48 h时芽管不断分支异化成菌丝并产生次级分生孢子,叶片出现大量典型的炭疽病病斑;72 h后菌丝在叶片表面纵横扩展,随机分支,逐步形成网状分布。随着菌丝的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侵染部位组织出现褐色坏死病斑。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着色效果好,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橡胶树叶片中胶孢炭疽菌的染色方法,进一步明确了胶孢炭疽菌的侵染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大豆锈菌在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菜豆和豇豆叶片上的致病反应。接种后锈菌均能在上述植物的叶片上形成侵染病斑,病斑形成时间和形态因物种而异;锈菌在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可形成孢子堆,豌豆叶片上的孢子堆能释放出具有交叉侵染能力的夏孢子;锈菌在绿豆上可形成具有突起的病斑,在其它豆科叶片上仅形成过敏型枯死病斑,不形成孢子堆。组织学观察表明: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孢子堆周围组织布满菌丝,孢子堆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夏孢子;其他豆科植物叶片上的病斑中仅含有一些细胞碎片,未见孢子堆和夏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9.
用剪叶、针刺和喷雾接种法,研究稻白叶枯病菌系对IR_8、IR20和IR1545的侵染,结果表明,无论病斑还是病痕都不受影响。用这些接种方法接种,潜育期不同,但抗性没有变化。从带有Xa5基因的DZ192抗源所育成的品系,分别与同1群菌系反应一致,都没有完全的抗性。一群菌系对TKM6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与2群菌系对TKM6、DZ192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显著不同。如同株龄一样,叶龄从幼龄到老龄受病菌的侵染有变化,但只有在水稻栽培品种与细菌菌系能亲和的组合中才能观察到病斑长度的显著差异,具有“成株”抗性的育成品种,例如IR1695和IR944,用所有致病菌群的菌系进行鉴定,其病斑长度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逐渐减小。中感的栽培品种与部分抗性品种比较,当接种量低时,其病斑长度显著减小,然而成株抗性品系的病斑与对照品种IR8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黑根腐病是棉花苗期发生的病害之一 ,其病菌为 Thielarviopsis basicola ( Ber K .et Br.)Ferr,近年来在聊城发生较为严重 ,尤其是 2 0 0 3年5月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 ,致使有的田块发病率达到了 70 %以上 ,发病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大量死苗。棉黑根腐病不同于棉花根腐病 ( Phyma-totrichum omnivorum ( Shear) Duggar) ,又称得克萨斯病 ,是我国法定禁止入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1棉花黑根腐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首先从根毛开始发生 ,并逐渐扩展 ,致使受侵染后的根系表皮、皮层变褐腐烂 ,常延至下胚轴 ,且根茎部肿…  相似文献   

11.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研究分生孢子浓度、芒果抗病性、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条件等因素对芒果炭疽病病斑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对病斑扩展有显著影响,接种4个分生孢子就能引起侵染;不同的芒果品种抗性级别和病斑大小之间显著相关;适合病斑扩展的温度是24~33℃,最适宜温度28℃;高湿和全黑暗条件有利于病斑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褐皮病橡胶树休割期病害径向扩展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秉中  吴继林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2):47-51,T001,2,3
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了褐皮病橡胶树在休割期间病害能够从老的病组织沿着径向扩展到形成层新产生的组织。在病害扩展过程中乳管最先表现出症状。感病乳管最初可见的超微结构症状是:除了一些橡胶粒子原位凝固外,还形成相当多的髓鞘状结构和在细胞核中出现细纤维。作者认为,关于橡胶树褐皮病的起因和扩展机制的流行观点很难解释这种休割褐皮病树的径向扩展。  相似文献   

14.
香蕉叶斑病是属真菌性病害,我省闽南香蕉产区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三种.褐缘灰斑病:先是叶面或叶背出现淡褐色条纹,沿叶脉纵向扩展为圆形斑或长条斑,暗褐色至黑色,后期条斑周缘呈褐色,中央灰白色,长有稀疏的灰白色雾状物,病斑大量发生时,会出现全叶枯死,挂果株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5.
花生短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是水稻生育期间的主要病害之一 ,分布全国各稻作区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茎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1 危害症状  苗瘟发生在三叶期前 ,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 ,上部变褐 ,卷缩而死。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 ,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 ,渐扩大为梭形斑 ,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 ,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 ,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这种病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黑豆品种的抗性机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线虫侵染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的组织病理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染初期,抗感品种侵入根内的线虫数量没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形成合胞体的时间要早于感病品种辽豆15,哈尔滨小黑豆较早地在中柱内形成了合胞体,抗侵入能力较弱。随着线虫的侵染,抗病品种逐渐形成过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线虫发育使根内形成非常少量的雌虫,其中灰皮支黑豆根内几乎没有雌虫形成,抗发育能力最强。感病品种辽豆15根内没有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形成了大量雌虫。在寄主维管束中,侵染后期中柱内形成的合胞体会使感病品种辽豆15木质部外移,根内导管数量减少,不利于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而3个抗病品种小黑豆的木质部组织结构没有发生病变,利于大豆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关系非常密切,玉米植株受大斑病菌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比对照明显增高。防御酶的作用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中不同防御酶对其大斑病抗性的贡献有差异。受大斑病菌侵染后,抗病性强的品种,PAL和PPO或PAL和POD酶活性发生协同增强,且从抽丝期到灌浆期酶活性协同增强的防御酶不发生酶活性衰减或衰减微弱;感病的品种,从抽丝期到灌浆期存在2种或3种防御酶活性同时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19.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水稻的一种新病害—水稻褐变穗进行分离培养及病原菌鉴定,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菌种是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通过回接证明了水稻褐变穗确实是由链格孢引起的。其水稻褐变穗的症状是水稻出穗后不久遇强风易发生,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但水稻叶鞘几乎没有褐变。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1 0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得到1份高抗材料SX6907。SX6907在接种后20d不产生侵染病斑;在高浓度锈菌接种时,产生少数红褐色RB(Red-brown)病斑,但无孢子堆破裂现象,无孢子产生;SX6907的接种表现与已知抗病品种主要表现为黄褐色TAN型感病病斑明显不同。组织学观察表明, SX6907在接种部位造成细胞坏死,侵染点无孢子形成,其抗性表现为抗锈菌侵染。SX6907是一个优异的抗锈病资源,可做亲本在抗锈病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