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为明确桑天牛寄主选择行为策略及不同环境条件对其繁殖行为的影响,在室内选择和非选择性条件下测试了桑天牛对不同补充营养材料的行为响应,在人工模拟环境条件下观察桑天牛交配行为和产卵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在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以构树最多,单头雌虫总产卵量以杨树最高,卵孵化率在不同补充营养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非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以桑树最多,而构树上着卵量达最高,桑树和杨树次之,对乌桕和苦楝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极少.卵孵化率在构树、桑树和杨树之间无显著差异.以桑树和构树为补充营养材料的桑天牛成虫寿命最长.桑天牛成虫交配行为节律表现出19:00-24:00及08:00左右是其交配行为高峰期.在人工模拟室外环境条件下,确定了桑天牛交配和产卵行为活性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36℃,相对湿度40%~50%,光照时间8 h.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把握释放天敌昆虫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时期,对宁城县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在宁城县3年1代,跨4个年度,7月底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高峰期。由此得出,释放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最佳时期为8月底至9月,而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蛹的最佳时期是6月至7月初。从2006年起,宁城县采取栗山天牛幼虫和蛹期释放天敌防治,成虫期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的综合治理措施,使栗山天牛的发生面积由1 133 hm 2下降到287 hm 2,下降了74.7%。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 (Coleoptera: Scarabaeidae)已经成为吐鲁番葡萄、桃等果树成熟期的重要害虫。为明确其在吐鲁番葡萄上的发生规律,连续两年调查了新疆吐鲁番亚尔镇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发生时期,并对日活跃高峰期和产卵高峰期进行了分析,同时开展了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在新疆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6月中旬;产卵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日活跃高峰期有两个,分别为10:00-12:00和16:00-18:00;不同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的影响不同,该虫单独取食葡萄不产卵,取食番茄、西瓜、桃和杏的成虫繁殖能力高于取食桑葚的试虫。  相似文献   

4.
从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两方面研究了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雪松(Cedrus deodar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和产卵具有明显选择性,且两者之间的选择基本一致。4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马尾松为松褐天牛成虫的最嗜寄主,杉木为最不嗜寄主,两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松墨天牛在我国的危险性和潜在风险性日益突出,应用辐照不育技术控制该虫是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辐照剂量~(60)Coγ射线辐照松墨天牛雄成虫对松墨天牛的取食、排泄、交配、产卵、寿命、防治效果等的影响,筛选对松墨天牛雄成虫的γ射线最佳辐照剂量,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未进行γ射线辐照),150、200、250和300 Gy剂量(剂量率1.5 Gy/min)~(60)Coγ射线辐照对雄性松墨天牛取食、排泄和寿命等生物学特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4种剂量γ射线辐照的雄成虫配对后,能正常刻槽产卵,但卵的孵化率均为0,即失去生殖能力。当雌:雄:处理过雄性天牛比为1:1:6时,150 Gy剂量辐照对天牛的防治效果较好,雌雄交配后卵的孵化率仅为2.63%。权衡辐照雄成虫对其取食、排泄、交配、寿命和防治效果的整体效应,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150 Gy剂量~(60)Coγ射线辐照为宜。  相似文献   

6.
对红棕象甲的生殖行为和习性进行了室内、外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以成虫、老熟幼虫和蛹越冬。卵产于寄主叶柄、茎杆的伤口纤维中。成虫全天有交配行为发生,交配高峰发生在7至10时及16至18时2个时间段,雄成虫在交配后对雌成虫有明显的保护行为。雌虫产卵高峰为19时至22时。雄虫较雌虫活跃,对近距离动静较为敏感。在求偶、交配中雄虫起主导作用,雌雄成虫均有多配性。雄成虫主动通过抱握、曲腹、插入等行为来识别雌、雄成虫,以获得有效的交配。  相似文献   

7.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8.
成虫期营养对甜菜夜蛾生殖和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成虫羽化后每d取食5%蜂蜜水(a组)、第1d取食5%蜂蜜水,其余每d取食清水(b组)和每d取食清水(c组)三种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交配和飞行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期营养对其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期、平均寿命、交配率、交配次数以及卵孵化率等均无显著的影响,而对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显著。在对3日龄蛾24h的吊飞测试中,a组成虫飞行距离最远(68.67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花椒台湾狭天牛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和调查,明确了其在当地1年发生1代,幼虫从花椒树干的皮层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成虫喜静息于枝叶上,产卵于衰弱或半枯死的枝条上,成虫种群数量在田间的消长呈单峰型,发生高峰期为6月上旬。对台湾狭天牛成虫种群发生消长与温度、湿度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成虫的发生与温、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繁殖行为日节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摸清斜纹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行为节律变化,在室内分别用烟草和白菜饲养3代,建立烟草种群和白菜种群,比较分析了成虫的羽化、交配、产卵等行为节律。结果表明:烟草种群雌虫有2个羽化高峰期,分别在熄灯前2 h和熄灯后1 h,雄虫只有1个高峰期,出现在熄灯后2 h;白菜种群雌、雄虫均有2个高峰期,主、次高峰期分别在熄灯前后1 h内和熄灯后4~5 h。2种群均有2个交配高峰期,烟草种群第1高峰期在熄灯后2 h,而白菜种群在熄灯后5 h,第2高峰期均在开灯前2 h;烟草种群和白菜种群一生的交配持续时间分别为54.78±3.09 min和60.00±2.58 min,差异不显著;烟草种群一生交配1~3次,而白菜种群只交配1次,差异极显著;2种群均只有1个产卵高峰期,烟草种群在熄灯后4 h,白菜种群则在熄灯后5 h。表明斜纹夜蛾取食烟草和白菜2种不同寄主其成虫繁殖节律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花绒寄甲控制栗山天牛林间试验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每卡有卵80~900粒)的方法对栗山天牛进行防治,每个天牛排孔处挂1个卵卡,约两个月后,通过检查幼虫排粪孔判断花绒寄甲对该天牛幼虫的寄生数及天牛幼虫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释放区虫口减退率88.60%(对照54.19%)。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不育剂,本研究利用灭幼脲Ⅲ号、除虫脲和杀铃脲3种仿生制剂分别稀释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3000倍和4000倍等6种浓度进行处理,对其成虫进行了不育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不育剂不同处理在雌雄虫寿命、产卵量和产卵期、子代卵的孵化历期的差异均不显著,但经不育剂处理过的雌虫后期产卵量要明显小于对照;不同处理间子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著,特别是3种药剂500倍液处理后的孵化率分别为19.07%、23.74%和26.3%,远低于对照组的90.21%。三种不育剂1500倍以上的稀释浓度对卵的孵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孵化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毒力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灭幼脲Ⅲ号比其它两种不育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和2009年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绵山天幕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成虫寿命、羽化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在山西关帝山和河北怀来均为一年一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开始卵孵化进入幼虫期.幼虫共6龄,幼虫期约70 d.7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为20 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羽化未期,历期50 d左右,羽化高峰在12:00-15:00,占到总羽化量的76%,与其他时段羽化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雌雄虫均为一生交配一次,雌雄性比约为1∶1.2.雌虫8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结束产卵,以卵越冬;雄蛾平均寿命为(3.87±1.30)d,雌蛾平均寿命为(5.27±1.43)d,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天敌主要有抱寄蝇、卵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4.
井上蛀果斑螟昼夜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昼夜行为节律,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60%±10%条件下,系统观察了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化蛹等行为节律。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孵化、化蛹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成虫的羽化主要发生在18:00-04:00,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80%以上,其中以20:00-22:00羽化率最高;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04:00-08:00,交配率超过75%,以06:00-08:00交配率最高;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0~60min,平均为42.12min;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02:00-10: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73.99%,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卵孵化主要发生在04:00-10:00和16:00-20:00两个时段,卵的孵化数量占孵化总数的82.86%,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幼虫化蛹主要发生在10:00-14:00和18:00-22:00两个时段,幼虫化蛹数占总化蛹数的72.83%,化蛹高峰为18:00-20:00。  相似文献   

15.
曲纹紫灰蝶是为害苏铁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 研究其繁殖行为和节律, 可为该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半自然环境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曲纹紫灰蝶的羽化、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节律。发现曲纹紫灰蝶在5:00-18:59羽化, 9:00-12:59时达到羽化高峰;雄虫主动求偶和交配, 交配行为发生于白天, 交配高峰期为9:00-15:59, 交配时长(82.85±59.76) min, 交配姿势呈“一”字形;雌虫1 d内可多次产卵, 产卵高峰期在8:00-8:59和14:00-15:59 2个时间段, 卵多产于苏铁植物的嫩叶上, 单雌产卵量为10~282粒。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等多种我国重大蛀干害虫天牛的主要天敌。为大量繁殖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本研究测定了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与温度的关系,包括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研究在营养欠缺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成虫死亡率达50%时的天数,以及饲料供给充足状态下成虫的产卵量。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卵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126.09日度;幼虫期和蛹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抛物线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139.0日度和13.9℃、265.24日度。在16~19℃、营养缺乏条件下,成虫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63 d,表明该天敌具有较强的耐饥力。在22~25℃、食料供给充分条件下,成虫产卵量最大,人工大量繁殖和饲养花绒寄甲的最适温度为22℃。只要食料充分,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4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及黑肩绿盲蝽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飞虱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2012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对稻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进行了分时段监测。结果表明: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夜晚扑灯类型属于整夜扑灯型,晚上一般有1~2个扑灯高峰。2012年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2013年白背飞虱在迁入高峰期扑灯高峰不固定,2013年褐飞虱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19:30~21:00时段,黑肩绿盲蝽2013年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00:00~01:30和01:30~03:00时段。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迁出高峰期及黑肩绿盲蝽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前半夜,稻飞虱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和04:30~06:00时段。  相似文献   

18.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空中昆虫监测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6~10月,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在广西兴安县植保站进行了空中昆虫的初步监测,结合地面灯和高空灯诱集,分析了地面和高空昆虫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空中昆虫种群数量、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6~9月夜间昆虫虫口密度相对较高,进入10月份夜间昆虫相对减少,雷达回波点密度和灯下诱集虫量有很高的一致性。夏季,19:00~22:00与05:30~07:00雷达回波密度各有一明显高峰期;秋季,只在20:00~21:00有一明显回波密度高峰期。昆虫飞行高度主要集中在2 000 m以下,大部分集中在500~1 000 m。姊妹灯诱捕表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优势迁飞种类。昆虫飞行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疆10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05—2015年5—9月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贡献率。结果表明:新疆暖季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具有北疆多于南疆,山脉坡面多于谷地和沙漠的特点,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贡献率南疆反而高于北疆。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位置由春到秋的季节性南北推移与太阳辐射和副热带锋区的南北推移密切相关;北疆和南疆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月、旬分布均呈单峰形,但两者变化形态却有所不同,前者迅速增强、迅速减弱,后者迅速增强、缓慢减弱。全疆平均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日内变化有3个峰值,主峰在午后(18:00—19:00),次峰在前半夜(22:00)和清晨(08:00),北疆与之相同,南疆3个峰值时间和强度均与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