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明单株马尾松生物量的生长模型及其林分的净生产力,为马尾松珠防林的规划、实施,珠防林配置、结构调整以及全省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黔南珠防工程马尾松幼林生物量及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16.58t/hm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依次为乔木层(66.59%)>草本层(19.36%)>灌木层(9.35%)>枯落物层(4.70%);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1.04t/hm2,各器官所占比例为树干(55.38%)>树叶(16.44%)>树枝(14.35%)>树根(13.96%)。2)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平均净生产力为7.44t/(hm2.a),各层次的平均净生产力依次为乔木层〔3.45t/(hm2.a)〕>草本层〔3.21t/(hm2.a)〕>灌木层〔0.78t/(hm2.a)〕。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5a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表现为连年净生产力大于平均净生产力,说明,该林分在5a后将进入生长的速生期,此期间对其施行抚育间伐、施肥、调整林分结构等管护措施,可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群落整体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
南亚热带丘陵3种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2)、木荷林(122.91 t/hm2)、针叶林(104.93 t/hm2)。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95.1%~9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为0.9%~4.5%,草本层为0.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2·a))、木荷林(17.93 t/(hm2·a))、针叶林(15.8 t/(hm2·a)),与林分生物量大小呈同样的规律。木荷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增量所占比例高于另外两种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量积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于2006年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紧密相关关系。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净生产力水平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时,林分密度为1 050和1 32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28.556和47.853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9.51和15.95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100和42.182 t/hm2,占总生物量的77.39%和88.15%;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2∶1时,林分密度810和1 17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49.482和76.556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6.49和25.51 t/(hm2·a),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4.340和72.733 t/hm2,占总生物量的89.60%和95.01%;当林分密度同为1 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84.586和106.904 t/hm2,平均净生产力为28.20和35.63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73.942和101.480 t/hm2,占总生物量的87.42%和94.93%,混交林群落生物量比纯林群落生物量高出26.38%。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尾叶桉纯林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均比混交林高。在6个林分更新处理中,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的混交比例为1∶1.6时,混交林的成层性最明显,林分总生物量、净生产力水平也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较佳的一种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4.
福建青冈萌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福建青冈萌林分生产力高,Ⅳ类地24年生林分生物量193.7t/hm^2,其中乔木层185.6t/hm^2;林分年均净生产量9.121t/(hm^2.a),其中乔木层7.733t/(hm^2.a);林分平均胸径11.4cm,平均树高9.8m,畜积量155.3m^3/hm^2,萌芽木占全林株数的74%;林分叶面积指数7.515m^2/m^2,叶对树干净同化率75.5g/(m^2.a)。  相似文献   

5.
大容山自然保护区6种林分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对6种主要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和林地蓄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的土壤容重在0.99~1.34 g/cm3之间,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在48.32%~62.54%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变化在5.40%~26.35%之间,阔叶林地大于针叶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在8.36~33.43 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5.32~23.14 mm/min之间,阔叶林的渗透性能优于针叶林。6种林分土壤0~60 cm层次的有效蓄水量大小依次为:尾叶桉林(1 414 t/hm2)>红椎林(1 170 t/hm2)>杉木林(1 083 t/hm2)>火力楠林(1 023 t/hm2)>米老排林(831 t/hm2)>柳杉林(748 t/hm2)。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浙江景宁高演林场19年生的厚朴人工林进行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71.16t/hm2,平均净生产量为4.02t/hm2·a。其中乔木层总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62.78t/hm2·a和3.30t/hm2·a;树皮生物量为6.64t/hm2,净生产量为0.35t/hm2·a。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材料,对1.5~4.5 a生厚荚相思人 工林的 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树叶和活枝外,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 物量均随林 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1.5、2.5、3.5、4.5 a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64、28. 70、42.15、 75.45t·hm -2 ,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951、16.357、17.145、21.554t·hm -2 ·a -1 ,林下 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干皮和枯枝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 、活枝、粗根 和细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杨树林、灌木林、灌草丛等6类典型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样方收获法,对6种典型植被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分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典型植被类型生物量不同,依次为油松林(158.63t·hm-2)、华北落叶松林(144.72t·hm-2)、杨树林(121.30t·hm-2)、白桦林(99.25t·hm-2),灌木林(26.33t·hm-2),灌草丛(3.27t·hm-2)。(2)各森林植被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干根枝叶,只有华北落叶松表现为树枝大于树根。阔叶林树根生物量大于针叶林树根生物量,但叶生物量小于针叶树种。(3)各森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优势树种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占主导地位。(4)杨树林生产力最高。针叶林的生物量虽高,但是生产力相对比较低。(5)关帝山林区植被具有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
土贡优良种源马尾松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247-1251
对55年生广西苍梧县天洪岭林场土贡站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贡种源马尾松不同径阶间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地上部分:树干大枝小枝叶;地下部分:根蔸粗根中根细根;生物量在树干上的累积增加量最明显;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468.64 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最大,为343.14 kg/株,其次是根87.08 kg/株,叶的生物量最小,为6.10 kg/株。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8.52 t/(hm2·a),其中,树干净生产力为6.24 t/(hm2·a),占比为73.22%;根系净生产力为1.58 t/(hm2·a),占比为18.58%;各器官净生产力从大到小排序为树干根系大枝小枝叶。  相似文献   

10.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人工林(10a)和马尾松天然林(15~20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林分生物量,分别样地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碳含量,探讨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巨尾桉植株的碳含量(经各器官生物量加权)平均为47.32%,比马尾松(50.17%)的低5.7%.巨尾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23.086t/hm2,是马尾松天然林(88.238t/hm2)的1.40倍;其植被(含凋落物)生物量和碳贮量分别为115.082t/hm2和53.712t/hm2,依次是马尾松天然林(生物量40.686t/hm2和碳贮量19.421t/hm2)的2.83倍和2.77倍,差异极显著(p<0.01).两种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差异与其生物量的差异相一致,表明桉树人工林取代马尾松天然林可以提高森林植被生产力及其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为提升浙江省针阔混交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以1999、2004、2009年共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样地和样木数据为研究材料,提取胸径、树高、材积和针叶树种的非空间结构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各时期的非空间结构分布形态进行函数建模,探究变化特征。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进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再进行非空间结构与生产力的偏相关分析。  结果  各时期森林非空间结构因子在形态上存在规律性的分布特征。非空间结构因子与生产力间呈正相关趋势。1999?2009年,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比例逐期上升,生产力第1期(1.39 t·hm?2·a?1)高于第2期(1.15 t·hm?2·a?1)。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值呈近似正态分布。  结论  在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中,为保证林分处于高生产力的状态,要优先考虑针阔混交的比例。针叶树种比例应维持在50%以上,针叶树种比例偏低的混交林要进行人为干预。胸径若低于10.00 cm要加强抚育,高于12.00 cm应及时进行采伐。单株材积均值应维持在0.040~0.070 m3·株?1,树高在7.00~10.00 m。图6表5参3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湖北全省内的12种森林类型中设置212块样地,采用标准木全株收获法测定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评估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地区间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森林类型灌木层碳密度介于0.44~8.35 t·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80 t·hm-2,最大的为天然阔叶中龄林,最小的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从森林起源上比较,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明显高于人工林;从森林类型上比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而从龄组上比较,灌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地区间天然林灌木层碳密度除神农架林区与其他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地区间无差异。因此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只与森林起源、森林类型和林龄具有密切联系,与地区间的分布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部风景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日本中部的3个风景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7562、6023和5565kg/hm^2,养分年归还量分别为233.87、125.20t 140.23kg/hm^2,各养分中N、K和Ca的归还量大于P和Mg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养分年归还量的64.19%-79.29%。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Mg的利用效率高,表明Mg可能是这2种风景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浙江省缙云县1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在推算不同群落类型(松林、杉木Cunnunghamia lanceolata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灌木林等6种群落类型)生物量的基础上,估算了公益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并通过碳税法、工业制氧法对缙云县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缙云县公益林生物量现存总量为282.73 × 104 t,单位生物量为93.21 t·hm-2,杉木林单位生物量最高(102.61 t·hm-2),阔叶林次之(100.93 t·hm-2),灌木林最低(21.76 t·hm-2);公益林平均植被碳密度为47.37 t·hm-2;固碳释氧总量为38.59 ×104 t·a-1,总价值4.07亿元·a-1。对缙云县公益林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图3表6参25  相似文献   

15.
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麻栎、油松、及其混交林中,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了枯落物的生物量、持水性能和养分元素含量。结果是:天然林各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在10.22~13.89t/hm2之间,差异甚小;油松人工林最高,为23.67t/hm2。净拦蓄量以麻栎林最高,为30.62t/hm2;松栎混交林次之,为20.73t/hm2;择伐油松林最低,为13.77t/hm2。择伐可使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减少约41%,净拦蓄量降低约22%。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中,养分元素总贮量有很大差异。以松栎混交林最高,为532.92kg/hm2;麻栎林次之,为434.31kg/hm2;油松林最低,为383.80kg/hm2。但各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皆为:Ca>N>K>Mg>P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隹)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  相似文献   

17.
森林演替中的土壤氮素转化是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探讨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酶活性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及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森林公园不同演替阶段三种林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1 hm~2长期观测样地,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SON和葡糖胺糖苷酶、葡萄糖苷酶和木糖苷酶酶活性,分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森林土壤SON和酶活性特征,探讨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土壤SON表现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且针叶林的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总氮(TN)均低于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P0.05);阔叶林土壤葡糖胺糖苷酶、葡萄糖苷酶和木糖苷酶明显高于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与三种酶底物的亲和力最强,而落叶阔叶林土壤酶活性最高;冗余分析显示SON与三种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和亲和力与土壤TN、NH_4~+-N和MBN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SON和酶活性差异明显;SON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SON转化相关的酶活性亦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强。亚热带森林植被正向演替伴随着土壤氮素养分快速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a 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基于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条长 420 m、宽 10 m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a 多样性测度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效应,以及 a 多样性测度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取样尺度逐步扩大,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值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表现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 a 多样性测度具有强烈影响。综合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云冷杉林样带 a 多样性研究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为 60 m,而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为 90 m,即云冷杉林样带上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明显小于针阔叶混交林样带;2)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上 a 多样性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比云冷杉林样带更趋于多变,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高于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浙江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和立地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公益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方法  依托浙江省3个县的公益林调查数据,探索10个土壤和地形因子(土壤吸湿水、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厚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对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  谱系多样性较物种丰富度能更好地区分森林类型,其中阔叶林和混交林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针叶林则拥有高生物量。仅考虑单独因子的作用,谱系多样性(P=0.041)和物种丰富度(P<0.001)在阔叶林中对生物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考虑环境因子的效应时,物种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土壤速效氮、土壤厚度和土壤吸湿水对阔叶林中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厚度和土壤酸碱度对针叶林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谱系多样性在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生物量有消极影响。  结论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浙江公益林的生物量。在未来公益林的经营中,应对不同森林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土壤肥力,改善阔叶林的物种结构,以期更好地维持和提升公益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图2表2参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