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草原4个典型牧区、农牧交错区旗县的223户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牧户及其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子代对未来继承草原畜牧业经营意愿不够强烈,且样本牧户中草原畜牧业经营已继承的情况占比较低,未来的草原畜牧业代际传递面临困难;(2)草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类生产要素是目前影响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主要因素;(3)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选择主要受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影响。政府应当关注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异质性,积极改善牧区及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年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草地承包经营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草地流转作为改善牧区草地破碎化问题的关键被广泛关注。该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尊重牧户意愿的前提下,从牧户家庭属性因素对牧户参与流转的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牧户参与流转的意愿与所处草地类型有关;(2)牧民参与草地流转的意愿与户主资源禀赋无关,因家庭资源禀赋不同而异;(3)牧户参与草地流转的程度与方式与户主年龄、放牧强度、生活支出与家庭承包草地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4.
牧民的减畜行为是遏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187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牧民的资本禀赋与政策感知对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民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减畜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文化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政策监督力度通过影响牧民对“违规成本”的心理预期来抑制超载放牧行为,补助金额能否弥补减畜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影响牧民减畜意愿的关键所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结合当地牧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超载放牧行为的约束作用;积极推动牧民的生计转型,减小对草原和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青藏高原西藏那曲市的183户牧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探讨了资本禀赋的各要素对牧民减畜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较高,整体来看有61.40%的牧户愿意减畜,且愿意减畜的牧户当中,有67.16%的牧户愿意减畜的比例为当前养殖数量的30%及以下。2)经济资本中的牧业收入和拥有的房产价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家庭贷款、政府补贴和牲畜数量均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条件下,家庭贷款、家庭储蓄、固定资产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文化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和人际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情况下,制度约束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M嘎查率先创新牧区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对草场经营权"再集中",实现草场的统一管理。本研究以M嘎查的全样本牧户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模型,从家庭禀赋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探索了牧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牧民家庭非畜牧业收入占比、是否有贷款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不同草场规模牧户的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就大牧户而言,畜牧业家庭劳动力人数负向影响其参与行为,家庭总收入和兼业收入占比则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而对中小牧户来说,草场是否发生流转与其参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结合以上结论,笔者从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保护利用机制,提高金融部门支持力度,根据不同牧户分类引导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牧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些地方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牧民生产方式,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建设思路,科学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探索总结新的发展雏型。  相似文献   

8.
秦昌胜  武延琴  李芙凝  周雪  唐增 《草业科学》2022,38(10):2087-2095
草地流转有利于优化草地资源配置和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实证分析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牧区的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草地规模和收入水平下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效应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转入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收入,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2)草地转入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6576元,可促使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47.25%;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处理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草地转入对较大规模和高收入水平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更大,低收入和草地面积较小的牧户无法从草地流转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可能扩大牧民收入差距.据此提出,应当发挥草地流转市场机制和法律保障制度在草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草地流转中租金的确定机制,保护低收入牧户在草地流转中的利益,提高草地流转效率.  相似文献   

9.
草地流转有利于优化草地资源配置和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实证分析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牧区的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草地规模和收入水平下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效应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转入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收入,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2)草地转入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6 576元,可促使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47.25%;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处理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草地转入对较大规模和高收入水平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更大,低收入和草地面积较小的牧户无法从草地流转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可能扩大牧民收入差距。据此提出,应当发挥草地流转市场机制和法律保障制度在草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草地流转中租金的确定机制,保护低收入牧户在草地流转中的利益,提高草地流转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西藏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市885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牧民扩大养殖规模较为普遍;牧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政策认知、家庭收入水平、肉羊养殖收入比重、文化程度、村民相处情况、村干部经历等对家庭控制肉羊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政府在草原保护中需要强化草原监管中牧民参与、加强政策内容与草原退化情况宣传、提高牧民政策满意度、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在降低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同时提高牧民家庭生计水平,进而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智荣  陈梅梅  闫敏  李平 《草地学报》2022,30(12):3392-3401
为探究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锡林郭勒盟219户牧民调研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草原补奖政策促进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低收入牧户家庭增收效果显著;草场使用面积、年初家畜数量、劳动力比例、家畜出生率及出售率对牧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当草场使用面积、年初家畜数量分别增加1公顷、1羊单位,人均总收入分别提高0.02%,0.15%;劳动力比例、家畜出生率及出售率分别提高1%时,人均总收入分别提高0.65%,0.43%,1.83%;各因素对不同收入家庭的收入影响及作用程度具有差异性,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比例增收效果趋于加强,而家畜出生率和出售率的增收效果则趋于减弱。因此,建议引导牧民发展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志东  刘某承 《草地学报》2021,29(6):1125-1135
草原补奖政策旨在维持草地生态功能,促进牧民增收,是当前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依照政策的主体思路,梳理已有的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并对我国草原补奖政策做出总体效应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草原补奖政策存在制度体系缺失以及补奖标准偏低等问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补奖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牧民收入但对牧民减畜的激励作用有限。自2010年以来,我国草地生态恢复总体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局部区域效果不佳。未来的研究可适当聚焦于草地生态功能恢复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覆盖更广泛的政策试点区域,探明政策启动以前的牧民生计、草原生态基线值。  相似文献   

13.
马小林  侯庆丰  杨鼎 《草地学报》2021,29(4):772-779
退耕还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青海省以农业收入占主导的乐都县、牧业收入占主导的刚察县和农牧业收入兼有的尖扎县为研究区,从单个农牧民家庭的角度分析退耕还草政策与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分析时,与未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户相比,退耕还草政策显著降低了农牧民家庭人均农业收入(P<0.05),增加了农牧民家庭人均其他收入(P<0.05),对家庭人均总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且家庭人均总收入在不同地点表现不一致;在已实施退耕还草政策的农牧户,家庭人均总收入随着补助金额的增加而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根据拟合曲线分析发现,当补助金额在0~348.98元时退耕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低于未退耕农牧户,这说明补助金额过低时不利于于农牧民维持生计。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标准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家畜养殖规模是草地载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对于引导牧户合理放牧,遏制草地退化,确保我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在青海省调查获取的牧户数据,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冻原高山草地上相关因素对牧户家畜养殖量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深入剖析了不同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探索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层面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冻原高山草地牧户家畜养殖量的主导现实因素为自然因子,其余影响因素依次是政策因子、教育因子和非牧因子;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家庭劳动力和非牧就业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人均经营草地面积和草原补奖政策的显著影响,补奖政策中禁牧比草畜平衡更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的目标。建议增加牧区非牧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参与非牧就业,同时加大冻原高山草地禁牧范围,并在补偿标准上对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适当倾斜。本研究发现了冻原高山草地上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上的异质性,为政府针对不同规模牧户区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草原牧区的发展对于我国畜牧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促进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我国政府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基于16篇实证研究的3099个样本,运用Meta分析和累积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政策实施以来影响牧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何欣  牛建明  郭晓川  张庆 《草业学报》2013,22(4):257-265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域,依据牧户调查样本数据及统计资料,研究家庭牧场草地资源利用行为分异机制及管理策略。结果表明,因牲畜规模不同,家庭牧场在融资、草场流转、超载经营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分大户组和小户组对家庭牧场面板数据(Panel Data)生产函数模型回归,发现规模报酬和要素弹性存在分组差异。可见,家庭牧场草地资源利用行为分异的内在机制是以牲畜特殊资产性质为基础的家庭牧场融资能力-生产经营行为-草地资源利用行为的关联性差异,外部驱动条件则是市场化经营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现行草原制度管理政策与家庭牧场差异性行为存在矛盾,建议设立草场流转补贴,以改善当前草场流转不畅的局面;考虑家庭牧场超载差异,减轻违规超载处罚力度,重视合法超载限额管理;加强牧业技能培训和非牧就业培训等,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是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地区资金规模最大、受益农牧户最多的惠民政策,是通过给予农牧民补助奖励,支持鼓励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加快发展草牧业,解决人草畜矛盾的关键措施。中央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加大扶持力度,并按照“四到省”和“五到户”的原则,由地方政府结合地域实际创新性地落实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补奖前的2011年相比,草原鲜草产量提高了9.07%,植被综合盖度从51.0%提高到55.3%;政策执行以来,牛出栏率提高了1.3%,羊出栏率提高了4.2%,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食畜总量增加0.27亿头(只),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经济目标;政策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牧区人口转移,牧民对政策满意度高。当前,草原地区生产生态还不够协调平衡,人草畜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