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e型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和2007年连续2年4个e型杂交早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播始天数等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随着播种期提早产量呈增加趋势;单株产量不仅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还与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穗长则是通过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沙地区早晚稻生长气象条件及品种搭配.[方法]利用长沙市1909 ~2011年气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长沙地区早稻播种至晚稻齐穗生育期天数和积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早稻播种移栽、晚稻抽穗开花农业气象指标,初步分析了双季稻早、晚品种的搭配方案.[结果]长沙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 80%保证率为3月3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终日80%保证率为9月10日左右,10 ~22℃持续天数80%保证率为170~179 d,10 ~22 ℃积温80%保证率为4 101 ~4 200℃·d.该地区以早稻中熟+晚稻中熟的早晚稻品种搭配为最优方案,早稻早熟+晚稻迟熟为次优方案.[结论]该研究为长沙地区早晚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协优9308和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优培九在浙南作连作晚稻栽培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种期。两年的试验表明,两优培九6月21日之前为适宜播种期,能达到安全齐穗,产量稳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高;6月21日以后播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6月27日以后播种,结实率急剧下降。两优培九感温性强、感光性弱,6月12日至6月27日播种播始历期仅相差2d。6月27日以后播种,由于幼穗分化期低温,两优培九的播始历期反而延长。试验还发现抽穗期低温会延长水稻始穗至齐穗期,相对于对照协优9308和汕优63,两优培九对抽穗期低温不敏感。两优培九在浙南的光温条件下作连作晚稻栽培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甬优12号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进行了甬优12号不同播种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甬优12号的产量影响较大,甬优12号在宁波市鄞州区作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底,每推迟10d播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西南昌2012—2013年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数据,调试ORYZA2000模型中的作物参数;利用调试后的作物模型模拟数据与整理后的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对超级杂交早稻发育期、地上生物量、穗生物量等进行回代检验和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开花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1~3 d,成熟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0~3 d;开花期、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2%、3.3%,成熟期穗生物量的平均误差为2.0%;调试后的ORYZA2000作物模型可用于对超级杂交早稻的生长进行模拟,可为评价气象条件对超级杂交早稻发育期和生物量的影响提供定量化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技术是制种成败的关键,合理地确定父母本的播期及播差期是确保花期相遇的基础,确定播期及播差期的方法有时差法、叶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温度是影响杂交水稻生育的主要因素,文章重点介绍了气象条件对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的影响,提出了攸县杂交水稻制种最适花期,并根据杂交水稻制种播始历期的天数通过倒推法确定父本播期,运用双亲本从播种到始穗的有效积温差值确定母本的播种期,从而达到花期理想相遇,实现制种稳产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甬优4550"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适宜播种期,特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对其生育期、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甬优4550"生育期短,在7月10日播种仍能实现安全齐穗,适宜作为连作晚稻种植。为实现适龄移栽并发挥出"甬优4550"的产量优势,该品种宜在6月15~30日播种,以秧龄30d左右、人工移栽为宜。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的生育期因海拔、纬度和季节而异。海拔在500~1300m之间,全生育期天数与海拔呈直线回归关系;播种至齐穗天数,海拔在730 m以下的变化较小,海拔升高,变化增大,无论早、晚稻,随纬度增加,齐穗期推迟,每度的延迟率为1.68~2.51 d,杂交晚稻略大于早稻,不同播期间的生育日数变化较大,不同组合间也有差异;以播种至幼穗分化阶段的变异最大,齐穗至成熟阶段次之,穗分化阶段较为稳定,杂交稻生育期间的有效积温值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 m,齐穗和成熟所需积温值分别减少20~40℃和35~55℃;不同栽培季节,不同纬度及年份间的积温值差异较大,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几个杂交稻组合生长发育的气象生态模式,并结合各地的气候生态条件进行生育期预测,确定了湖南省不同稻作区杂交稻的安全栽培期。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京分期播种分析了两系法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两优培九的穗终极质量为 5.17~5.64 g,为重穗型杂交稻;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穗增重速率由快变慢出现的时间较迟,穗重的快速增加期长达19.1~25.5 d,比其他播期长8.3~10.6 d.穗增重需要的总天数与生长期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穗生长期平均温度低,则总生长时间缩短.穗重周增量与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以4月30日至5月10日播种对两优培九穗重较有利,穗增重速率下降时间较迟,能保持较长的活跃增重期,最终能达到较高的穗重.对于迟播的两优培九,在栽培管理上尤其要注意延迟后期的生理衰老,以延长活跃增重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确定杂交稻新组合甬优12和浙优18的适宜播种期.[方法]以水稻品种新组合甬优12和浙优18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时期进行播种,重点考查水稻的颖花退化和产量指标.[结果]试验得出,随着播种期延迟,甬优12和浙优18的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同时颖花退化率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不同播种期影响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在该试验范围内,甬优12和浙优18的产量均以5月10日播种最高,其次为5月25日播种,播种期过迟出现结实率下降、产量骤减.[结论]水稻品种甬优12和浙优18在浙江衢州地区的最适宜播种时间为5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11.
e型杂交水稻是高秆隐性(eui)杂交水稻的简称。本文介绍了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第一阶段有选择地利用现成的杂交稻亲本中的具有新质源不育系的保持系育成同型长穗颈不育系K17eA及其系列组合的情况,包括K17eA的选育经过,e型杂交水稻(K17eA系列组合)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性状、米质和抗病性表现,K17eA系列组合的育种技术体系、亲本种子原种生产模式、繁殖制种配套技术以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杂交晚稻机插不同播量条件下育插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杂交晚稻“江四优992”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不同播量软盘育秧机插与常规水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软盘育秧随播种量增加,漏插率降低,以90~100g芽谷/盘为最佳播量;机插秧虽然前期分蘖稍慢,但后期具有分蘖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的特点;机插稻的全生育期比手插稻延长2~3d;与手插稻相比,机插稻的穗粒结构合理,穗粒数多,产量高,平均增产10.2%。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天优3301再生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天优3301再生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途径,2007、2008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设置分期播栽试验,调查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天优3301从头季播种至再生季抽穗的积温为4000℃;早播早栽田头季显著延长营养生长期,结实期与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在安全齐穗期前抽穗,有利于建成多穗大穗、高结实率的群体;早播早栽田决定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穗数和每穗粒数,二者对产量提升的贡献率合占95%以上,其中头季以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再生季以穗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迟栽迟播田头季结实期寡照,再生季花期和结实期遇冷害频繁,最终结实率低限制了高产。天优3301作再生稻栽培,宜早播早栽、适当密植;头季高产须在形成足额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再生季高产的关键是促进腋芽萌发,形成比头季多70%~100%的穗数。  相似文献   

14.
优质中筋小麦晋太18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在山西中部麦区大面积推广优质中筋小麦晋太182,开展了播期和种植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晋太182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依次降低,穗长依次缩短,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均逐渐减少;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植株依次增高、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不孕小穗数增多。不同的播期有不同的最佳种植密度。晋太182适播期为9月24—29日,而以9月24日为最佳播期,适宜密度为375万~525万株/hm2,450万株/hm2为最佳密度。晋太182在因前茬作物不能及时收获而晚播的条件下,通过增大种植密度同样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播种期对“鄂皮5号”大麦的产量及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皮5号大麦14期大幅度播种期试验表明:各播期均可收到产物,其中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各期产量较高,且居同水平,无显著差异;11月上旬各播期产量最高;10下旬和12月各播期居另一相似产量水平;播期每推迟10d,熟期提早8.8d;单株成总数降低;主茎株高降低2.9cm,节数(叶片)少0.11个,穗长短0.11cm,从二月份起各播期的不孕率大幅度上升;影响各插期产量的三要素中,总小穗数和千粒重变幅不大,与产量正相关不显著,(r_b=0.3396.r_e=0.4708),总穗数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r=0.942).试验结论将14期播幅分为适宜播期,可播期,不宜播期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期和插秧苗数对杂交稻特优10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晚两季探讨不同播期与苗数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03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与苗数的变化主要引起穗粒数和穗数的变化。通过适宜的播期与适宜的苗数,在足够穗数的前提下,可以发挥特优103的大穗优势,提高其增产潜力。特优103在闽南作早、晚季高产栽培试验,在中肥水平条件下,早季2月中旬,晚季7月中旬初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插65万苗左右,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杂交晚粳稻甬优538在浙北嘉兴的最适播种期。[方法]以常规晚粳主栽品种秀水134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处理,研究其对甬优538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期与其齐穂期、全生育期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延迟、缩短0.31、0.71 d;与其株高、总叶数呈弱负相关,每迟播1 d,株高下降0.34 cm、总叶数减0.02叶;与其有效穂数、穂总粒、结实率均呈弱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每迟播1 d,分别减少0.043万/hm~2、0.92粒、0.1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3 g;与其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产量最高点播种期为5月23日,过此期随播期延迟产量下降。[结论]甬优538高产稳产,播种期弹性大,单产≥13 000 kg/hm~2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15日~6月6日。  相似文献   

18.
1982~1987年,在湘中的长沙。湘北的常德和湘南的郴州3地区,对威优35,威优49。威优64和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组合物质生产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干物质产量有2个高峰播种时段,即4月上旬和7月上旬;生育后明干物质积累受播种期影响大;湘北地区杂交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净同化率在生育前、中期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在后期则表现相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与温度、日照的相关性显著。湘北地区杂交水稻产量较低与其生育前期于物质积累较多,中,后期积累较少。且物质运转率(经济系数)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源A5、源A10的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三系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3~6月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农场对源A5、源A10、珍汕97A、金23A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试验,调查和测量开花历期、单穗逐日开花动态、日开花动态、闭颖开花率、柱头外露率和开颖角度。[结果]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源A5整体开花历期为14d,单穗开花历期为6 d;开花后第2天进入盛花期,占开花数的30.71%;开花时间为08:00~14:0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2:00;闭颖开花率占47.7%,柱头外露率为66.9%,颖壳张开度29.1°。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源A10整体开花历期为14 d,单穗开花历期为6 d;开花后在第2天进入盛花期,占开花数的33.79%;开花时间为08:00~14:0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2:00;闭颖开花率占49.2%,柱头外露率为72.9%,颖壳张开度30.3°。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珍汕A整体开花历期为15 d,金A整体开花历期为17 d,单穗开花历期均为7d;开花盛期均出现在开花后第4天;开花时间分别为09:00~13:00、08:00~14:00,开花高峰期分别为11:30、11:00;闭颖开花率分别占30.2%和35.4%,柱头外露率分别为46.7%和77.3%,颖壳张开度为26.4°和25.6°。[结论]该研究可为新的不育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杂交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