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根瘤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危害历史、为害症状、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等生物学特性、根瘤蚜的为害机制、国外防治根瘤蚜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措施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葡萄根瘤蚜综合防治技术需改进和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葡萄根瘤蚜为害症状及其防治陕西农科院植保所韩学俭葡萄根瘤蚜,属同翅目,瘤蚜科,又名葡萄根蚜虫。此虫原产北美东部,已传布世界各国。因其为世界著名的葡萄毁灭性害虫,故被列为国际和国内重要检疫对象之一。此虫只为害Vins属葡萄。1为害症状成、若虫均以刺吸式...  相似文献   

3.
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只危害Vitis属葡萄。本研究运用CLIMEX和ArcGIS软件对葡萄根瘤蚜在我国的适生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葡萄根瘤蚜在我国适生范围广泛,且高度适生区的范围大。鉴于葡萄根瘤蚜在我国再次复发,建议加强检疫措施,严防该虫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4.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对我国北方葡萄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结合北方气候变化和葡萄栽培措施,从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史、分布现状、生活史、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防治现状等方面综合分析该虫在北方葡萄产区形成灾变的可能性,并简要提出了控制为害蔓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树上的毁灭性害虫,也是世界上第1个检疫对象。最早关于葡萄根瘤蚜的描述是在1856年,当时美国纽约州发现当地的葡萄叶片上有虫瘿。1860年前后其传入法国,给法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以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葡萄根瘤蚜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发现葡萄根瘤蚜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6月,在上海市嘉定区的葡萄种植园内发现有葡萄根瘤蚜(Viteua vitifolii(Fitch))为害,据调查发现,果园内为害面积已超过1.33hm^2并有进一步蔓延趋势。葡萄根瘤蚜属我国对外检疫名录中的二类危险性害虫,葡苟根瘤蚜的形态可分为根瘤型和叶瘿型。我们发现的属于根瘤型的无翅蚜(见封面)。主要生活在葡萄根部。虫体呈卵圆形,长0.8mm(与资料记载,略显小),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葡萄根瘤蚜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参考Karen Herbert等设计的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荧光探针,构建以标准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并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葡萄根瘤蚜的实时荧光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对受葡萄根瘤蚜为害的葡萄根际土壤进行初步定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625拷贝/μL,3次重复检测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提取0.25g含有10头葡萄根瘤蚜若虫土壤的DNA,并将其梯度稀释,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将DNA稀释103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结果.对受害葡萄根际土壤检测结果为阳性.葡萄根瘤蚜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易操作等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出入侵有害生物——葡萄根瘤蚜的风险管理对策,使其风险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第11号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从有害生物分布、潜在为害性、受害寄主重要性、移植可能性和管理难易程度等5个方面对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根瘤蚜的综合风险值为2.0,是对中国具有高危险性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9.
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ae是一种类似蚜虫的害虫,原产美国东部和南部,寄生于野生葡萄属植物中,那里的葡萄品种不一,所以对其抗性亦有不同。上个世纪,根瘤蚜随接穗传到欧洲和加州,由于加州及欧洲系的酿酒葡萄品种Vitis vinifera易受该虫的危害,这些葡萄园已遭  相似文献   

10.
葡萄根瘤蚜既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又是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以田间采集的带有葡萄根瘤蚜的葡萄根为样本,采用不同稀释倍数的80%敌敌畏等4种农药浸泡5 min、10 min和15min。试验结果表明:80%敌敌畏900倍液处理、10%吡虫啉800倍液、20%啶虫脒800倍液、480 g/L毒死蜱2000倍液处理5~10 min即可达到100%的杀灭效果,可推荐作为葡萄根瘤蚜的检疫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烟台葡萄根瘤蚜溯源及其检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i(Fitch)是国际性的重要检疫对象。它原产于美国。1858~1862年传入欧洲,1860年传到法国。1880年又传至苏联。现遍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30余个国家。我国烟台葡萄根瘤蚜究系何时传入?采取何种检疫措施?以往未曾报道,现查考并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危害长山核桃的瘿瘤蚜有4种,即警根瘤蚜、长山核桃根瘤蚜、美国南方长山核桃根瘤蚜和长山核桃栎叶根瘤蚜。以危害部位,虫瘿形状,性蚜体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它们加以区分。其中警根瘤蚜已随苗木传入我国,在南京地区1a发生4代。早春阻止干母上行是比较理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输引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称为“传统生物防治”,可以渊源至1873年,为了防治从北美传入欧洲的葡萄根瘤蚜,将北美的根瘤蚜粉螨输引至法国。输引瓢虫防治介壳虫、粉虱、蚜虫等害虫,非但历史悠久,而且应用广泛。为此,按其效果进行全面的历史回顾。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5种瓢虫输引完全或大体成功地防治19种害虫;有4种瓢虫输引部分成功地防治4种害虫。据Gordon(1985)报导,自1888年后,共有179种瓢虫被输引至北美,其中有25种确定已经定居,约占14%。 从澳洲瓢虫等所建立的功勋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4.
Stoe.  MB 沈百炎 《植物检疫》1992,6(6):447-449
现在已知为害长山核桃的根瘤蚜有4种,即长山核桃根瘤蚜Phylloxerans devastatrix Pergande、警根瘤蚜 P.notabilis Pergande、南方长山核桃根瘤蚜P.russellae Stoetzel和长山核桃栎叶根瘤蚜的P.texana Stoetzel。本文记述了各种根瘤蚜地理分布、虫瘿形成、生物学发育  相似文献   

15.
早在合成有机杀虫剂问世之前,植物抗虫性以及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线虫、病原菌等)作为防治害虫的方法已应用很久了。1791年,就有发现小麦品种能抗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的报道;而后,美国利用抗虫小麦品种成功地防治了黑森瘿蚊:法国则利用抗虫砧木防治了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 vitifoliae),拯救了即将倒闭的酿酒工业。我国是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最  相似文献   

16.
郑侃 《植物检疫》1993,7(3):170-172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ae(Fitch)可随带根的葡萄苗木传播。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性害虫。我市从1983年开始,先后从山东省的烟台、崂山、辽宁省的大连、营口以及北京,江苏和省内其他县(市)大量引种葡萄苗木。目前投产面积已达260余公顷,年产葡萄400多万 kg。且我市每年还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为寻求最佳防治适期,选择未施农药有代表性棉田3块,采用“Z”字形取样,每3天调查一次真计数、蚜量、卷叶情况,另设出苗、2、3、4片真叶,百株蚜量为400、500、600、800、1 000、1200头共计24个处理,两次重复做接蚜试验。接蚜前用触杀剂农药控制试验区无蚜害。接蚜后每小区选20株棉花,进行调查。试验结果:在出苗至第1片真叶期,百株蚜量从0上升到300头,最后达2000头,卷叶株率上升到3.1%,最后达100%。此时棉苗耐害性差,百株蚜量在300~500头,平均卷叶株率  相似文献   

18.
3%灭蚜灵乳剂系广西化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全天然新型杀虫剂,其主要成份是从大然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及添加增效剂,具广谱杀虫效应,属高效低毒低残留型,对多种农作物害虫有良好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为了探索灭蚜灵对森林害虫的杀虫作用,我们在全州县做了灭蚜灵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1 试验方法1.1室内药效试验从野外采集松毛虫幼虫,每20条为一组置于培养皿中备用.  相似文献   

19.
设施豇豆生产中常遭受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为害,蚜害可导致豇豆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出现。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为豆蚜的重要天敌,在豇豆生产用温室内,按多异瓢虫和豆蚜益害比1:10、1:20、1:40、1:60及1:80比例分别释放多异瓢虫成虫;同时,设置未释放天敌对照区。调查豆蚜和多异瓢虫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比较豆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多异瓢虫定殖率及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确定持续防治豆蚜的最佳益害比。结果表明,在按益害比1:10和1:20释放多异瓢虫5~35 d后,其对豆蚜防效可达90%以上;但防治后期多异瓢虫定殖率低,防治成本较高。按益害比1:80释放多异瓢虫3~7 d后,对豆蚜防效高于60%,释放后期防效持效期为7 d,防治后期瓢虫定殖率和种群定殖速度较高。益害比为1:60和1:80时防治后期防效低、持效期短,但定殖率高于其他益害比。益害比1:40则兼具防效好和定殖率高的特点,可持续控制设施豇豆豆蚜的为害,是最佳释放比例。推荐将1:40作为多异瓢虫防治豇豆上豆蚜的参考益害比。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的控制潜能,本文开展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高粱蚜若虫(1~2龄)的室内捕食功能反应和室外笼罩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高粱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高粱蚜1~2龄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其控害效能a/Th为0.6570,最大理论日捕食量为32.79头;食蚜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受种内干扰的影响,干扰系数m为0.3007;室外笼罩释放食蚜瘿蚊(蛹)防治高粱蚜的最佳防效益害比为1:15,且释放食蚜瘿蚊(9日龄蛹)后的第6d为防效最佳时期,益害比1:5、1:10、1:15对高粱蚜的防控效果均达到70%以上。综上所述,食蚜瘿蚊对高粱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潜力,未来有希望将其进一步应用到田间的生物防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