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农田上开沟起垄,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增加作物生长地段的地傅集水量。莜麦地膜沟垄全生育期平均增墒值达1.3%-1.4%,相当于平均每次降水后增加3.8-4.1mm降水,比对照平均增墒10.3-11.97%,在春它各生育时期墒,增墒值平均为0.7%-1.8%,最高达2.7%。不同种植方式推广的位次为地膜玉米,地膜莜麦,小麦,土沟垄玉米,莜麦,小麦,仿砂田和平铺膜效铺膜效益代于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病毒杀虫剂新剂型—乳悬剂应用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研制的棉铃虫病毒(NPV)杀虫剂乳悬剂,经河南、湖北、河北3省4年棉田试验,证明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当前推广的化学杀虫剂,优于原病毒可湿性粉剂。乳悬剂(1.2×10^12 ̄2.4×10^12PIB/hm^2)可使虫口减退91.7%,而PIB含量相同的可湿性粉剂,虫口减退率为83.7%。百株残存幼虫,前者平均为4.2头,后者为8.1头。在常温条件下,经过14 ̄16个月的室内贮存,病毒乳悬剂的防  相似文献   

3.
沙坡头地段沙漠绿洲化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沙坡头地段沙漠绿洲化进程指明了该地段固沙造林逐渐逼近环境容纳量的三级近似过程,这种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序参量是H_(t)=1.3138e ̄1.0575/t。该地段绿化进程的极限熵是H_(t)=1.3138,相当于造林后第10年的年降水量约186.2mm,沙层含水量1-2%的环境容纳量。  相似文献   

4.
保护艾比湖生态环境的目标与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通过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现状的具体分析,从绿洲外环境与绿洲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对该地环境整治的目标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保持该地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必须保证该湖500km2左右的水面面积。资料分析表明,近期(公元2000年)经济开发方案可满足此目标;远景年(公元2020年)时,必须考虑跨流域调水方能满足此目标。文章最后还就该地绿洲环境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如下意见:1.调整绿洲内部作物结构,扩大苜蓿和枸杞种植面积;2.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绿洲生产力,维持其稳定性;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力争早日达到覆盖率为6%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冷凉区微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水分和温度,在定西地区布设了微地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的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坑种和沟种都能比平作接纳更多的降水,23.6mm的降雨,使坑种0cm ̄100cm的土壤贮水量增加了19.4mm,沟种的增加了18.4mm,平作的仅增加了8.5mm,并且能防霜冻,提高玉米出苗率。地膜覆盖能使玉米苗期0cm ̄10cm的土温升高0.9℃ ̄1.2℃,大喇叭口期补灌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甲霜铜、粉锈宁和多菌灵对辣椒白绢病原整齐小菌核和拮抗木霉菌株T150的毒性研究结果。上述3种杀菌剂对木霉T150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4×10^-3、3×10^-4和4×10^-5。粉锈宁浓度为3×10^-4时,整齐小菌核的菌丝生长、产菌核量和菌核萌发率分别为对照的41.58%、3.60%和3.58%。用3种杀菌剂1000倍液分别施于土壤和叶面,药后12天除甲霜铜灌根外,各处理的土壤木霉  相似文献   

7.
荒漠绿洲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绿洲分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两大类型;绿洲的形成条件以水为基本、地形为制约、土壤为载体、植被为体现;天然绿洲的形成过程有沼泽化过程和草甸化过程,人工绿洲的形成过程有建立人工植被过程,培养优质高效农业过程及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过程;绿洲的建设措施有:(1)巩固现有绿洲,保护山区水资源,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合理分配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止土地风蚀沙化,(2)扩大和发展绿洲,根据现有水资源潜力扩大绿洲面积,外调水源发展新绿洲,加强绿洲工业和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用人工积雪方法营造的白梭梭人工林和荒漠林进行了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随冬季降水量的增加而渐好。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虽不如荒漠林,但水分供需平衡,属于生长良好类型,4×4.5m的株行距,556株/ha的密度,现盖度达到29.1%,是流沙完全固定的合理密度。荒漠林的生长良好是靠小密度造成的单株水分营养面积大促成的。在农田边缘的流动沙丘上,应用人工积雪的方法按上述密度营造固沙林,可不用疑虑水分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旱平地新建梨园微型集水保水系统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旱平地新建梨地间修筑屋脊式双面产流坡,并用专用地膜覆盖坡面,使天然降水通过膜面径流至植树带,产流率由1995年59.6%提高到1996年的77.4%。1995年5月-26日-8月31日共发生有效降水302.8mm,集水区实得总水量844.2mm,比对照区自然降水增加541.4mm,计纯增1.79倍;1996年5月23日-10月23日共发生有效降水549.6mm,集水区实得水量1825.1mm  相似文献   

10.
苏云金杆菌SD—5菌剂防治大豆银纹夜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BtSD-5对银纹夜蛾幼虫具有高毒力、纯化晶体的毒力比孢昌混合物高,毒杀速度也较快;SD-5对银纹蛾化蛹和羽化均有明显影响;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SD-5 0.2×10^8、0.5×10^8、1×10^8活芽孢/mL6天的防效分别为90.1%、96.9%和97.8%;示范推广123.6hm^2,平均防效为91.85%;SD-5处理区天敌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化防区;SD-5田间喷施后第8天毒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 ,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内最新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勘探实验及水文气象资料 ,在此基础上采用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和水均衡法对河西走廊不同区段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行了最新的计算评价。经计算 1 999年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5 5 8395 .5 5万 m3 /a,其中祁连山 -阿尔金山2 3840 0万 m3 /a,走廊区 2 4 670 2 .74万 m3 /a(已扣除重复量 ) ,北山 -阿拉善中低山区 (包括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 ) 732 92 .81万 m3 /a。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东部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随机试验,运用序列试验法、区域对比试验法、区域双比试验法和区域回归试验法,分析了1997-2004年5~9月份在河西走廊东部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发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8年平均累计增加降雨量131.5 mm,平均相对增雨率为26%.说明河西走廊东部进行的人工增雨效果是明显的,进行人工增雨是可行的.人工增雨为河西走廊东部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改善环境、增加水库蓄水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河西内陆区水循环的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河西内陆区的水资源系统完整性和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 ,从水循环角度考虑 ,对河西内陆区界定了降水资源、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 (径流性水资源 )、生态需水量、可利用水资源及工程供水量等定义 ,并对河西三流域各种定义的水资源数量及相互关系进行最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城镇化与水资源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城镇化的发展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实现两者的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河西走廊20个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城镇化与水资源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赋权计算河西走廊2000、2005、2010、2013年的城镇化水平和水资源效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协调发展模型,分析4个时间节点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时空格局和两者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不稳定,变化显著;水资源效益呈现出分散的时空格局并保持相对稳定,且河西走廊及其3个内陆河流域的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效益差异明显。同时,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效益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为低和较低,且3大内陆河流域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现代城市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城镇规模以及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为府(州)城、县城(厅城、县丞城)、市镇三级;城镇规模呈若首位分布。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中国西北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水资源既丰富又贫乏的国家 ,总量有 2 .8万亿 m3,但人均仅 2 2 60 m3,处于缺水的上、下限之间。北中国人均只有 1 1 2 7m3,接近缺水的下限 ,华北地区更少 ,仅 556m3。随着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破坏、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据估算 ,2 1世纪 50年代 ,北中国将缺水 2 0 0 0亿 m3,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南水北调”。今天考虑的“南水北调”,进到北方的水量仅 60 0亿 m3左右 ,只能是“解渴”工程 ,如要“重整河山 ,再造中国”,彻底解决北中国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 ,必须考虑和启动“大时空南水北调”,调除长江水外的西南诸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大业 ,更需要全民族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17.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疏勒河流域是目前甘肃省移民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也是“再造河西”战略实施水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随着移民范围和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 ,进一步提高流域水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 ,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化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计算和评价了疏勒河流域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允许开采资源、储存资源 )、水资源总量的数量和特征 ,评价和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宁夏平原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从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两个层次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定量研究,其中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8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以2000年平水年为代表年份,通过构建县域水土资源平衡方程,计算了宁夏平原12个县域单元的水量平衡与耕地平衡量,揭示了宁夏平原县域单元的水土资源平衡状态。结果表明: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②受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水量及灌溉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宁夏平原县域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差异显著;③从整体上讲,宁夏平原2000年供水量大于需水量,灌溉水量对区域农业水土平衡起决定作用。④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以水定产”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量,同时挖掘灌区节水潜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高空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西走廊1961-2002年19个气象站的春末初夏降水,采用EOF,REOF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及其多雨与少雨年的500 hPa高度场700 hPa流场的特征.结果表明:多雨年中纬度500 hPa高度距平场东正西负, 东亚大槽弱,欧洲低槽强.700 hPa流场非洲至欧洲、西伯利亚海和菲律滨海盆为辐散区,印度和中国河西走廊为辐合区;少雨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西正东负,中亚到新疆的高压脊强,东亚槽偏强.700 hPa河西走廊春末夏初矢量风距平场,欧洲、西西伯利亚、泰国为辐合区,中国河西走廊为辐散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地处干旱区内陆的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阐述了绿洲的形成与发育分布特征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绿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了河西走廊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提出了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阶段 ;探讨了节水的必要性与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