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1〕,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2〕。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在产量上和连作不施肥区相比,农肥、化肥、秸秆都有较明显的后效,从两个培肥因素的交互作用上看,农肥与化肥、化肥与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化肥之间也表现了较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和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的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机质呈明业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原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农家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研究长期定位试验耗竭阶段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4年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农家肥、秸秆、化肥三种肥料的持续效应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农家肥>秸秆>化肥。玉米连作不施肥区下降幅度不明显。绿肥—玉米轮作区变化有起伏;休闲区缓慢下降。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来看,农家肥和秸秆、化肥和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农家肥和化肥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的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长期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限内,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有机肥能持续稳定增加作物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快速提高作物产量,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则在徘徊中缓慢增长。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持续提高产量、培肥土壤的双重效果,是砂姜黑土培肥改良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同时要注意钾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四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培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四年平均增产6.1%。在吉林中部地区,积温和日照不构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障碍因素,降雨量差异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降雨量充足,且分配较为合理,不同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较比四年平均值增产22.0%。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氮素持续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全氮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全氮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育肥方式的N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秆。  相似文献   

12.
应用P-Zn二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钙质及中性紫色土肥料优化配方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钙质紫色土上,玉米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P2O5150kg/hm^2,ZnSO445kg/hm^2;中性紫色土为P2O588kg/hm^2,ZnSO436kg/hm^2。两种紫色土玉米的最佳施肥量为P2O568-90kg/hm^2,ZnSO415-30kg/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磷、钾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不施肥区外,土壤磷、钾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磷、钾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肥方式的磷、钾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秆。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途径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各异,有机质总量比培肥前5年累积增长为:有机肥>秸秆还田>草木樨还田>化肥,对照区有所下降。重组有机质、复合有机质及复合体中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也发生明显变化。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丰水的1998年拔节水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有以下影响平均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和12%,总光合势增长6%;全期干物质最快累积速度479kg/hm2@d,提高12%,生物产量提高13%;籽粒平均增长速度2.84g/株@d,增产14.5%,单株籽粒重156g,增长12.4%;在籽粒的干物质来源中,开花后合成累积部分占46.5%,提高9.6个百分点;干物质在叶、茎、苞叶等器官的移动率,以及收获指数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钾水平对烤烟产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设5个钾肥水平,对烤烟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钾处理和高钾处理都不能获得较好品质的烤烟和更高的产量。以中钾处理(80~130kghm-2)为最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