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中晚熟冬小麦“窄行稀条播”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晋中晚熟冬小麦群体质量不高、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大穗型品种山农9-1和多穗型品种山农9801为材料,在不改变播量和水肥投入的情况下,探讨了窄行稀条播种植模式(行距10 cm)对冬小麦群体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种植(行距20 cm)相比,窄行稀条播极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山农9801增产幅度大于山农9-1;山农9-1增产原因是穗粒数、千粒重、成穗数都显著提高,而山农9801是成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极显著和显著提高。窄行稀条播增加了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数量,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叶面积系数,而且延长了叶片功能期。说明窄行稀条播种植模能改善晋中晚熟冬小麦群体数量和质量,进而起到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与群体密度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农15号、福农28号和福农39号等3个甘蔗品种在2种行距、3种群体密度下的农艺性状表现和冠层结构特点进行研究,以探明不同行距和群体密度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农15号伸长前期长势稳健,中期快,后期慢,适于宽行稀植;福农39号伸长前期、中期长势稳健,后期持续伸长期最长,亦表现出宽行稀植的增产潜力。此外,针对上述品种特性提出了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浅谈大豆的三种高产栽培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豆三垅栽培法,30cm窄行平作密植栽培法、稀植高肥精管栽培法的优点、增产作用和技术关犍。  相似文献   

4.
三系杂交水稻秋季制种优质高产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保忠 《杂交水稻》2008,23(2):47-49
根据湖北省黄冈市多年三系杂交稻秋季制种实践,总结了父本稀播大苗稀寄插两段育秧、父本窄行宽株扩大父母本间距、低耗轻型肥水管理等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中籼华安3号的主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华安3号(X07S/紫恢100),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重穗型高产组合,全生育期134 ̄140d,与汕优63相当,该组合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茎秆粗灶,产量潜力大,高抗稻瘟病(1级),中抗白叶枯病(5级),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米饭松软可口。高产栽培要求适时适量播种,实行“旱育宽行增实粒”栽培法,采用肥床旱育合理稀播,利用水分胁迫培育强根匀壮秧;宽行窄株合理稀植,发挥大蘖优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应用,棉花生产出现了新的"双改",即改密植为稀植、改宽窄行为等行.因此,为棉地套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棉地套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方暖湿稻区的生产实际,对日本原正市先生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采用阔畦地膜打洞平镇育秧方式及双膜平铺保温育秧方式,放开秧龄手拔秧带土移栽,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实行宽行窄减本稀植或稀抛,配套运用“基穗法”施肥、超前控蘖技术等,形成南方稻区普遍适用,既简便省力又高产高效的旱育稀植技术及无盘旱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在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棉品种选育、采取宽行稀植、简化整枝、调整种植方式及棉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 0 0 2年河南省鹿邑县 2 .67万公顷棉花只种标杂 A1一个杂交棉品种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县一品种”的产业化规模。1打破常规种植模式 ,实行“五改”1 .1改常规种为杂交种。标杂 A1、标杂 A2 杂交棉是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在高产、高效套种条件下选育出的适宜宽行稀植和间套种的专用品种 ,具有生长势旺、鸡脚叶通风透光性好、上桃快、结铃性…  相似文献   

9.
标杂A1杂交棉(简称标杂棉)是山东省2002年唯一通过审定的棉花新品种,它集带有鸡脚叶标记性状、适宜宽行稀植、简化整枝修棉,减少病虫防治、适合间套增效、高产优质、省工省本诸优良性状于一身.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11.
播种方式对两类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寻求不同播种方式对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分蘖成穗的影响及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指标,以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稀植点播条件下的分蘖与成穗潜力及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参试品种在稀植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单株分蘖力、成穗数及成穗率,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两类品种分蘖与成穗特点受群体环境的影响程度均较大,其中,两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01-35又影响的程度更高,而两个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分蘖成穗特点对群体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如大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多穗型品种单产均表现为宽行>窄行>撒播,但只有撒播与宽行和窄行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均以窄行的产量最高,高低依次为窄行>宽行>撒播,但只有山农01-35品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撒播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过高的分蘖力导致群体数量增加,降低了个体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及粒重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 水稻“稀、少、平”栽培法在吉林省延边和梅河口市农科所试验获得成功,引起了北方稻区特别是辽宁省各稻区的普遍重视。就温、光资源而言,我省若实行”稀播稀插”则相对地具有优越条件,为研究“稀播稀插”栽培法在辽宁稻  相似文献   

13.
根据BT型早熟中粳不育系爱知香A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利用"混合株行分半冷藏法"提纯亲本,全程质量监控防杂保纯;合理安排花期,稀播、多栽、"超前搁田",合理基蘖肥加重施保花肥,防病治虫保健栽培以创建双强群体和合理的穗粒结构;巧用"九二○"调花,弹拨穗层打散母本穗型改善受粉姿态,垂直行向行走竹竿抢赶花粉来提高异交结实率等高产繁殖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对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华粳6号的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优、抗性好等特点。通过种植实践,提出适期播种育壮秧、扩行稀植控制基本苗、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精确湿润水分管理、精确控制病虫害等关键技术环节,从而实现华粳6号高产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冷浸田半旱式垄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冷浸田特点,阐述了冷浸田再生稻半旱式垄作高产栽培技术,即从种好头季稻入手,采用半旱式垄作栽培,配之以杂交组合,旱育小苗早插,稀植、少本、宽行窄株,重施促芽肥和壮苗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留高桩,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料等.  相似文献   

16.
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3年小区试验探讨和2年多点反馈示范,首次提出了宽行稀植,半膜覆盖,集中成铃,徒手去雄,小瓶授粉,全株制种的人工去雄制种技术体系,为制定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为人工去雄制种组合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F1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水稻稀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从品种选择、秧苗培育、施肥方法等方面分析了稀植高产的原因。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稀植的几种形式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预处理棉花秸秆结构及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利用棉花秸秆制备燃料乙醇,分别采用稀酸、稀碱+超声波、稀碱+高压方法对其进行预处理,分析处理前后秸秆的微观结构、主要组成及糖化效果。结果表明,稀碱+高压预处理的效果最好,较好地溶解了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破坏了其连接层,使纤维素更多的活性基团暴露,纤维素含量显著提高,酶解糖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苏新宏  韩延  张怀志 《玉米科学》2003,11(Z1):068-069
针对近年来冬小麦机收面积日益扩大,而夏玉米套种面积日益缩小的事实,在试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冬小麦采用"四密一稀"(窄行20 cm,宽行30 cm),夏玉米采用90cm等行距种植,夏玉米增产显著,该种植模式分别比CK1、CK2增产16.0%、21.8%,全年分别较CK1、CK2增产7.8%、10.5%,增收9.7%、13.1%。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矮立体间作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1~2003年连续对8个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了高矮立体间作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适合密植的紧凑株型杂交种和稀植大穗型杂交种高、矮间作种植均比单作种植产量显著提高,F值分别为5.10,6.31,5.19,4.86;株高、穗位高比单作稍有降低;抽雄、散粉、吐丝和成熟期均比单作提早;出籽率、百粒重均比单作高.(2)高、矮每隔2行、4行或每隔6行间作产量间无显著差异.(3)玉米杂交种高、矮间作种植的增产原因是有效地协调了群体与个体之间光合性状间彼此致约的矛盾,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