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平胸龟个体生殖力及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平胸龟产卵量与个体的体长、体宽、体重等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人工增殖、养殖及资源合理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平胸龟亲本个体在自然繁殖过程中,从性成熟开始产卵量随着体重、体长和体宽的增加而增加,分别在体重(1631±27)g、体长(25.20±0.26)cm、体宽(17.70±0.33)cm时达到产卵量预期的峰值,随着体重等指标的进一步增加,产卵量有小幅度的回落。  相似文献   

2.
平胸龟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食用、观赏龟类,因其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弱,生态要求严,分布区域窄,决定了野生产量十分有限。近年来,由于生态的恶化及人为的掠夺性捕杀,导致平胸龟资源的急骤衰竭,市场价格飞速攀高。因此,开展人工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但相应的科技滞后,许多技术尚处于探讨过程中,特别是病害问题时常给养殖业者带来极大的损失。现将近年来防治平胸龟烂尾、烂爪病经验作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平胸龟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食用、观赏龟类,因其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弱,生态要求严,分布区域窄,决定了野生产量十分有限。近年来,由于生态的恶化及人为的掠夺性捕杀,导致平胸龟资源的急骤衰竭,市场价格飞速攀高。因此,开展人工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但相应的科技滞后,许多技术尚处于探讨过程中,特别是病害问题时常给养殖业者带来极大的损失。现将近年来防治平胸龟烂尾、烂爪病经验作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龟的危机     
龟是动物界特有的一种爬行动物,它出现在石灰纪,与恐龙是同时代的古老动物。但在自垩纪末期,恐龙全部灭绝,而龟仍生存至今,故有“活化石”的美称。人类对龟的崇拜和迷信,历史源长。甲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将龟视为“护身之宝”。殷商时期,人们将占卜内容刻在龟板上,从而留下“甲骨文”。迄今历史学家还在依据甲骨文来证实上古的事记等。龟不仅是吉祥的象征,还是长寿的代表。正因为龟有如此诸多的经济价值,导致人们对其的“爱戴”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5.
平胸鸟营养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鸵鸟和鸸鹋在我国是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平胸鸟.作者综述了其对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矿物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嘎顺音阿德格(17.5 Ma)和宝格达乌拉(7.11±0.48 Ma)地点的中新世平胸鸟类蛋壳化石.其中嘎顺音阿德格地点的蛋壳材料厚度约为2.12 mm,其外表面光滑具针孔型气孔.径切面显示其表面晶体层甚薄,椎体层与柱状层之比约为1∶2.4.宝格达乌拉地点的材料特征与嘎顺音阿德格的材料接近,所不同的是前者厚度略薄(平均2.02 mm),且气孔密度较小.这些特征与aepyornithid型蛋壳特征接近,因此aepyornithid 型蛋壳分布可以扩展至东亚;而嘎顺音阿德格地点的aepyornithid型蛋壳可以作为这一类型的早期代表.通过欧亚大陆几个地点间的对比,我们发现aepyornithid型蛋壳在欧亚大陆出现的时间显著早于struthionid型蛋壳,这似乎说明前者是区别于"鸵鸟"的另一类动物.与此同时,两个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反映出中新世蒙古高原的干旱化过程,蛋壳气孔密度的变化可能与这一过程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汪继超 《野生动物》2003,24(6):16-17
受美国纽约龟类协会亚洲学奖学金项目的邀请与资助,2002年5月至9月,我在美国新泽西湿地研究所和新泽西STOCKtondPrichard大学进行了龟类研究与保护的短期培训,同期参加培训的还有来自印度和束埔寨的两名学员,培训期间受佛罗里达龟类研究所、佛罗里达陆龟协会、加利福尼亚龟类协会等。  相似文献   

8.
由欧洲龟类保护协会主办的“国际龟类研讨会”于2002年1月17-20日在风景如画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也许由于维也纳特有的魅力,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交流论文94篇,侧重于淡水龟  相似文献   

9.
鹦鹉龟是一个奇特的龟种,原生活于山区多石的浅溪中,目前自然界已濒临灭绝,大力提倡驯养和人工饲养鹦鹉龟是很有必要的。 鹦鹉龟长有较长的尾巴,生有鳞甲,其头、眼、嘴均似鹦鹉而得此名,特别逗人喜爱,它四肢粗壮有力,爪子锐利,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蹼,能快速爬行,并能攀爬石头及树干,静蹲时面目活象一只猫头鹰注视猎物。它被激怒时常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张开钩曲的嘴藉以自卫。如果遇到比它大的动物时,其口中突然发出怒吼声,吓走敌害。鹦鹉龟很有观赏价值,它那  相似文献   

10.
怎样使雌龟多产卵,直接关系到养龟的经济效益。笔者把近20年提高雌龟产卵量的粗浅体会归纳如下,供广大养龟读者参考。 1.环境安静 亲龟饲养池选址尽量安排在安静、向阳、避风处,特别要避免附近有突发巨响环境,如靶场、开山炸石、飞机场的突发巨响等对雌龟产卵都有影响。龟的交配季  相似文献   

11.
渤海黑牛是肉役兼用的优良品种,被列为我国受保护的地方良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渤海黑牛种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渤海黑牛的保种途径与利用措施以及渤海黑牛的杂交改良与开发利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以我国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黄牛肉用新品种,是我国肉牛保种及提高生产效益的必由之路,这对其它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截止到2010年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先后命名2批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70个,推荐到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4个。2009年7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印发调查表,对命名的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工作状况进行调查。本论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从这些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的地区分布和类型、管理属性情况、科普活动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提出了关于加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6月,对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匮乏,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法制意识;(2)公众普遍对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有较明确的认识,具有保护意愿,但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公众接受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本文针对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鹿是具很高经济价值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曾在广东省内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分布于粤北及粤东和粤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本文在介绍水鹿的基础上,综合多次野外调查,分析水鹿的分布状况,发现水鹿的资源有恢复的趋势,并提出保护广东省水鹿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的黑熊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但在1999~2001年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黑熊资源仅分布在粤北的部分山地林区,而且数量在50~100只左右。栖息地的减少和大量的捕杀都对黑熊资源产生威胁。因此我们建议对全省的黑熊资源进行调查及监测,加强野生黑熊资源保护及规范黑熊饲养场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国内巨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和巨蜥栖息地的改变,造成巨蜥数量急剧减少。一般认为国内存在2种巨蜥,即Varanus salvator和Varan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和广东四省。巨蜥的生境多位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河流附近或沿海河口一带。穴居,且具有爬树和游泳能力。其食物十分广泛,包括小型哺乳类(如啮齿类)、鸟类、两栖爬行类(蛇、蜥蜴、小龟、蛙)、鱼和一些无脊椎动物(蟹、虾、昆虫)。其捕食方式为公开追击方式(open-pursuit)。春季和夏季是巨蜥发情交配和产卵的季节。人工条件下,巨蜥卵的孵化时间约为7个月左右。当前巨蜥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查明国内巨蜥的种类、分布、野外种群数量及其致危因子等信息,这将是制定有效的巨蜥保护策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OECD(1991)和IPCC提供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反刍动物的能量供应特点,初步估算2000年广东省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量为215.10Gg,占全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总量的4.3%左右,反刍动物摄入总能的6.99/5~7.5%通过甲烷排放损失掉。文中对估算结果做了分析,并结合广东省反刍动物生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粤北山区蝶类资源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军  靳桂敏 《野生动物》2007,28(2):50-51,55
调查了粤北山区蝶类资源及属种区系成分,对蝶类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鹤类迁地保护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记述了从50年代以来中国鹤类迁地保护的进展和现状。据统计,中国从1952年开始饲养第一只鹤,到2004年国内共饲养鹤类13种,近3000余只,饲养于近150家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等,其中11种鹤类在中国成功繁殖。同时,中国鹤类的重引入工作也在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针对鹤类迁地保护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